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肇慶市 > 端州區(qū)旅游

    端州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肇慶古城墻
      肇慶古城墻位于宋城路,地處肇慶城區(qū)中心。據(jù)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墻,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并筑為磚城。該城墻歷史上雖然歷盡滄桑也經(jīng)過20多次修葺,但城墻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墻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城墻周長2801.2米,高6.5—10米不等,寬8—18米,平面呈長方形,外為磚砌,內(nèi)為夯土,是目前省內(nèi)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宋代城墻。宋代的城墻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zhèn)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門之上各有城門樓1座,四門之外有甕城,城墻四角各有角樓1座,城外還有護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墻,并親自題書四門石匾額,改東門曰慶云、西門曰景星、南門曰南薰、北門曰朝天。北城墻西段建有披云樓,南城墻東段建有文昌閣,城墻外有28個的敵臺(又稱馬面)。城門樓、角樓、樓擂、雉堞,窩鋪、月城、壕溝、炮臺等城防設(shè)施一應(yīng)俱全。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詳細(xì)]
    肇慶閱江樓
      閱江樓又名嵩臺書院。位于肇慶市正東路尾,江濱堤內(nèi)的石頭崗上。此地原建有石頭庵(年代不詳),明宣德六年至十年間(1431~1435年),將庵改建為嵩臺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命名閱江樓。明末清初之際,該樓一度塌毀。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至此,閱江樓基本形成現(xiàn)有格局。此后曾多次修繕。民國期間,該樓屢遭日機轟炸,后樓、西樓破壞尤為嚴(yán)重,1959年按原貌重修。1971年大修,將樓面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jié)構(gòu)。樓筑于高約8米的山崗上。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其中院庭面積248平方米。樓高兩層,分南、北、東、西4座。其中北(后)樓比南(前)樓高,東、西兩樓等高。4座樓通過4座耳樓銜接通連。南北兩樓為歇山頂,屋脊上均飾有鰲魚寶珠。東西兩側(cè)樓為卷篷頂。院內(nèi)設(shè)水池、假山,植米蘭、葵樹,清幽雅靜。南門前石階下置石獅……[詳細(xì)]
    肇慶古炮臺
      郡崗炮臺郡崗炮臺在端州區(qū)西北郊的郡崗,建于1920年,是肇羅陽鎮(zhèn)守使林虎在肇慶所筑的七座炮臺之一。炮臺地處進(jìn)入肇慶的陸路要沖,與龜頂山炮臺遙相呼應(yīng),共同控制該地段。炮臺指揮部建在崗頂西麓,以坑道連結(jié)于母堡,并以總長560米塹壕連結(jié)外圍的西、北、東面的暗堡,組成既能整體配合、各個工事又能單獨作戰(zhàn)的防御結(jié)構(gòu)。炮臺指揮部(母堡)平面圓形,直徑4.5米,高1.9米。堡內(nèi)北面有五個槍眼,南面的進(jìn)出口連接堡外坑道,堡頂固反形,用鋼筋混凝土筑成?拥婪致短斓囟渭半[蔽地段,后者平頂,用圓杉木緊密排列,杉頂再夯灰沙三合土。暗堡(子堡)兩個,在指揮部東西兩端,坑道連結(jié),半圓形,堡內(nèi)有槍眼及壁龕。外圍暗堡布局呈放射狀,共三座,分別在指揮部的西、北、東面,堡內(nèi)亦有槍眼和壁龕設(shè)置,外接坑道與塹壕。龜頂山炮臺龜頂山炮臺在端州區(qū)西郊龜頂山上,建于1920年,是羅陽鎮(zhèn)守使林虎在肇慶所筑的七座炮臺之一。龜頂山在西江大鼎峽北……[詳細(xì)]
    白沙龍母廟
