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白云區(qū)旅游

    白云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龍崗曾氏大宗祠
      曾氏大宗祠在鐘落潭鎮(zhèn)龍崗村,又名追遠堂。據族譜記載,龍崗村曾姓為曾子后裔,追遠堂之名出于曾子語“追遠民德歸厚”。該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間重建。坐西向東,5進深,占地966平方米,灰塑瓦脊,碌筒瓦面,素胎勾頭、滴水、鍋耳風水山墻。第一進面闊進深各3間,瓦脊上灰塑雙龍,龍身向脊端、龍頭回望寶珠。“曾氏大宗祠”石額為民國重修時刻制。墀頭有磚雕。紅砂巖門枕石雕獅子、草龍,龍身乃明代風格。后梁駝峰刻如意紋,線條簡樸;明間墻壁,全部墻腳石、八角后檐柱等均為紅砂巖所制,可見其年代較為久遠。第二進是花崗石4柱3間樓牌坊,有磚雕卷葉形斗拱,坊額題刻“奉議大夫”,上方有“恩榮”2字,牌坊后面題刻“唯一流芳”4字。第三進面闊3間13.9米、進深3間隔10.2米,金柱連系仿精雕龍鳳。第四進面闊3間,深2間,前面有天井及兩廊。……[詳細]
    宋名賢陳大夫宗祠
      宋名賢陳大夫宗祠在西郊沙貝下元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道光丁末年(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宗祠為硬山頂大木小式,坐北向南,前后兩進,有東西廊,天井寬敞。主體建筑占地795平方米。宗祠門前有寬闊的7級石臺階。階前場地寬廣,一口大水塘綠波漣游,環(huán)境秀麗。前座面闊3間,進深2間。琉璃花脊工藝嫡熟,牡丹花枝唯妙唯肖,上塑“道光丁末”(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和“英華店造”字樣,為省內現存較早琉璃瓦脊之一。1986年重新裝上整魚寶珠。碌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大門石額上刻“宋名賢陳大夫宗祠”,有道光二十七年及丁末年款印章。按原樣恢復的木板門聯是:“一間七進士;四代五鄉(xiāng)賢”。7進士是自陳氏始祖陳康延(南宋人)至陳子壯(明末人),鄉(xiāng)賢則指鄉(xiāng)間有才德者。塘頭有琉璃人物亭閣。正面青磚墻磨磚對縫。后座稱世德堂,面闊3間14.6、進深3間12.4米,13架縱4柱前出卷廊。廊前有石……[詳細]
    劉永福“虎”字摩崖石刻
      在白云山能仁寺牌坊右側巖壁上,為不規(guī)則的橫長方形摩崖石刻,右方刻一草書“虎”字,體長約兩米,是個象形大字。上面兩顆大眼睛,拖著一條長長的大尾巴,上款書“光緒二十四年重陽日”,下款署“劉永福書”。清光緒二十四年,劉永福率黑旗軍舊部駐營廣州。重陽日攜同僚往白云山游覽,登峰遠眺,撫時感世,不勝感慨。歸營后,寫下了這個奇特的“虎”字。其部屬將之刻于能仁寺巖壁。1999年7月27日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現由市政管理局、市園林局主管,白云山管理局管理![詳細]
    六榕寺祖師墓塔群
      六榕寺祖師墓塔群在白云山柯子嶺和順崗,現存面積2000多平方米,是廣州目前保存規(guī)模最大、數量最多的佛教墓塔群。原有歷代住持僧人等墓塔100多個,一行行供奉在松蔭之下。墓塔群在60年代后期遭破壞,雜草野藤叢生。1986年幾經尋查,斬棘開路才見墓塔,不少塔有基無頂,有的僅存塔頂,零亂不堪。經近年修葺整理,現存垅環(huán)形墓5座,環(huán)形孖墓2座,墓塔46座。墓塔群始建于何時沒有確切記載。據明天啟三年(1623)重修墓塔碑記云,該地“原有祖塔七座,因歲久風雨侵蝕,石塔湮沒,……賢舉等命工重修,大圍之穴,將各祖名銜總勒一碑,普同永遠奉祀,以垂不朽。”即在天啟三年將原7位大師祖塔合建為一大墓穴。7位大師為首是梁朝敕命建塔凈慧寺始祖翁曇裕智大師,還有前住山徹翁證老和尚、前住山景巖坪老和尚、理田繼嵩老耆舊、前住山月堂照老和尚、前住山遜庵謙老和尚、前住山玉峰瑨老和尚。到清光緒七年(1881)又再次重修,F該墓為兩重……[詳細]
