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黃山市旅游

    黃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胡正言故居
      胡正言故居座落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zhèn)文昌巷1號,始建于明末,清代中期作了補充及修復,平面呈正方形,現存部分為一明兩暗的建筑形式,主建筑面闊12.24米,進深8.95米;東邊軸線前附邊廳及門廳院落,面闊為3.84米,進深為15.13米,占地面積為168平方米,底層為300平方米,底層為一明兩暗,正向廳兩側為廂房;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為廊廡,東邊廊廡前接前邊廳及門廊、院落等。樓梯向設在廳堂照壁后,樓上為臥房、起居等用房。木構架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結合,用料中等偏稍巧,斗拱等做法中透著明代建筑遺風。2008年3月,胡正言故居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宅基四周外,東、南、西、北各4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15米![詳細]
    屯溪龍山寺(小龍山)
      屯溪龍山寺(小龍山)位于屯溪區(qū)黎陽鎮(zhèn),時代為唐。小龍山,原稱主簿山、響山,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qū)黎陽鎮(zhèn)西南。舊傳宋初有位主簿,羨此溪山之勝,居此而得名?谷諔(zhàn)爭期間,山前古剎重修時,又以丫狀石峰似龍首,山后土山山勢如長龍盤臥,改名為“小龍山”。主峰海拔150.8米,懸?guī)r壁立,拔地而起,有“二童講經”、“螺螄脫殼”等怪石奇景,是屯溪西部游覽勝地。山下則為龍山寺,始建于唐,原名“仁壽尼寺”、三簿庵,明清時重建。古人有詩云:“山0-上人如織,唯一禪林是小龍”,有“江南小九華”之稱。屯溪龍山寺(小龍山)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文昌古道
      文昌古道是從歙縣南鄉(xiāng)到旌德挑米的道路之一,這條古道經岔口鎮(zhèn)文山村、武陽鄉(xiāng)、洽河村通往昌溪下壩源村,全長6公里,路寬1.8米,一律由青石板鋪就。相傳,這條古道是清末民初由文山村財主為迎娶媳婦而興建。在文昌古道中有兩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嶺,即文山嶺和壩嶺,中間一條長2000多米的石板橫道,途中修建了六個路亭,供山民勞作和走親訪友歇息。文昌古道不僅是歙縣南鄉(xiāng)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還是這里老百姓到旌德挑米的道路。想當年,這條古道甚是繁華,沿途布有涼亭、茶館、客棧、商鋪,就連浙江商人也行走在這古道上,前往歙縣、績溪、旌德做生意![詳細]
    144、六角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角樓
      甘棠崔家鎮(zhèn)守月彎河風水的村口亭,配有鎖橋、鑰橋各1座,并有鐵鏈和石樁栓鎖。明代萬歷年間(1573—1619),崔憲按參加北京皇宮修建的太平藝師畢昌帶回的圖樣捐資修建,八角;17塊青石浮雕則出于青陽—藝師之手。因毀于火,明崇禎四年(1631),崔應兆重建,改為六角,俗稱“六角樓”。清嘉慶八年(1803)、光緒八年(1882)、民國初年均重修。1981年、200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黃山區(qū)人民政府撥款大修。1984年7月黃山市(原太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45、同德仁藥店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德仁藥店
      同德仁藥店位于黃山市屯溪區(qū),年代為清;罩堇献痔査庝,創(chuàng)辦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距今已有140年歷史。最初,由上溪口程德宗和隆阜邵遠仁合伙開設,店員僅五六人,以經銷中藥批發(fā)為主,兼坐堂行醫(yī),店名“同德仁”,既包含兩人名字,還寓意“同心同德,辦事仁義”。初期比較興旺,后因店東失和,經營管理不善,加以用人不當,藥店兩度蝕本,難以繼續(xù)維持。光緒十五年(1889年),經過股東協(xié)商重組,并起用賬房程燮卿當管事(經理),藥店重新得到振興。2012年,同德仁藥店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房基外,東3米,南院墻外5米,西1米,北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7米,南5米,西9米,北5米![詳細]
