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首頁
>
福建省
>
寧德市
>
屏南縣旅游
屏南縣文物古跡介紹
寧德市
屏南縣文物古跡
屏南縣十大景點
全部
屏南縣特產(chǎn)
屏南縣美食
屏南縣地名網(wǎng)
屏南縣名人
[移動版]
1、
閩東北廊橋
閩東北廊橋位于福建省東北部的屏南縣、壽寧縣、柘榮縣、古田縣和武夷山市等地。千乘橋位于屏南縣棠口鄉(xiāng)棠口村,始建于南宋末,明末被水沖毀,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嘉慶十四年(1809)又被洪水沖毀,嘉慶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建。橋為木拱構(gòu)架,南北走向,長60.7米,寬4.9米,一墩、二孔,船形墩,單孔跨度27米。橋上建雙坡頂、四柱九檁穿斗構(gòu)架的廊屋,計22間。橋正中設(shè)神龕,祀五顯大帝。橋屋兩邊設(shè)木條凳、外側(cè)置遮擋風(fēng)雨板。北端有39級石階,南端有15級石階及清道光二年(1822)千乘橋志碑四通。屏南縣古峰鎮(zhèn)西南部長橋村、新村連接處的萬安橋原名“龍江公濟橋”,俗稱“虹橋”,初建于宋,為石砌五墩六孔折線木拱橋,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毀。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橋名萬安橋,取萬民平安之意。又名長橋。1952年山洪沖毀,同年修復(fù)。長寬高各97.4、4.8、9.7米。舟形橋墩,橋面以木……
[詳細(xì)]
2、
屏南文廟
屏南文廟位于縣衙右側(cè),北枕三臺山,面對文筆峰,東鄰雙溪小學(xué),西鄰屏南縣立中學(xué)。面寬約20米,深約75米,占地約1500平方米。前后七進院落,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崇圣祠、明倫堂、尊經(jīng)閣等。文廟正前方為照壁,上 書--“萬仞宮墻”;左右跨街為禮門、義路牌坊,坊外立下馬碑。照壁對面為文廟的正門欞星門,左右原有興賢、育才兩石坊,今毀。欞星門內(nèi)為泮池,半圓形,上有泮橋,橋頭兩側(cè)原有二寢宮,今毀。過泮池為戟門,上懸乾隆御筆“與天地參”橫匾,左右為碑廊。門內(nèi)兩側(cè)為鄉(xiāng)賢祠與名宦祠,天井卵石鋪設(shè),左廊廡供72賢,右廊廡供79賢孺。天井正面為大成殿,殿前露臺環(huán)以石欄桿,前方臺階中建丹墀,雕刻精致。大成殿為三間帶廊重檐歇山頂,內(nèi)塑孔子與四配、十哲像,并繪從祀諸賢像于兩廡。大成殿后原有崇圣祠、明倫堂、訓(xùn)導(dǎo)署、奎光閣、尊經(jīng)閣;并建祭器庫、樂器庫、省牲所、更衣亭、學(xué)倉、神廚等,均已毀。乾……
[詳細(xì)]
3、
后龍古建筑群
后龍古建筑群位于屏南縣屏城鄉(xiāng)后龍村,年代為明、清。簡介:由龍津橋、柏舟遺烈坊、張氏宗祠、慧光寺等四處古建筑組成。龍津橋為木拱廊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橋長33.5米,橋身東西走向,拱跨23米,橋屋面闊十三間,懸山頂,橋面鵝卵石鋪砌,橋頭天后宮為附屬文物!鞍刂圻z烈”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坐北朝南,通高5米,兩柱一間三樓式,葫蘆頂剎,中嵌圣旨牌,橫匾中刻“柏舟遺烈”、左右各刻旌表內(nèi)容,額坊浮雕精美圖案。張氏宗祠于清嘉慶六年(1802)重建,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有戲臺、天井、大廳等,占地面積382.8平方米。大廳面闊三間,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gòu)架,硬山頂。慧光寺在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崇禎十六年(1643)及清代均有重修,主體建筑正殿等保存明代建筑特征,現(xiàn)存門廳、天井、正殿等,占地面積551平方米。正殿硬山頂,面闊三間,抬梁穿斗式木構(gòu)架……
[詳細(xì)]
4、
漈下建筑群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甘棠鄉(xiāng)漈下村漈下村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是清朝虎將甘國寶的祖籍地。漈下建筑群類型豐富、數(shù)量眾多、規(guī)模較大,沿漈水溪兩岸布局,主要有明城墻、路亭、水井、廟宇、祠堂、古橋等,一般有彩畫、題刻等裝飾,形成一個古建筑群體,構(gòu)建精美,是傳統(tǒng)古村落公共建筑空間分布與數(shù)量配置的典型代表。村莊坐東朝西,廬舍依山沿溪構(gòu)筑,整個古村建筑成“臼”字形布局,四面環(huán)山,雙溪夾流,山清水秀,風(fēng)景秀麗。漈下村不僅景致宜人,而且人才輩出,于是也就留下了許多人文景觀:明代古城樓,馬氏仙宮,花橋、峙國亭等。古建筑頗有特色,走進村子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明清遺風(fēng)。更可貴的是村中習(xí)武健身之風(fēng)代代相傳,久久不息,民間稱之為“拳頭窩”,雅稱“武術(shù)之鄉(xiāng)”。甘氏還有獨特的“過半年”、“迎馬氏真仙”等民俗活動,引來四鄰八村的群眾共同參與,熱鬧非凡。走進這里的人都說這里地靈人杰,民風(fēng)淳樸,文化內(nèi)涵豐富!
