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 > 海曙區(qū)旅游

    海曙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白云莊古遺址
      白云莊古遺址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集士港鎮(zhèn)四明山村廟夾岙,地面建筑已毀,主體坐西朝東,僅由前窄后寬四座平臺構成,平臺落差達2米,占地面積1882平方米。原主體建筑位于第三層平臺,呈北高南低的布局,現(xiàn)僅剩前檐和天井條石保存較好,最長4.50米,最短1.37米。 “萬氏自萬斌至萬文,三世四忠!避娙耸兰,萬邦孚(1544-1628),受父萬達甫之教,后襲世職為寧波衛(wèi)指揮僉事,官至副總兵。其子萬泰(1598-1657)始“棄累代戈矛之傳,以文史代馳驅。”開創(chuàng)明末清初寧波文學風氣,“謝絕交游,課子八人”,即對“斯年、程、禎、昌、選、大、備、同”八子的教誨,世稱“八龍”。 明、清更替,又蓬萬泰去世,而山居白云莊漸漸冷落。 白云莊古遺址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白云莊這一文化的內涵,為研究白云莊的演變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例證,歷史價值較高。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級文物保護點,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詳細]
    62、它山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山堰
      它山堰是中國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于浙江寧波市鄞州鄞江鎮(zhèn)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由縣令王元瑋創(chuàng)建。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鹵化,城市用水困難。在鄞江上游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用條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壩頂長42丈,用80塊條石板砌筑而成,壩體中空,用大木梁為支架。位于鄞州區(qū)鄞江鎮(zhèn)它山旁,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全長134.4米,高約3.05米,寬4.8米。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筑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千余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它山堰堰體傾斜度、粘土夾碎石層、堰體平面布局以及多級護理消能防沖方式,創(chuàng)……[詳細]
    上升永濟橋
      上升永濟橋,又稱半路庵橋,位于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蘆港村半路庵南首,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光緒九年(1883)重建。 該橋為石砌單孔拱橋,南北走向,橫跨于鄞西后塘河兩岸。橋全長25.54米,寬4米,橋孔高6.15米?缍8.64米。橋兩側有欄板、望柱,柱上雕石獅,欄板前端各有抱鼓石,南、北踏跺各32級。橋額鐫“上升永濟橋”。東面落款為“光緒癸未(1883)歲募捐重建,里人×××”。西面落款為“大清乾隆丙辰(1736)歲陳爾康建”。 橋東北岸筑土地堂一間,坐西朝東,內有碑記。橋北堍起向東有一排橋亭屋,名曰“半路庵亭”,據說原有二排,另一排因上世紀七十年代建造供銷社而被拆除。 該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目前保存狀況較好,是江南水網地區(qū)比較典型的石砌拱橋之一,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九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qū)。 資料提供:海曙區(qū)文管所……[詳細]
    64、懸磁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懸磁橋
