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保定市旅游

    保定市文物古跡介紹

    保定天主教堂
      保定市天主堂始建于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901年),擴建于清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0年),名“圣伯多祿圣保祿堂”,是由法籍傳教士所建,是河北省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該教堂位于保定市中心,是一處典型的羅馬式建筑。南面與古蓮池遙遙相對,東面是著名的佛教寺廟大慈閣,西面是直隸總督府。教堂長54.3米,寬17.6米,主,高20.38米,氣勢恢弘,風格典雅,可容納千余人禮拜。教堂內有14根高聳的紅色圓柱支撐屋頂,祭臺上 有12根石柱象征著耶穌基督的12位門徒。兩側的墻壁上懸掛著14幅美麗的圣經畫像,描述的是耶穌基督受苦受難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廣闊的穹頂,舒展的空間使教堂顯得莊嚴而神圣。在“文革”期間,天主教堂曾遭到嚴重破壞,并被挪作它用,宗教活動也被迫停止。1980年,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教堂歸還教會 ,經過重新修繕后,于1981年正式開放使用。該堂為天主教保定教區(qū)主教府所在地。……[詳細]
    紫荊關長城
      紫荊關,位于易縣城西北45公里處的紫荊嶺上。紫荊關地理位置顯要,關城建在依山傍水,兩峰對峙的廣闊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內長城荊關漢朝時為土石夯筑,后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tǒng)、景泰、弘治、嘉靖、萬歷、崇禎年間,都曾改筑、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御體系!剁茌o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它是一處重要關隘,位于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居庸、倒馬合稱“內三關”。紫荊關它是進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徑”的第七徑,稱為“蒲陰徑”。紫荊關秦漢時稱上谷關,東漢時名五阮關,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子莊關,宋時稱金陂關,金、元時因山上多紫荊而改稱紫荊關至今。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河北保定……[詳細]
    103、要莊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要莊遺址
      時代:商至周要莊遺址,位于保定市滿城縣城東北十二華里要莊鄉(xiāng)要莊村,是商代至周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范圍包括要莊村西俗稱“南城”和“北城”的高地上及村東南俗稱“南馬圈”和“北馬圈”的高地等處。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長約700米。遺址四周斷層上約有3-4米文化層堆積,還有灰坑、灶坑、土堆及夯跡多處。遺址分為東西區(qū),東區(qū)為南、北馬圈,西區(qū)為南、北城。1982年1月至1983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lián)合保定地區(qū)文物管理所、滿城縣文化館,對這一帶進行了考古勘查和初次發(fā)掘。遺址地面和斷崖上散見大量遺留物,主要為陶器,其次為石器、骨角器、蚌殼、動物骨骼等。陶器以灰陶為主,器物用輪制或輪模合制,陶器紋飾以粗繩紋為主,此外有弦紋、堆紋等,陶器器型主要有鬲、鼎、罐、豆等。要莊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4、宋三陵
    宋三陵