[詳細(xì)]
5、
后龍慧光寺
后龍慧光寺位于屏南縣屏城鄉(xiāng)后龍村尾兩溪交匯處附近,寺前有一小型石拱橋。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見檁下皮墨書)和明崇禎十六年(1643)重修(見檁下皮墨書),后又多次修繕。該寺為土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封火墻。三進落廳面,面闊19米,原進深45米,占地面積855平方米。現(xiàn)存主體建筑由下殿、天井和正殿構(gòu)成,后廳已毀塌,面積為551平方米。天井與廊道由鵝卵石鋪設(shè),正殿地面夯土鋪就。正殿(帶前廊)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構(gòu)架,后部設(shè)神龕。該寺四金柱粗大,垂柱、瓜柱、枋、斗拱等碩大規(guī)整,具有明顯的明代木構(gòu)建筑特征,檁下皮墨書準(zhǔn)確地表明了明代等不同時期的修繕時間,且正殿中的明代時期的木結(jié)構(gòu)得到較好保護,較典型地表現(xiàn)了明代時期的寺院建筑特點,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018年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6、
后龍張氏宗祠
后龍張氏宗祠位于屏南縣屏城鄉(xiāng)后龍村村中,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2)重建(見石碑),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闊9.7米,通進深18.2米,占地面積為176.54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由戲臺、天井、大廳組成,戲臺為后期重建,天井正中五級石階往大廳,左右建二層廂房,大廳面三間7.49米,減前二金柱,進深七柱1.55米,后部設(shè)神龕,穿斗抬梁木構(gòu),硬山頂,馬頭墻;大廳墻上有文革標(biāo)語。該宗祠是該村村民議事和節(jié)慶日活動的重要場所,是該村宗祠文化的重要實物載體。2018年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7、
屏南城隍廟
屏南城隍廟年代:清座落地點:屏南縣雙溪鎮(zhèn)雙溪村簡介: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乾隆、嘉靖、道光等歷年重修擴建。中軸線建筑由儀門、戲臺、拜亭、大殿、后殿等組成,總占地面積1201.08平方米。戲臺與拜亭為歇山頂,立四柱,上覆藻井與平板天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七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懸山頂。保護范圍:東南20米,西南15米,西北至村道,東北至村道。2009年,屏南城隍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8、
九峰寺
九峰寺年代:清座落地點:屏南縣熙嶺鄉(xiāng)三峰村簡介:又稱九峰禪林,明景泰元年(1450)始建,清嘉慶二年(1797)重建,后多次重修擴建。由門亭、前殿、魁星樓、大殿、后殿、觀音閣等組成,建筑面積1087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中部上覆藻井天花。保護范圍:寺廟四周向外延伸50米。2009年,九峰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9、
際頭石牌坊群
際頭石牌坊群年代:清座落地點:屏南縣棠口鄉(xiāng)際頭村簡介:俗稱石坊岔,包括有10座貞節(jié)石牌坊,夾古道而立。最早的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最晚的建于光緒十四年(1888)。有一間二柱二樓式,三間四柱三樓式兩種,通高約6米,通寬3.1~4.9米不等。坊額上方豎鑲“圣旨”,正中則有“彤映崇徽”等大字匾,下方有皇清旌表等字樣。保護范圍:牌坊群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際頭石牌坊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10、
小梨洋甘國寶故居
小梨洋甘國寶故居年代:清座落地點:屏南縣甘棠鄉(xiāng)小梨洋村簡介:明崇禎八年(1635)始建,坐北向南,由門亭、大廳、觀魚池及花園組成,四面筑以夯土墻,占地面積373平方米。主廳兩層,穿斗式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甘國寶(1709~1775)出生于此,任臺灣總兵期間,促進漢族和高山族同胞和睦相處,維護祖國統(tǒng)一。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小梨洋甘國寶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11、