      白沙龍母廟在端州區(qū)西郊龜頂山東側(cè),南臨西江,因廟址面臨西江北岸的白沙灘,故名白沙龍母廟。白沙龍母廟始建于南宋咸淳年(1265-1274年),后歷代有修葺,是眾多的龍母行宮中,規(guī)模最大,也是唯一一間皇帝賜封的行宮。該廟現(xiàn)僅存牌坊、龍母亭及大殿的一部分,肇慶八景中的“龜頂松蔭”和“白沙夜月”離廟不遠(yuǎn)。龍母亭建筑面積28平方米,藍(lán)色琉璃瓦歇山頂,柱上刻有“書賜龍章恩承上國;碑銘母德澤沛神州”的對聯(lián);大殿僅存東廂,殘存面積56平方米。該廟1984年被列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建筑格局白沙龍母廟坐北向南,整個建筑群采用磚木結(jié)構(gòu),按帝皇“九五之尊”的建筑格局,大殿、后殿、五龍子殿、七姐妹殿一起,共為九開間,以中軸線貫穿整個建筑群,正門石碑坊建筑成五開間,從石牌坊進(jìn)入,空地通道之旁,東有龍母亭,西有戲臺,通道直達(dá)山門,內(nèi)為朝廳,耳房設(shè)在兩側(cè),再往前走,是大殿和龍母后殿,大殿兩旁各有青云巷,東西配殿、廟舍,……[詳細(xì)]
    高要學(xué)宮
      高要學(xué)宮又名文廟,位于原高要縣城肇慶鎮(zhèn)(現(xiàn)為肇慶市端州區(qū))正東路42號,是我省現(xiàn)存較大的一座孔廟,屬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鬃樱穑┦谴呵锬┠甑乃枷爰、教育家,他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xué)說。歷代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都把尊孔崇儒視為鞏固政權(quán)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全國各府、州、縣普遍建有孔廟,且規(guī)模宏偉,巍峨肅穆。學(xué)宮的建筑,一般有兩部份,一是祀奉孔子的圣殿,即大成殿;一是學(xué)宮衙署。據(jù)載,高要學(xué)宮始建于北宋崇寧年初(約公元1102年),為當(dāng)時郡守毛衍經(jīng)始,歷張新、林景新兩郡守建成。南宋紹興年間,郡守李麟、鄭起沃繼而擴建。元末曾加以修葺,后毀于兵戰(zhàn)。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李從培主持的重新修建,天順年間(1457—1464年)學(xué)宮兩被匪賊所據(jù),毀壞嚴(yán)重,-遷至城中,到嘉靖十年(1531年)方遷原址,復(fù)加擴建。后經(jīng)隆慶到萬歷三十年(1603年)的重修、擴展,建成現(xiàn)存規(guī)模的學(xué)宮殿宇。高要學(xué)宮的建筑布局比較完善……[詳細(xì)]
    6、梅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庵
      梅庵,在肇慶市西2公里梅庵崗,北枕北嶺山,面對滔滔西江水,是嶺南少有的千年古剎.梅庵始建于宋至道二年(996年).據(jù)載,唐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回新興時路過肇慶曾在此山崗插梅為記.后來智遠(yuǎn)和尚為紀(jì)念先師,便在惠能插梅處建庵,取名梅庵,以示不忘.梅庵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四周筑有圍墻保護.主體建筑由山門、大雄寶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前后兩廊組成;附屬建筑有庵前平臺、六祖井、兩側(cè)的眾緣堂、荃香室、常光亭、六云亭、碑廊和梅園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梅庵曾改為夏公祠,佛像全部被棄置于庵后露天處.明萬歷元年(1573年)后,一些寺僧曾對梅庵先后作過7次較大的重修和擴建,對佛像進(jìn)行過2次裝金.1995年,梅庵經(jīng)全面維修與擴建后,面貌為之煥然一新:山門前,幾株新載的印度正宗菩提樹,葉茂枝繁,常綠如蓋;梅花園,每歲新春,梅花壓枝怒放;新修建的壁畫室,壁上展示了六祖惠能學(xué)……[詳細(xì)]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位于肇慶市正東路尾,江濱堤內(nèi)的石頭崗上。此地原建有石頭庵,明宣德年間,將庵改建為嵩臺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改名閱江樓。樓筑于高約8米的山崗上,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約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積248平方米;樓高2層,分南、北、東、西4座。4座樓通過4座耳樓銜接通連。南北兩樓為歇山頂,屋脊上均有鰲魚寶珠,東西兩樓為券篷頂。院內(nèi)植米蘭、葵樹,設(shè)水池、假山,清幽雅靜。南門前置寬闊石階,階下置石獅1對。北樓地下大廳有清康熙時兩廣總督郭世隆所建的康熙御書碑5塊;南樓檐下,懸掛兩廣總督勞崇光所書的“閱江樓”木匾。閱江樓歷為書院和文人墨客的吟詠之所,又曾為軍事重地。南明永歷帝,中法戰(zhàn)爭主戰(zhàn)派彭玉麟、大革命時期的高要農(nóng)民自衛(wèi)軍以及葉挺獨立團等都曾在此指揮軍事,訓(xùn)練隊伍,F(xiàn)為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jì)念館。明末清初之際,……[詳細(xì)]