      懸磁橋位于海曙區(qū)鄞江鎮(zhèn)懸磁村南首,根據石碑記載,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間,現(xiàn)橋為1916年重建。 該橋為石墩木梁單孔平橋,南北走向,橫跨于清源河兩岸。全長19.45米,寬4.15米。凈跨約12米。西堍踏跺6級,南堍踏跺9級。石砌橋臺,臺上埋置長4米左右的石梁8根,懸挑出約0.85米。石梁端安放橫木2根,支承木梁。橋中間為行人通道,兩旁設有固定的木凳供行人憩息。橋上有硬山頂瓦屋5楹,廊屋兩端建有四柱橋亭,鐫有對聯(lián)曰:“一部春秋匡漢室,五行辛草利民生”!暗亟娙烁呱姓づR佛閣永豐庵”。 橋北堍原有“二圣殿”,傳說為祭祀文武二圣人,即孔夫子與關夫子,現(xiàn)“二圣殿”已毀,仍存石柱數根,南堍尚保留《懸慈茶會碑》及《鄞縣正堂碑》各一通。 懸慈橋格局完整,保存較好,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05年被公布為鄞州區(qū)區(qū)級文物保護點,2014年7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十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歸至……[詳細]
    四明山區(qū)革命戰(zhàn)爭修槍總所
      四明山區(qū)革命戰(zhàn)爭修槍總所舊址位于海曙區(qū)龍觀鄉(xiāng)龍谷村下茶耷西南五龍?zhí)讹L景區(qū)內,抗日戰(zhàn)爭及解放戰(zhàn)爭期間一直作為我地下武裝修理槍械的場所,主要有二處天然山洞。其一,位于紀念碑之后的山坡上,可登石階而上,有一排坐東朝西的三個洞口組群。山洞從右起第一洞約4米高、5米深和5米寬,第二洞約2.5米高、3米深、2米寬,第三洞又略小。其二,在山上繼續(xù)向南沿溪登山約100米轉東,可見坐西朝南的大型天然山洞,成望遠鏡狀,但左大右小。洞口最高處可達12米、最寬處可達20米,最深處可達8米。 五龍?zhí)渡结U要,具有獨特的防御條件,為寧波一帶的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造了天然而理想的武器制作場所。2001年7月,鄞州區(qū)人民政府在五龍?zhí)渡巾斏,樹立了抗日解放?zhàn)爭革命遺址紀念碑。碑高3.7米,記述當時反“掃蕩”斗日寇的戰(zhàn)斗情況。2005年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級文物保護點,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九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詳細]
    66、全祖望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位于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全祖望(1706-1755)浙江鄞縣人,是浙東史學派的重要人物,乾隆元年(1736)會試中進士,入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愿充任低等的知縣,次年歸家鄉(xiāng),此后且不復出仕。他學問淵博,尤好搜集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家居后,成《固學紀聞》三,修《南雷黃氏宋元學案》,七!端涀ⅰ,繼選《甬上耆舊詩》,撰有《經史問答》,《漢書地理志稽疑》等著作,為我國文化寶庫增添了許多珍貴的遺產。該墓地原為全氏墓地,是祖關山墓葬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墓坐東偏北,朝西偏南,坐落于一片綠草叢中。墓平面呈長方形,面闊730厘米,進深420厘米,四周用條形石塊堆砌,高122厘米,墓碑系原物,高122厘米,長厘米,上 書“謝山全太史之墓”,祭臺兩側豎有兩方“全祖望先生傳”的碑刻和兩根方形石柱,柱上刻有兩只形態(tài)可掬的獅子。此為鎮(zhèn)墓獸。墓的東北方向不遠處是全祖望六世祖全少微墓。墓的規(guī)制基本與全祖望墓差不多……[詳細]
    銀山戰(zhàn)斗烈士亭
      銀山戰(zhàn)斗烈士亭位于海曙區(qū)集士港鎮(zhèn)雙銀村銀山,是紀念抗日戰(zhàn)爭等犧牲的將士英靈。 碑于1951年樹立,亭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碑以碑身和碑坐組成:碑身高1.67米,寬0.94米,厚0.095米;坐高0.19米,寬1.03米,進深0.30米。 碑陽刻寫“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上款“一九五一年四月”,落款“湖山鄉(xiāng)全體人民敬立”,正中頂端刻紅五角星一顆。 碑陰刻寫“紀念四明山革命先烈毛阿來,朱洪山,陳輝,吳阿生、志明,徐嬰,徐角芳、蕭卓,謝世德,徐阿祥,夏苗等全體三百余人”字樣,其中吳阿生不再以紅字添加,據說立碑時認為他已經犧牲,但后來卻又回來了才知他沒死,所以未添漆,且已字跡模糊。石質為梅圓石。 亭以六角贊尖頂水泥亭,內置碑坐西朝東,二側有框架結構坐凳,亭前另有水泥平臺。整個烈士亭置于銀山頂。 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九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qū)![詳細]
    68、水則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則碑