      宋三陵宋太祖趙匡胤故里在今河北省清苑縣東安村,這已經為大量翔實的史料所證明。宋三陵位于平陵村東約1公里處,原有封土三堆。據傳為宋太祖之高祖眺、曾祖廷、祖父敬之墓,俗稱宋三陵。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封祖立家廟,封高祖眺為禧祖,墓為欽陵,封曾祖廷為順祖,墓為慶陵,封祖文敬為翼祖,墓為安陵。據《宋朝事實》載:宋真宗時期,將順祖、翼祖二陵遷往河南,以一品禮葬河南縣。此地僅剩禧祖陵和順祖、翼祖的衣冠冢。建國初期,陵墓尚存,后被平毀。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宣祖以上,本籍保州(宣祖為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封號,保州宋朝初年僅管一縣,即由清苑縣改稱的保塞縣)。據《清苑縣志》載:黃狗洼在御城西隅,乃一畝泉石橋河匯為淀流入安州,俗傳為宋太祖故里。又載:宋三陵,在城東仙橋南,御城西北,宋太祖之高祖、曾祖及祖也。具體位置:宋三陵位于平陵村東約1公里處,原有封土三堆……[詳細]
    105、方順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順橋
      在保定西南六十里的曲逆河上,有一座三拱大石橋。此橋叫過“雙鳳橋”,后來又改稱“方順橋”,說來有這樣一段故事。歷史上方順橋地理地位及軍事地位極高。日軍曾在這一地區(qū)燒殺掠搶,發(fā)生過著名的保定戰(zhàn)役;解放時期發(fā)生過著名的方順橋會戰(zhàn);楊成武、鄭維山、徐信、-邦等名將都曾在這一帶作戰(zhàn)。歷史上記載該橋有過數次修繕,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橋底的巨石如橋面石一般光滑了,就是說修繕過程中很可能對整個橋體做過大的變動,橋面的石頭用在的橋底。沒有任何保護的石橋風化很嚴重,但據說風化最嚴重的當是近些年。根據經驗,橋的兩側的石欄板上應該雕刻有圖案或圖像,甚至是一些歷史故事、典故。于是我努力地細細搜尋,但風化的原因,幾乎已沒有痕跡可尋。根據記載,此橋可能是最早建于晉朝永嘉三年(但據明朝《重修方順橋記略》,認為當時仍為重修),距今天應該整整1700年,比趙縣的趙州橋和古蓮池中的綠野梯橋都要古老。2013年5月,方順橋被公布……[詳細]
    106、明伏石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伏石窟
      明伏石窟位于唐縣明伏村北唐河南岸,石窟形成于唐、明兩代。明伏石窟在當地被稱為“千佛洞”,共分上、中、下三層,均是依山鑿壁而成。現(xiàn)上層已不存,下層由于潛在水中無法看到,只有中間一層能夠看到?邇扔刑烊坏氖病⑹、石臼,西壁雕鑿43尊佛像,最大的高60厘米,最小的高9厘米,大多數高28厘米左右;東壁上有三尊佛像,都盤膝坐在蓮臺上。西壁43尊佛像的左面陰刻有佛的名稱,中間最大的普光佛下有兩個供養(yǎng)人像,右下角的文殊菩薩下面是獅子雕像,獅子下面有兩個供養(yǎng)人像,群佛雕像的下面有一處壁畫的痕跡。東側石壁上有三處壁畫的痕跡。窟內所有佛像頭部均在文革時期被砸毀,其余部分較為完好。明伏石窟無確切雕鑿年代,從雕像的造型風格及雕刻工藝等方面看,其雕刻工藝精細嫻熟,衣褶疏稀勻稱,線條流暢自然,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風格,當為-作品。1993年7月,該石窟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7、定州塔
    定州塔
      導游據記載,開元寺和尚會能去天竺取經,取回了舍利子,是皇上召見之后,降旨建塔的。當時宋、遼對峙,定州地處前沿,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利用定州塔了望敵情。因此,定州塔又名“了敵塔”或“料敵塔”。定州塔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十多次地震,1679年和1697年的大地震曾使塔身受到一定損害,但至今仍然挺拔屹立,高聳入云?上У氖1884年6月,塔的東北面從上到下塌落下來,破壞了這一雄偉古建筑的完整。 介紹定州塔在今定州市城內,原名開光寺塔,始建于宋真宗成平四年,前后共用了55年才建成。定州塔共11層,高84.2米,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一座古塔。塔頂為銅鑄六節(jié)葫蘆,塔身為磚結構,結構嚴謹。塔內回廊頂部,自上而下分別為磚雕大花、彩繪大花及拱式頂;乩鹊拇u壁上嵌有碑刻和名人題詠,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河北石家莊……[詳細]
    蒼山石佛堂