后龍柏舟遺烈石牌坊
后龍柏舟遺烈石牌坊位于屏南縣屏城鄉(xiāng)后龍村村西,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石牌坊坐北向南,通高約5米,通寬約4米,花崗石砌筑,三間四柱五脊頂,中間有圣旨,頂葫蘆剎;橫匾陰刻“柏舟遺烈”,左右兩邊刻有皇清旌表的字樣,左右額坊浮雕精美象、鳳等圖案和紋飾,石柱陰刻聯(lián)句。石牌坊的主體構(gòu)架與細(xì)部構(gòu)件之間銜接自然、分布巧妙,穩(wěn)固而又不零亂。脊頂檐翼特意雕琢成起翹形狀,頗具動感,瀟酒飄逸。石雕工藝精麗,手法精湛。該石牌坊是民間石雕藝術(shù)優(yōu)秀的作品,也體現(xiàn)了這一地區(qū)民眾對明清時期程朱理學(xué)主流文化思想和道德體系的認(rèn)同與臣服,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2018年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12、
后龍龍津橋
后龍龍津橋又名玉鎖橋、溪尾橋,位于屏南縣屏城鄉(xiāng)后垅村水尾。橋為東西走向,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張芳等募建。橋長33.5米,寬4.5米,單孔跨度23米,橋面至水面高度12米。橋堍以塊石砌筑,橋面以木板橫鋪,上以卵石鋪砌,神龕座南,祀五顯大帝。橋屋建13開間56柱,九檁穿斗式構(gòu)架,懸山頂。橋東有碑記和夫人廟。橋下龍溪蜿蜒流過,橋兩岸樹木成蔭,環(huán)境幽靜。橋中有一楹聯(lián),曰:水色山光不負(fù)祗般來往,車塵馬跡任隨那等奔波。清光緒拔貢張宗銘撰后龍八景詩之“橋鎖龍津”:吾鄉(xiāng)四面皆山,而玉屏與文筆兩山接連,龍緊履是地者,幾不知水從何處出也,道光丁未建一橋于岸口,名曰龍津。又有贊詩曰:綠樹陰濃鎖斷虹,川流九曲不通風(fēng);濠梁樂趣人知否,盡在游魚出沒中。2018年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13、
屏南廣利橋
廣利橋位于屏南縣嶺下鄉(xiāng)嶺下村南。該橋始建于宋,明正統(tǒng)年間重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重修,1993年再次重修。橋長30.5米,寬4.5米,單孔跨度20.6米,橋面至水面高度7.3米。橋屋建11開間48柱,九檁穿斗式構(gòu)架,雙坡頂。橋堍以整毛石砌筑,橋面以木板橫鋪,上以卵石鋪砌。橋中設(shè)神龕,祀真武帝。橋西北端有石階十級。橋兩岸有紅豆杉、南洋鐵杉、柳杉、水松等古樹名木和一座古寺,環(huán)境十分清幽。廣利橋與廣福橋均橫跨于嶺下溪上,兩橋相距僅200多米,是閩東北和浙西南為數(shù)不多的姐妹橋之一!
[詳細(xì)]
14、
廣福橋
廣福橋又名溪源橋,位于屏南縣嶺下村村北,東南—西北走向,該橋始建于元代元統(tǒng)元年(1333),清嘉慶十二年(1806)重修,橋長32.5米,寬4.8米,單孔跨度26米,橋面距水面高度10.5米,橋屋建11間48柱,雙坡頂,屋中梁為重梁(雙梁)。廣利橋與廣福橋均橫跨于嶺下溪上,兩橋相距僅200多米,是閩東北和浙西南為數(shù)不多的姐妹橋之一。2005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15、
漈頭石牌坊群
漈頭石牌坊群位于屏南縣漈頭村村北通往舊縣城雙溪鎮(zhèn)的古道兩旁,現(xiàn)有公路從牌坊群北側(cè)一百多米經(jīng)過。俗稱石坊岔,據(jù)資料包括有10座貞節(jié)石牌坊,夾古道而立。最早的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最晚的建于光緒十四年(1888)。有一間二柱二樓式,三間四柱三樓式兩種,通高約6米,通寬3.1~4.9米不等。坊額上方豎鑲“圣旨”,正中則有“彤映崇徽”等大字匾,下方有皇清旌表等字樣,F(xiàn)場所見,牌坊群立有8座不同程度殘缺的牌坊,另有1座構(gòu)件散落在地未立,對比資料尚有1座不知在何處。據(jù)屏南史志記載,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19年)到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9年)間,漈頭村張氏家族先后建造了11座牌坊,除一座為木牌坊外,其他10座均為上等花崗巖建造的石牌坊。在短短的170多年間,一座人口數(shù)百的村莊,居然能建起如此規(guī)模的牌坊群,這不但是全省僅有的,在全中國范圍內(nèi)亦屬罕見。……
[詳細(xì)]
[第1頁]
·
屏南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屏南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屏南縣A級景區(qū)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