      水則碑,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鎮(zhèn)明路西側平橋街口(原是平橋河)。宋寶祐間(1253~1258)建,明清兩代續(xù)修,現(xiàn)大部分石亭建筑為清道光時所建,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的重修“平”字碑。1999年,考古重現(xiàn)水則碑(亭)舊貌,經重修后,恢復平橋河,與月湖水系相通,還歷史的環(huán)境氛圍。水則亭為則水碑而建,亭在四明橋下,取適中之地,測量水勢,鐫“平”字于石上,城外諸楔閘視“平”出沒為啟閉,水沒“平”字當泄,出“平”字當蓄,啟閉適宜,民無旱澇之憂。因此,把四明橋改稱平橋。水則亭為保莊稼豐稔、州郡平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水則碑利用平水的原理達到體察災情、民情統(tǒng)一調度的目的,是我國城市古水利遺存中僅有的實例。是研究水利發(fā)展史,研究城市排澇防洪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有著特殊的意義![詳細]
    銀臺第官宅博物館
      銀臺第官宅博物館位于寧波市區(qū)月湖偃月堤邊,為清道光通政司副使,曾任光緒皇帝老師的童槐之家宅,有“帝師故居”之稱。銀臺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現(xiàn)中軸線上有門廳、大廳、正樓、后堂等建筑,東西兩側有廂房、書樓,占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建筑格局規(guī)整,布置合理,用材考究,裝飾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是寧波城區(qū)內清代中晚期官宦住宅的典型。銀臺第官宅博物館的場景陳列,全面反映了這一時期官宦學士人家的生活環(huán)境、家居藝術和蘊含的社會性和社會關系。銀臺第的主體建筑在月湖歷史文化景區(qū)一期建設工程中得以完整保留,并按原貌修復,F(xiàn)通過繩武堂(主廳)、今白華堂(祭祀廳)、書房、議事廳、家塾、宴席廳、雅玩室、沐浴房、繡房、臥房、佛堂等的場景式陳列,以全面反映這一時期官宦學士人家的生活環(huán)境、家居藝術和蘊含的社會性與社會關系,為我們了解中國古代官宅建筑藝術、清代家具藝術、官宦人家的生活及內在的文化價值提供實例,從而加深對中國歷……[詳細]
    徐桂林墓前石牌坊
      徐桂林墓前石牌坊為清代“旌表營千總徐桂林”墓前牌坊,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鄞江鎮(zhèn)大橋村金巖寺山梅園山莊旁,牌坊坐北朝南,分前后二道,置于“N”形的神道上。 兩道牌坊形狀、大小相似,均為雙柱穿頭“廿”字形石結構牌坊。通高3.85米,面寬一間2.85米,柱子正方抹角,邊長0.27米,抹角長2.5厘米。柱頂為鐘形。第一道牌坊條石門額鐫主人封銜姓氏:皇清故武略騎尉營千總誥贈奉直大夫刑部主事詔表義行鄞縣徐府君之封塋。第二道牌坊額上鐫“樂善好施”,上款為“清道光十三年九月”,下款為“旌表營千總徐桂林”,其上部原鐫有“圣旨”二字,但現(xiàn)文字漫漶不清,陰面刻“欽旌”兩字。 該兩道牌坊建筑結構精致,雕琢精湛,每道牌坊的石柱上均鐫有楹聯(lián),其中一副曰:千里之山如視掌,百年德義望傳人。今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史料價值。2005年5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級文物保護點,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qū)。……[詳細]
    舉人謝道惠墓
      舉人謝道惠墓位于海曙區(qū)集士港鎮(zhèn)四明山村,該墓主好學上進,勤儉艱樸,當其參加進士考試時,已是社會動蕩,他作為進步人士,中舉人后,再也沒去考進士,回到家鄉(xiāng)水井底開展知識份子應有的各種活動,如禁煙、勸纏足、辦學校等,把自家的錢都用在了奉獻家鄉(xiāng)的事業(yè)上。因此,當他死后無分份,簡樸歸葬,后于民國二十三年,由其兒子為父重葬。.墓葬建筑雖反映了清與民國之間的結構變化,但更大程度上是反映墓主的進步思想,并在碑陰有墓表,且是知名書法家書寫,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價值和墓主人的歷史研究價值。墓有墓包土堆封土,有墓后半圓形砌坎石,穴前墓碑高大,為梅圓石質,碑陽為著名書法家華世奎題“志僑(號)謝公之墓”,碑陰為其一生的事略,即墓表,這此都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碑有碑首,碑身和碑坐組成,碑坐為橫長形大條石。 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九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qū)![詳細]
    橫港岸遺址