    城西清真寺
      城西清真寺在端州區(qū)康樂中路。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最初創(chuàng)寺于忠勇坊,后遷至現(xiàn)址。占地面積1285.2平方米,寺內(nèi)有禮拜殿、兩廊房舍等建筑,禮拜殿前檐石柱陰刻楷書檻聯(lián)“勤念禮課齋,七日一朝須敬畏;守忠存仁義,六行三物貴真誠”。殿內(nèi)其中四根石柱上陰刻回文古蘭經(jīng)。寺內(nèi)還存刻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高2.23米、寬0.27米的木板楹聯(lián)“何須色相昭彰,五拜中嚴(yán)然如在:漫道典型迂遠(yuǎn),卅卷內(nèi)自有真?zhèn)鳌薄?983年,因建筑物嚴(yán)重殘破傾危,遂重建阿拉伯式建筑,1984年9月竣工。寺由禮拜殿、經(jīng)堂、兩廊、浴室、辦公室、阿訇宿舍、廚房、停生閣等建筑群組成,主體建筑禮拜殿,建筑面積434.8平方米,頂部是白色圓形尖塔式頂,以示其真主至大,而圓球尖端頂上的彎形月,則是伊斯蘭教場所的標(biāo)志。大殿正面設(shè)有三個殿門和大殿南北兩廊口,合為五個門口,比喻念、禮、齋、課、朝五功及五時拜,用鋼筋混凝土建成的禮拜殿,殿內(nèi)……[詳細(xì)]
    北嶺松山墓
      北嶺松山墓位于肇慶市北嶺松山。1972年清理。為長方形土坑木槨墓,方向95°,坑長8米,寬約4.7米,深6米,棺槨已朽,僅存七條墊木,依朽木痕跡測量,槨長7米,寬4.5米,高1.3米。槨底設(shè)一個圓形腰坑,內(nèi)置一件陶器。槨上和槨下有一層碎炭,以便防潮。隨葬器物139件,大部分是青銅器,其他有陶、金、玉、石、琉璃等器。此外,還有一些漆器,均已朽爛。這些器物中,青銅器有鍋、鼎、錯銀銅罍、三足盤、提梁壺、附耳筩、甬編鐘、劍、矛、鏃、斧、錛、鏟、刮刀、人首柱形器、環(huán)等,其中鼎、罍、三足盤、提梁壺,造型美觀,所鑄飾飛鳥紋、云氣紋、羽狀紋、蟠螭紋、竊曲紋等,線條優(yōu)美,紋樣豐富,鑄工精細(xì),其形制、花紋都頗具楚器風(fēng)格。原始瓷器有瓿、缽、盒,其中瓿飾篦點、弦紋和柵紋,缽、盒有刻劃符號。陶器有罐、甕、珠等,紋飾有篦點紋、方格紋、米字紋。還有金柄玉璧、玉帶鉤、玉片、琉璃珠、礪石等。墓坑大,隨葬品多。這是廣東地區(qū)迄……[詳細(xì)]
    10、肇慶文昌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肇慶文昌閣
      文昌閣在廣東肇慶市端州區(qū)朝陽路東側(cè)閱江樓旁邊。又名奎星閣、奎光閣。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嘉慶七年(1802)重修,增建齋舍并改稱“文昌閣”。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曾多次修繕! ≡撻w為平面六角形,磚木構(gòu)筑的三層樓閣式建筑,總高15米。每層均有瓦檐,由下而上逐層縮小,六角攢尖頂,黃釉陶質(zhì)葫蘆形塔剎。底層南面開一門,門上方鑲嵌“文昌閣”漢白玉石匾額,墻高4.6米,東南面和西南面各開一長方形的窗。第二層墻高4.03米,南面開一拱窗,東南面和西南面也有一個長方形的窗。第三層,墻高3.74米,南面開一圓窗,窗上端鑲嵌“奎光”漢白玉石匾,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均開一長方形窗。整座建筑像豎立的毛筆,故群眾俗稱為“文筆”。曾保存過乾隆時期的四庫全書。1984年公布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煌ǎ菏袃(nèi)乘坐6、10路公交車可達(dá)![詳細(xì)]
    七星巖摩崖石刻
      七星巖摩崖石刻位于肇慶市七星巖風(fēng)景區(qū)內(nèi),共531題,其中唐代4題、宋代80題、元代13題、明代146題、清代117題、民國10題、當(dāng)代117題、年代不詳44題,分布在石室?guī)r、閬風(fēng)巖、玉屏巖、阿坡巖、石峒等諸巖壁上,其中石室洞的數(shù)量最多,占唐至清360題石刻中的290題。肇慶市地處西江中下游,扼兩廣水道咽喉,歷來是縣、郡、州、府治所。風(fēng)景秀麗的七星巖又是歷代文人墨客駐足詠嘆之地。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文學(xué)家兼書法家李邕在石室洞口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此后唐代李紳、王化清,宋代包拯、周敦頤、黃公度、郭祥正,元代楊庭璧,明代吳桂芳、俞大猷、吳國倫、陳璘,清代黎簡、馮敏昌、屈大均、陳恭尹,以及當(dāng)代葉劍英、朱德、陳毅、郭沫若等大批名人在七星巖留下了題詩、題名和題記等。石刻直接或間接記載了風(fēng)景區(qū)建設(shè)、寺廟修建、洪水、經(jīng)濟、歷代官職、軍事等情況,是一幅反映當(dāng)?shù)貧v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軍事、水文……[詳細(xì)]
