史可法衣冠墓位于三十鋪鎮(zhèn)棗樹鄉(xiāng)史詞村鼓路塘。明崇須十年七月至十二年夏(1637一1639),史可法任右金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湖廣、江西鄰近諸州、縣,駐節(jié)六安州,與當時世居六安東鄉(xiāng)的史姓有交往,追溯先祖原是同根,遂將可法分支歸入六安史姓族譜系。史可法壯烈殉國后,史姓將其所遺帽、靴葬此,并在史氏宗詞東宅建立“忠烈詞”。
史可法(公元1602-1645年),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是明末聞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637-1639年(明崇禎十年七月至十二年夏),史可法任右金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湖廣、江西鄰近諸州、縣,駐節(jié)六安州,與當時世居六安東鄉(xiāng)的史姓有交往,追溯先祖原是同根,遂將可法分支歸入六安史姓族譜系。史可法是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人,生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他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宏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攝政王多爾袞,以數(shù)萬人馬進攻揚州,多次勸降,史可法不應,終因寡不敵終,揚州失守。自刎未成被俘,不屈就義,時年僅四十四歲。揚州是江南頑強抵抗清軍的第一座城,也是清軍入關以來首次遇到的軍民一體的堅強抵抗,為了對揚州人民進行報復,也是清人想殺一儆百,于是多鐸下令,燒殺搶掠持續(xù)十天。揚州城破后,史可法就義已十二天,由于當時天氣較熱,尸體腐爛不能辨認。清兵入關后,史可法曾主張與之議和,共討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后被馬世英等人排擠,于是督師淮揚,竭力協(xié)調(diào)江北四鎮(zhèn)將領,以抵御清兵。公元1645年(順治二年),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拒絕投降,固守城池,后被攻破,壯烈犧牲。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遂下令-揚州百姓。大-延續(xù)了10天,史稱“揚州十日”。揚州城破后,史可法就義已十二天,由于當時天氣較熱,尸體腐爛不能辨認。次年,史可法義子史德威葬史可法衣冠冢于揚州梅花嶺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謚“忠正”。因此牌坊上題額為“史忠正公墓”。
史可法(1602-1645),明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字憲之,號道鄰,崇禎進士。授西安府推官,稍遷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5年),遷右參議,分守池州、太平,監(jiān)江北諸軍以堵截民變隊伍。十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光州等府縣,提督軍務,扼李自成軍。后由漕運總督、鳳陽巡撫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十七年,聞北京失陷。初欲立潞王,馬士英、阮大鋮…… 史可法詳細信息++
三十鋪鎮(zhèn):三十鋪鎮(zhèn)是六安市東大門,皖西地區(qū)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東距省城50公里,312國道和即將動工的寧西鐵路橫穿全鎮(zhèn)18公里,淠河總干渠繞鎮(zhèn)西北20公里,水陸交通方便,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全鎮(zhèn)167.1平方公里,轄37個村(街)、7.1萬人口,集鎮(zhèn)常住人口1.5萬人,集鎮(zhèn)規(guī)劃面積6.3平方公里,建成區(qū)2平方公里。99年實現(xiàn)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5.2億元,農(nóng)民人均收入1903元,財…… 三十鋪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