    曹母許氏、丁氏墓
      曹母許氏、丁氏墓位于天河區(qū)華南植物園內木蘭園。該墓坐東南朝西北,寬13.4米,深38米,占地面積509.2平方米。四周樹林。該墓為兩個墓上下連在一起,磚砌外批蕩水泥,兩級護嶺交椅墓,整個墓由華表、月池、上下墓、后土等組成,規(guī)模宏大。曹母許太夫人墓位于上方。護嶺頂部有祥云拱月石刻,云紋上有浮雕怪獸,兩側有圓形方孔錢。墳頭砌成半圓筒狀,頂部亦有祥云拱月石刻,云紋有灰塑的鳳鳥和牡丹,護嶺兩端各有一只花崗巖石獅。墻面中間鑲有青石墓碑,碑刻:“皇清誥封一品夫人曹母許太夫人之墓”,上款:“宣統(tǒng)三年辛亥季春榖旦”,下款:“祀子受、培、堉,孫傳、謀、詒、譽,曾孫紹、恩、惠立”。墓碑兩邊有石刻對聯,上聯:“旁置萬家敢希韓母”,下聯:“長留片石竊比歐阡”。墓碑前面有一長方形拜桌。山手左右的掛榜處各有一個抱鼓石,鼓面向外,上面有浮雕的仙鶴。石鼓下面的基座上也有一些簡單紋飾。抱鼓石旁邊有一只蹲伏的石獅,雕刻美觀大……[詳細]
    華林寺祖師墓群
      華林寺祖師墓群位于白云區(qū)白云山二龍谷,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墓葬。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北從墓群外緣外延約20米,其余從墓群外緣外延約10米。建設控制地帶:本次文保單位的建設控制要求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白云山風景名勝區(qū)總體規(guī)劃》相銜接。……[詳細]
    盧廉若墓
      盧廉若墓,位于廣州市白云山雙溪別墅后面的青龍崗上,為盧廉若及其妻妾合葬處。墓葬雖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分墳頭、山手、月臺和后土護嶺等部分。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墓葬雖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分墳頭、山手、月臺和后土護嶺等部分。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墓碑文刻:“清誥授資政大夫廿一世廉若盧公封夫人盧母陳太夫人合墓”。山手兩邊立石碑。石碑文:“廿一世庶妣盧母郭氏張氏黃氏孺人墓”,左碑文“廿一世庶妣盧母區(qū)氏陳氏孺人墓”。民國盧廉若墓坐西北朝東南。由花崗石砌筑。交椅墓。分墳頭、墳山手、月臺、后土護嶺等幾部分。前后總長30。6米,前臺寬15。8米,占地而積約483。5平方米。該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墳前有三級平臺.兩側立華表、旗桿夾右、石獅、石羊、石馬、石雕文臣武將及抱鼓石。欄桿柱又還雕刻嶺南佳果楊桃、柚子、石榴、……[詳細]
    梁佩蘭墓