      石佛堂位于阜平縣城南10公里的蒼山村西側,8處石窟建在崖壁上,總稱為“石佛堂”。舊志記載:蒼山西側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入云端。清朝舉人張尊三賦道:九日登高涉岫巔,同人極目快流連。崎嶇鳥道空中鑿,層迭仙梯峭壁懸。風送鐘聲紅葉寺,雞啼夜色白云天。嵯峨萬嶂環(huán)仙洞,石佛尊嚴鎖翠煙。石佛堂為唐代所建,現(xiàn)存窟中石刻及泥塑均是明清遺物。8個石窟雖然大小不一、但結構大致相同,從南到北依次為“千佛堂“石佛堂”、“觀音堂”、“十二菩提堂”、“三教堂”、“五龍圣母堂”、“全神堂”、“羅漢堂”等?邇扔懈〉、石像、壁畫、泥塑及碑刻等。壁畫內容以神仙佛教為主,石刻以浮雕造像為主,精工制造,人物栩栩如生?邇群脱卤谄律嫌惺2塊,明代清代各一塊,立于第5窟之內和第3窟門外。西側第4窟前建有石塔一座,塔身4層,通高4米,中層為園柱形,中間設一佛龕,里面供奉泥塑一尊。全塔外形莊重秀麗,形似酒壇。佛堂后面最高處有空地一塊……[詳細]
    漢中山王墓
      漢中山王墓分布在遍及河北省定州市全境25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大部分墓葬分布在定州市城區(qū)的東部、西部和南部。它是兩漢時期中山國王及上層貴族的墓地,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54至公元184年間。自1959年以來,先后發(fā)掘了中山簡王劉焉墓、中山穆王劉暢墓、中山懷王劉修墓、三盤山120~122號墓、陵北137號墓等。漢中山王墓墓葬規(guī)格高,出土文物豐富。如劉修墓采用“黃腸題湊”葬制,墓主身穿的金鏤玉衣,還出土了頗具文獻價值的《論語》簡冊。劉焉墓發(fā)現(xiàn)的174塊帶文字的石塊,記載了中山國及鄰近郡國的許多地名,對研究中山國的歷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這些文字還為研究漢字由秦篆向漢隸的轉變提供了實物資料。劉暢墓也出土了銀鏤玉衣兩套及大量精美的金、銀、銅、鐵、玉石器。漢中山王墓為研究漢代諸侯王墓葬制度以及中山國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國家文物局)……[詳細]
    濟瀆巖摩崖石刻
      濟瀆巖摩崖石刻位于曲陽縣西北3公里的獨古莊村。濟瀆巖,俗稱水竇巖,為曲陽八景之一。該處四周多為耕地,景地為巖石溝澗,石澗由地層局部斷陷而成,孟良河水由西而東從此溝穿過,東臨定阜公路。濟瀆巖靠近源頭,水面呈東西走向,距兩岸各4—5米許,此地懸崖峭壁,石骨清秀,風景秀麗。北面危巖重疊,懸崖倒垂,形成天然洞穴,千巖競秀;南岸懸崖上有宋文學家詩人蘇東坡手書“浮休”墨跡,豪放雄健,是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北岸懸崖半壁問刻有“云峰”、“謙山”字跡,因蘇東坡曾于此處題字,元盧摯因名濟瀆巖摩崖石刻“浮休”二字濟瀆巖摩崖石刻“云峰”二字“坡山峽”。在石刻以北的臺地上有大佛殿、十八羅漢、鐘鼓樓和蘇軾亭等處建筑遺址,并存明清碑刻六通。另有“漱玉亭”一座,其創(chuàng)始年代無考,但據清《曲陽縣志》載,金章宗曾賦《漱玉亭詩》,可見此亭創(chuàng)建于金代以前,現(xiàn)均不存![詳細]
    111、下胡良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胡良橋
      下胡良橋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城北4公里的東仙坡鎮(zhèn)下胡良村南的胡良河上,距永濟橋北約2公里,始建于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歷史上無重修記載。橋為單路五孔石拱橋,長69米,寬9.14米,橋面兩側有欄板、望柱,兩端抱鼓石已不存,是京保公路必經之路,1987年新辟路改道,此橋作為文物保護起來。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下胡良橋還曾經被炸斷。新中國成立后于1954年對該橋進行了局部整修。屹立在胡良橋南頭的碑亭也在文革期間被拆除。1993年胡良橋被定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橋南、北兩端邊線為基線,向南、北各外擴45米,以橋面中心線為基線,向東、向西各外擴1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線為基線,向東、兩、南、北各外擴20米。目前,橋的整體還很堅固,仍然在使用,讓人不能不感嘆古代人民造橋技術的精湛。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行善寺及鬷假樓