      橫港岸遺址位于海曙區(qū)古林鎮(zhèn)三星村姚家自然村橫港岸,為橫港河、青龍河、三聯(lián)河交匯處,東距下陳村西南120米,距蘆家橋約800米。遺址南北長約21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20000平方米。遺址周邊河網縱橫交錯,地表為平坦開闊的農田。經勘探,該遺址層地形與蘆家橋遺址大同小異,也可分為5層?碧降降奶掌阅噘|紅陶為主,灰陶次之,黑陶最少,紋飾均素面,木屑、木塊、碳塊出土較多,與蘆家橋遺址相近,但稻殼、稻桿遺跡等不如蘆家橋遺址多見。二者相距不遠,文化內涵上既有高度的趨同性又有一定的差異性。 橫港岸遺址是與蘆家橋遺址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址,該遺址的發(fā)現(xiàn)大大豐富了蘆家橋遺址的文化內涵,再次證明這里是我區(qū)最早有人居住的聚落之一,對研究我區(qū)歷史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九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qū)。 資料提供:海曙區(qū)文管所……[詳細]
    華美醫(yī)院舊址
      華美醫(yī)院舊址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永豐路42號,2011年11月被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筑坐北朝南。華美醫(yī)院前身為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在寧波城區(qū)開辦的大美浸禮會醫(yī)院,1915年改名為華美醫(yī)院,寓中美合作之意。1923年-1928年用所拆城墻的條石,城磚建成四層住院樓和三層護士學校樓。1930年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將醫(yī)院財產移交給中方,任莘耕為首任華人院長。1949年10月18日,遭國民黨飛機轟炸,住院樓第四層和護士學校樓被毀,后重修住院樓第四層。 華美醫(yī)院主體建筑布局規(guī)整,講究對稱,懸山式樓頂,四層樓平面呈“冂”字型,大堂內方格藻井,柱頭所嵌雀替具西洋風格,為中西合璧風格的典型建筑。 作為寧波早期的西式醫(yī)院,華美醫(yī)院主體建筑現(xiàn)保存完整,并繼續(xù)發(fā)揮作用。華美醫(yī)院見證了寧波西醫(yī)的發(fā)展史,對研究西醫(yī)在寧波乃至浙江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料提供:海曙區(qū)文管所……[詳細]
    74、洞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洞橋
      洞橋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洞橋鎮(zhèn)洞橋村橋街自然村與下段自然村之間南塘河上,據《鄞縣通志》記載,始建于宋建隆年間,現(xiàn)建筑為清代建筑。該橋東西向橫跨于南塘河上,為單墩雙孔木廊橋。 洞橋平面呈H狀,木質橋面長24.43 米,寬6.31米,橋面上設廊屋七間,抬梁結構,南北進深五架梁,前后雙步,整座橋梁以“工”字形單檐懸山頂建筑。中心廊內東西兩側各設木質橋凳與護欄,北廊面闊三開間,進深四架椽,內設石凳五條,明間施石階與村道及橋面相連,南廊無石凳東側設橋屋、土地堂,廊中施三級石階與橋面相連。 橋墩呈船型,尖銳方于迎水面的西端,結構穩(wěn)固,設計科學。橋北有橋亭,現(xiàn)為村老年活動室。 洞橋歷史悠久,結構穩(wěn)固,建筑科學,是古代建橋藝術的結晶,對研究當地交通發(fā)展及聚落繁衍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07年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八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qū)。……[詳細]
    75、黃公林廟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公林廟
      黃公林廟,清代建筑,位于海曙區(qū)古林鎮(zhèn)古林村。據舊志記載:廟本祀黃姑?滴蹰g毀于火,咸豐九年重建,改祀漢夏黃公。光緒二十九年重修。由門樓、前廳、中廳、后廳組成的連四進建筑?v進深70.6米,通面寬24.1米,總面積1700平方米,為我區(qū)規(guī)模宏大的廟堂建筑之一。 第一進門樓,為七開間,正中三間大門,兩旁偏樓。門樓后連接戲臺,臺檐梁枋由五斗拱--昂組合而成。臺頂為波浪形螺旋式藻井,裝飾繁華。第二進前廳,為三開間二弄二堂房,第三進中廳,廳前又設戲臺,兩旁配置看臺。第四進后廳,為五間二弄。整個建筑規(guī)模宏大,中軸線布局勻稱齊正,建造結構規(guī)整嚴密。主要石柱均刻楹聯(lián)。梁枋、雀替等部件都雕飛禽走獸、花卉山水、歷史人物故事等圖飾。由于該廟長期作為糧庫使用,廟內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雕刻均被蠣灰封蓋。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第九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qū)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q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