    12、崇禧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禧塔
      崇禧塔在肇慶市東西江畔。始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九月,萬歷十三年四月建成。建國后重修。塔高57.5米,磚木結(jié)構(gòu),平面八角形,外觀9層,內(nèi)分17層。內(nèi)部運用磚拱設(shè)計,既美觀又能減輕塔身的壓力。塔基石刻須彌座上的浮雕,造像明朗,花紋精致,該塔與對岸巽峰、文明兩塔遙遙相對,裝點了江山景色。塔外觀比例均勻協(xié)調(diào),每層塔檐均用綠色琉璃瓦鋪蓋,檐角懸掛風(fēng)鈴,鈴聲嘹亮悅耳,塔腔內(nèi)底層至五層砌有佛龕,過去,龕內(nèi)供奉泥塑佛像。從乾清門進(jìn)入塔內(nèi),循級登塔,左右盤旋,每至平座,可憑欄遠(yuǎn)眺,四周景物,盡收眼底。塔剎用鐵鑄的覆盆、寶珠、紫銅葫蘆裝置,金碧輝煌。1983年再次全面修葺。當(dāng)代名書法家趙樸初題書“崇德塔”匾額及撰書“七墾高北斗,一塔聳南天”楹聯(lián)。1962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江濱三路類型:古跡古塔電話:0758-2262644開放時間:9:00-17:00門票信息:門市價……[詳細(xì)]
    13、石洞古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洞古廟
      石洞古廟位于肇慶七星巖東北石洞巖,始建于唐初,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重修,清嘉慶三年(1798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與石洞巖為一體,巖中有廟、廟在巖洞中,古廟建于0.5米高的臺基上,木結(jié)構(gòu),小型單間殿式,坐北向南,長3米,寬3米。廟內(nèi)四柱高各為2.1米;前二柱為八角形,石質(zhì);后二柱為方形磚柱,重檐,四面斗拱三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石洞巖口增建山門,面積48平方米,無斗拱鋪作。1983年重修,部分改為鋼筋混凝土梁架。大門上花崗巖石匾額陰刻“石洞古廟”四字。檐柱兩根,花崗巖石質(zhì),刻有楹聯(lián);石柱礎(chǔ)為花籃形。廟中所祀為縣人周氏塑像,已毀,1983年立玉石浮雕“祥風(fēng)甘雨圖”。2002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xì)]
    渡頭元魁塔
      元魁塔在端州區(qū)東堤二路,南臨西江。始建于明天啟三年(1623),相傳力渡頭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學(xué)、仕途暢通之時回鄉(xiāng)所律,故名“元魁塔”。該塔高27米,平面八角形,外觀七層,內(nèi)為十層,屬樓閣式穿壁繞平座磚石塔。塔基用石,塔身砌磚,各層于南北兩面辟拱門,塔剎的覆盆與葫蘆則是鐵鑄。該塔的造型,自下而上,每層高度按比例遞減,塔檐及千座逐層收縮,塔壁外面,各層八個面仍有前人修塔留下的四個“插桿洞眼”。元魁塔雖然矮小,但玲瓏清秀,它不但有明代的建筑特色,而且有唐宋的建筑風(fēng)格,很有研究價值。此外,它與北岸的崇禧塔,南岸之文明塔和賣峰塔隔江對峙,構(gòu)成“四塔擎天”的罕有景觀,實屬難得。1984年公布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二塔路類型:古塔古跡游玩時間:建議30分鐘開放時間:暫不開放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僅外觀……[詳細(xì)]
    15、獅崗炮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獅崗炮臺
      獅崗炮臺在端州區(qū)北郊七星巖東北的獅崗,建于1920年,是肇羅陽鎮(zhèn)守使林虎在肇慶所筑的七座炮臺之一。炮臺由三個部分組成:崗頂建指揮部,崗上另有兩個防御工事。指揮部在崗的制高點,為圓形暗堡,直徑2.35米,高l.9米,堡頂丘形,堡內(nèi)有槍眼、壁龕,南面通道口接坑道,坑道平面為曲尺形,全長24.6米,寬1.5米。崗西北有防御工事,共有暗堡兩座,各有坑道連接;崗東北的防御工事則以洼地掩體為中心,呈丁字形;三個暗堡分別在坑道的末端,暗堡的結(jié)構(gòu)與當(dāng)?shù)仄渌谂_大致相同。廣東肇慶市……[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