      梁佩蘭墓,位于白云山柯子嶺南麓,已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墳面用灰沙構筑,分有墳頭、山手和前臺。南向,全長約13.4米。地面鋪灰沙,分三級,墳頭最高,山手、前臺依次而下。墳頭用版筑的灰沙墻繞成半圓筒狀,當中有碑龕,石碑早被挖去,墓志石2塊,分嵌于兩邊平肩的灰沙壁中,碑石黑色,風化嚴重,志文多已剝落。前臺向兩側擴展,寬約3米。因墓址所在地坡較陡,在墳頭后面依陵坡再圈兩重攔土灰沙墻,里面的一重灰沙墻頭有浮雕式祥云涌月裝飾,墻中嵌一灰黑色碑石,正中度排刻:“賜進士出身、征仕郎、翰林院庶吉士、顯考藥亭梁公府君,進敕封孺人、顯妣梁門何氏太夫人之墓”。下款由“康熙五十年歲次辛卯十二月十九日癸酉之吉孝男僧官”以及孫、曾孫共14人立石署刻。據吳榮光撰的重修墓志得知,現在的灰沙墳面是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的,墳中山手兩邊掛榜的2塊志石即為吳榮光撰書![詳細]
    南漢簡文會狀元墓
      南漢簡文會狀元墓位于太和鎮(zhèn)白山村金釵嶺的山腰上,即和龍水庫東北面。坐北朝南。為交椅墓,分墳頭、山手、前臺、雙后土及三級護嶺。山手前端寬10。1米,前臺寬7。3米,全墓縱深17。6米。墳面正中立一塊連州青石碑,高0。81米,寬0。48米,碑中陰刻宋體字“南漢狀元及第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內閣右丞相諱文會號魁岡簡公誥封一口忠義一品夫人陳瀛氏太夫人合葬之墓”,下款“道光三年(按:1823)三月吉旦……重修立石”。據志銘記載,該墓曾多次重修,墓原在英德,至清道光三年農歷三月遷葬現址。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曾多次重修。近年簡氏后人再作修葺.將墓表改為水刷石米批蕩。據《廣東歷史人物辭典》記載,簡文會,南海黎涌人,少年聰敏,勤奮好學,富文采,善詩律,遠近馳名,于南漢乾亨二年(918)殿試第一中狀元,累官至尚書右丞。其為官清廉,剛直不阿,政績卓著,因對南漢中宗劉晟直言勸諫,被貶粵北湞州(今英德縣東部)任刺史,后積勞……[詳細]
    30、石井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井橋
      清廣州石井橋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石井街道。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東西向,長68米、寬3.8米,為6墩的梁式石橋。橋的兩旁有石欄。橋的兩端原來各建一亭,亭為歇山頂,綠琉璃瓦蓋。橋兩頭有“道光歲次辛卯”紀年石刻;兩側還有“好進仙人履,能通駟馬車”一副石刻對聯。此橋至今尚保存完好。它是近代史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咸豐六年九月(1856年10月),英國以“亞羅”號船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戰(zhàn)爭。次年,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與英國組成侵華聯軍,于十二月十三日(1858年1月27日)攻陷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柏貴等官員投降,英法聯軍組成“三人委員會”對廣州實行控制,清官府成了地方性傀儡政權達3年之久。但廣州人民并沒有屈服,群起組織團練武裝,抗擊侵略者。當時石井鄉(xiāng)就是群眾武裝最活躍的據點之一。咸豐九年十二月初,英軍千余名進犯石井鄉(xiāng)一帶,團練武裝奮起抗擊,迫使侵略軍退回廣州,F石……[詳細]
    甘先故居
      甘先故居位于番禺縣慕德里司鴉湖鄉(xiāng)崗尾村(現廣州市白云區(qū)人和鎮(zhèn)崗尾村)月龍東街南14巷11號。甘先故居為廣式三間兩廊建筑,坐南向北,寬11.80米、長12.30米,建筑占地面積145平方米。夯土墻,懸山頂,五龍過脊,泥土地臺。東西門口通街巷。左右廊房,中為天井,旱墻與前座房屋相隔。大廳十七桁瓦,左右寢室為十三桁瓦。天井對著另一個廊(廚房)的擋雨墻已倒,長著小樹和野草。由于房屋長年無人居住,疏于修理,天井、廊房瓦面雜樹野草叢生,墻體坍塌,瓦面漏水,地面霉潮。據甘先后人介紹,甘先孩提時代已在此屋居住,由此推算,甘先故居已有200多年歷史![詳細]