      行善寺佛殿及鬷假樓位于曲陽縣城北30公里的野北村。行善寺始建于唐,佛殿元代大修,以后歷代修繕。佛殿為單檐懸山琉璃瓦頂建筑,面闊三問,進深兩問,建筑面積l50平方米,用七架梁對雙步梁,五彩雙下昂斗拱,前檐格扇裝修。1999年,地方集資對佛殿進行了重修。鬷假樓始建丁明代,實為佛殿戲樓,位于佛殿南側,建于1.8米高臺上,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后部為單檐硬山布瓦卷棚頂,前部卷棚歇山頂建筑,面闊均三間l0.2米,進深9.45米。前部建筑用石柱四根,刻有楹聯(lián)。2003年4月,對鬷假樓進行了維修。2001年2月,該處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寺內佛殿臺基外緣為基線,向北、西、南外擴30米,向東外擴2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向北擴40米,西擴l0米,東擴20米,南擴20米。……[詳細]
    113、清河道署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河道署
      清河道署位于保定市興華路3號,是全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道臺衙門,現(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機構,后成為軍閥王占元公館,抗戰(zhàn)勝利后為-28軍軍部,F(xiàn)存建筑面積1840平方米,建筑保存完好,仍保留著清末官宅的特色。清河道署分東、中、西三路,南北方向的主軸線全長160余米。整座清河道署不僅以保存完整聞名于國內,其建筑做工也是非?季。建筑標準豪華,施工技藝高超,是這組建筑的另一特點。同時,清河道署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藝和材質要求也相當高,各房皆歇山頂式,磨磚對縫,磚木結構,房屋內部不僅木條吊頂,木地板,進深寬,凈空高,還有相當厚的火墻。與直隸總督相比,道臺位低,所以衙門自然也就小了一號。雖然小,但精致。歷經百年風雨,清河道署幾進院落依然保存完好,尤其是門上的鏤雕,十分精美。2013年5月,清河道署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臧村仰韶文化遺址
      東臧村仰韶文化遺址東臧村仰韶文化遺址位于清苑縣城東偏北19.6公里處,西南距東臧村1000米,南距府河4000米。遺址長約280米,寬240米,高于周圍1-1.9米,地面散存大小不等的灰土坑,埋有陶環(huán)、鹿角、獸骨、蚌殼等。遺址文化層厚1-1.5米,埋有大量的泥質陶片,陶片器形有壺、盆、甕、缽等。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鑿、杵頭、磨棒等。大望亭仰韶文化遺址,位于縣城東偏北16.3公里處,東南距大望亭500米,南距府河1.5公里。遺址長250米,寬200米,地勢平坦。遺址地面上分布著大小不等的灰土坑。從灰土坑0土了磨光石斧、石棒、陶環(huán)、蚌殼、獸骨、魚骨和彩陶片等,遺址文化層厚1-1.3米,埋有大量的陶片。具體位置:東臧村仰韶文化遺址位于清苑縣城東偏北19.6公里處……[詳細]
    115、閣院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閣院寺
      閣院寺,位于河北省淶源縣城內西北隅,歷經千年從未翻修,完好地保留了歷史原貌,這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土木結構建筑。閣院寺俗稱大寺,據《淶源縣志》載,閣院寺為“漢創(chuàng)建,唐重修”,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閣院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寺內現(xiàn)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經樓,坐落在一條從南到北的中軸線上。中軸線兩側還有東、西配殿和禪房等附屬建筑。附屬文物有遼代鐵鐘一口,經幢二通,F(xiàn)存殿宇為“遼代補葺之”。從寺內文殊殿的建筑結構及其特征分析,閣院寺當為遼代建筑。清華大學建筑工程系對文殊殿進行實測考察后,認定此殿建于遼應歷十六年(公元96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寺內的其他建筑,是明、清重修或改建的。寺內古松蒼翠,殿宇錯落,“閣院鐘聲”是淶源古十二美景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