    昌溪廟坦及水口
      昌溪廟坦及水口安徽省歙縣忠烈廟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越國公汪華)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稱“八老爺”)該廟共分三間。正間供了汪公大帝兩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廟前廣場即廟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鋪綴成“鶴鹿同春”、“丹鳳朝陽”、“連升三戟”等圖案為全國罕見、昌溪僅有,對研究徽州古代古村落建設歷史和水口文化有較高的價值。位于廟坦的正前方就是昌溪的古水口,形成于元朝的末年。村外大塘坑、小塘坑兩股清澈的溪水穿街過巷,在廟坦融匯后形成優(yōu)美的“S”形(也稱為八卦形)溪流,注入昌源河。保護范圍:北至廟后銀杏樹,南至水圳出口,東、西至廟坦外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周邊50米![詳細]
    147、叢林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叢林寺
      叢林寺,位于歙縣小溪村東南1公里處,始建于公元831年,歷代均曾修葺。松柏掩映,紫竹簇擁。始建于公元831年,歷代均曾修葺。明初,歙縣有十大叢林(一叢林管十寺),叢林寺為第十叢林所在。寺興盛時有文殊院、大雄寶殿、普賢行宮、晨鐘樓等,現僅存大雄寶殿和僧房。大殿正方形,邊長9米,繞以敞廊,歇山頂。殿內中間四柱上架橫枋,枋上用12座斗拱托起藻井,天花板上彩繪云龍圖案。寺內殿壁上畫有24幅水墨觀音羅漢像,據傳為丁云鵬所作,F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叢林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寺(包括原僧房)周邊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50米![詳細]
    148、昌溪太湖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昌溪太湖祠
      太湖祠建成于明代,祠長40米、寬17.5米,兩邊建有“議事廳”、“-區(qū)所”、戲臺和其它配套建筑?傉嫉孛娣e約為1100平方米。太湖祠主廳內的兩根楠木大柱柱圍達5.1尺,大門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筆題賜的“第一世家”匾額。太湖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廣場,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節(jié)日)、春節(jié),廣場上搭花戲臺演出村人自導自演的節(jié)目。太湖宗祠的建筑手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建筑布局、形制、工藝、技術等各方面的高超水平,對研究徽派古建筑乃至中國建筑歷史具有重要價值。2019年10月7日,昌溪太湖祠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祠外墻周邊各5米加門前坦,南到照墻外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周邊50米![詳細]
    149、弦歌里廊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弦歌里廊橋
      弦歌里廊橋建于明代,0-建于清代,是黃山區(qū)保存完好的唯一的廊橋。該建筑為一進三開間二層0-,面闊13米,進深6米,高7米,占地面積66.825平米。其下石拱橋2米高、4米長、6米寬。閣面東南,巷棚硬山式,兩旁有封火墻。主樓一進三開間,木架結構穿斗式,黟縣青大石塊砌,圓柱方梁。無隔板,外墻石灰二樓三間,中有隔板分離。觀音閣是黃山區(qū)保存完好的唯一建于橋上的廊橋與佛閣相結合的古典建筑,外觀是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東側立有三塊石碑,記載了當時修路、補橋、興修水利的功德,對研究本地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高史料研究價值。保護范圍:四周墻體外,東、南、西、北各1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30米![詳細]
    屯溪鎮(zhèn)海橋