    彭加木故居
      彭加木故居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松洲街槎龍村天樞二街12號,房屋建筑面積長約12米、寬16米;東臨窄巷,北面與鄰居住屋相連,西、南面與村道相接,墻體東、北面基本是直線,西、南面呈弧線型。彭加木故居現住兩戶人:一戶門口朝東臨巷,另一戶門朝西臨街(天樞二街12號)。從原貌考證,彭加木故居坐南向北,頭門應是北門,青磚墻,硬山頂,“人”字山墻,花崗巖石門框,石門額刻有“秀谷”二字(被灰土填平),陶瓦剪邊,木雕封檐板,墀頭磚雕人物。頭門進入是廊、天井,天井東面是廂房,南面是后花廳(現在用磚墻將天井與后花廳隔開);花廳“品”字形排列三個門,東門進入兩層高的小洋樓,西門是廂房,中門與小樓墻壁相接,通廚房入后花園,后花園有門與街相通。彭加木故居古色古香,保留著古時鐘,花窗嵌墻采光,天井、廊房、廂房相連。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國庭院結構,又有西方小洋房風格。 據彭加木后人介紹,彭加木幼年讀小學時曾在此房居住過![詳細]
    周汝鈞故居
      周汝鈞故居坐落在廣州市白云區(qū)江高鎮(zhèn)南崗村南崗東路東周8巷2號,坐西向東,為三間兩廊建筑。長11.30米、寬10.10米、高7.50米。青磚墻,紅砂巖石腳(紅砂巖石腳高1.80米),硬山頂,鍋耳封火山墻,灰砂硬脊、碌筒瓦,陶瓦剪邊。周汝鈞故居,是周汝鈞太公周日新進士的祖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由此推算,已有近500年歷史。故居兩廊有門口通街巷。從東周8巷2號街門進入故居,映入眼簾的是頭門壁畫,落款“貳品高冠圖”,繪于光緒庚子年(1900)。首先是左邊廊占地面積3.05米×3.8米(11.59平方米),方磚鋪地;第二是天井4米×2.4米(9.6平方米),紅砂巖石板鋪地;之后是右邊廊3.05米×3.8米(11.59平方米),方磚鋪地,有一門通街巷。天井正對是大廳,門口高大,由紅砂巖石砌筑,門檻高20厘米,紅砂巖門石鑿有趟櫳眼,可見當年防盜措施。大廳深6.55米,寬4.1米(農村傳統(tǒng)的17桁瓦),方……[詳細]
    “百花冢”摩崖石刻
      百花冢位于廣州市白云山梅花坳。是明末廣州著名歌女張喬的墓。墓已毀。據蓮香集載,張喬墓前原有石碑,刻“張麗人墓”4字,還有墓志銘。現墓地僅存一塊高約3米的大石,上面刻“百花冢”3個隸書大字。其余均不存。張喬(1615~1633年),字喬婧,號二喬。《歌者張麗人墓志銘》載,張喬生于廣州,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紅顏薄命,19歲時去世,由廣州名士彭孟陽在白云山梅花坳擇地安葬,出殯之日,騷人墨客百余人前來送葬,人人各執(zhí)一花,環(huán)植其冢,并賦詩一首,以寄哀思。由是張喬墓百花環(huán)抱,號曰“百花!薄垎逃羞z詩130首,彭孟陽為之刊行,題名《蓮香集》。……[詳細]
    蘇紹箕墓
      蘇紹箕墓位于白云區(qū)白云山蘇家山,年代為宋,類別為古墓葬。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墓邊線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本次文保單位的建設控制要求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白云山風景名勝區(qū)總體規(guī)劃規(guī)劃》相銜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