      鎮(zhèn)海橋位于黃山市屯溪區(qū)屯溪老街西出口處。又名老大橋,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始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是連接屯溪老街和黎陽古鎮(zhèn)的交通樞紐。鎮(zhèn)海橋全長133米,寬15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橋面和橋欄用茶園青石鋪建。上部為等截面實腹式石拱,下部為漿砌條石重力式墩臺。橋墩呈等腰三角形,分水頭石頭翹起,造成船頭狀。鎮(zhèn)海橋是屯溪歷史重要的建筑標志,是安徽省不可多得的明代大型石拱橋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2019年10月7日,屯溪鎮(zhèn)海橋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橋主體外東、南、西、北各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西、南、北各15米![詳細]
    151、汪大燮故居
    汪大燮故居
      汪大燮故居占地面積291平米,系二樓前后三間結構。位于宏村街中段南向,汪大燮是民國初黎元洪政府國務院總理,其故居門罩端莊,正屋為背向3間2樓結構,設有儀門,氣勢軒昂。堂前額枋、扇門等部位,木雕構圖質樸、逼真而精湛,更顯大氣。……[詳細]
    蜈蚣嶺梯田及大隊部舊址
      蜈蚣嶺梯田及大隊部舊址位于安徽省歙縣璜田鄉(xiāng)蜈蚣嶺村。始建于1958年冬,由大會堂和村委會辦公樓組成。蜈蚣嶺梯田及大隊部舊址建于1958年冬,歙縣為響應“向大寨學習”的號召,修建梯地茶園近千畝。20多年來,全村800余畝梯地發(fā)展成集體連片,形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高山石砌茶園。蜈蚣嶺梯田及大隊部舊址由大會堂和村委會辦公樓組成。大會堂平面呈“山”字形。東西開門為三層二進土木結構,大會堂主構造為16柱四廊,大會堂會場寬12.5米,深20米,平面呈斜坡,座席分上中下三層,二層為村委會辦公場所。保護范圍:梯田周邊外延5米。大隊部舊址四周檐水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50米。……[詳細]
    153、箬嶺古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箬嶺古道
      箬嶺古道又稱千年古官道,始建于隋朝,是當地郡守征調民眾開辟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戰(zhàn)略要道。古官道由青石板鋪就,自許村直達黃山腳下的譚家橋。沿途植被垂直分布顯著,峰巒疊幛,陰雨天山上云霧繚繞,遠觀如黃山云海,身處其中則又似云中漫步。古道邊沿途設有古涼亭供行人車馬歇腳。古道深處村落處處,游人可以在村中隨意打尖,品嘗山上特有的高山玉米糊等特產。箬嶺關現仍存有屯兵城樓和古汪公廟遺址。今天走訪官道,不僅可以翻山直達黃山,更可沿途訪古探幽,親近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景區(qū)![詳細]
    祁門一本堂
      一本堂位于黃山市祁門縣,年代為明。又名“唐大司徒鄭公祠”,為祁門西南鄉(xiāng)鄭氏七門總祠,始建于唐代,原為家廟,毀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大修于民國,分為門樓、儀門、享堂、寢堂四進。祠堂長64.7米,寬23.7米,總面積1533平方米,名列祁門榜首。2012年2月28日一本堂被黃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同年12月26日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間相隔不到一年。2012年,一本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文物本體外,東、南、西、北各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20米![詳細]
    155、金紫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紫祠
      金紫祠俗稱“金鑾殿”。時代為明代。系古徽望族潛口汪氏宗祠。宋隆興二年(1164年)賜建,明正德九年(1515年)遷于現址,嘉靖、萬歷時擴建,清康熙三年(1663年)大修。該祠坐北朝南,通進深達196米,占地近7000平方米。整個建筑群沿中軸線對稱布局,由南至北依次為:牌坊、三源橋、欞門、戟門、碑亭、儀闔、露臺、馳道、回廊、享堂、寢殿。寢后配有坐西朝東之汪華公廟,為祭祀汪氏先祖越國公汪華而建,F存建筑為金紫祠坊、戟門、碑亭、后寢及汪華公廟部分建筑,其它建筑遺址尚存。保護范圍:東3米至水渠,南牌坊外5米,西圍墻外5米至糧站倉庫,北圍墻外3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10米,西、南各40米至巖黃公路,北15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