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石家莊市旅游

    石家莊市文物古跡介紹

    61、鹿泉龍泉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鹿泉龍泉寺
      龍泉寺坐落在河北省石鹿泉市上莊鎮(zhèn)韓莊村龍泉山上,東距石家莊14公里。龍泉寺的龍井、龍爪槐、龍池、龍泉景觀,皆冠以“龍”字,而龍又與這里水質優(yōu)良的泉水有關,龍泉由此得名。古人在此建寺,香火因此而更加興盛。龍泉寺始建於金正隆二年(1157年),為凈琛和尚所修建。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敕封龍泉寺。該寺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據(jù)寺內(nèi)碑文所載,它“東接翠屏,西連五寨,南披封龍,北帶滹沱,其間基址動作規(guī)模氣象,稱石邑首騰之區(qū)”。歷史上金、元、明、清歷代均曾修葺和續(xù)建,是石家莊市附近現(xiàn)存的古寺之一。龍泉寺鼎盛時期,曾有僧眾百余名,寺田20公頃。四方香客絡繹不絕。因多種原因,寺院建筑多遭毀壞,歷史上大修過六次。1949年后,為了發(fā)展旅游事業(yè),有關部門撥款整修,如今寺院面貌一新,已正式對游人開放。山門:又稱“天王閣”,內(nèi)有四大天王朔像。山門東、西側有鐘鼓樓。大雄寶殿:由山門向北過橋,即到寺院主體建筑大雄寶殿……[詳細]
    正定四塔
      介紹  正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石家莊北約15公里。正定有4座風格不同的古塔,值得一游。木塔 坐落在正定城內(nèi),又名天寧寺凌霄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磚木混合結構,塔分九級,高60米,是正定城內(nèi)最高的古建筑,塔內(nèi)有階梯可攀登至頂,立于頂上,可以眺望正定全境。塔頂、塔剎和第九級于1965年邢臺地震時受波及倒塌,八級以下仍保存完整,其建筑結構與建筑藝術特點仍清晰可見。 青塔 坐落在正定城內(nèi)東南角,又名臨濟寺澄靈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青塔高33米,塔分九級,塔身為磚砌,呈八角形。此塔有一番來歷:唐代義玄和尚在正定創(chuàng)建了佛教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傳入日本。唐咸通七年義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內(nèi)東南選址建塔葬之,遂移臨濟寺建于此。青塔在金大定年間重修,F(xiàn)仍以此寺為臨濟宗發(fā)祥地,信徒眾多,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來常到該塔朝拜。 華塔 坐落在正定城……[詳細]
    趙南星祠堂
      趙南星祠堂位于城關鎮(zhèn)東關村趙家街,原名趙氏宗祠,后為紀念吏部尚書趙南星而改稱今名。始建于明洪武末年,原系平頂建筑,清嘉慶元年改建為硬山布瓦頂。有正殿三間,正門過廳一間,門西側各有耳房一間,正殿和門樓兩側有磚砌高墻相連,中間成長方形小院。一九八二年石家莊地區(qū)文化局曾撥?钚蘅槨,F(xiàn)在高邑縣城還保留著趙南星的祠堂,高邑有條路被命名為“南星路”,以紀念這位高邑名人。趙南星祠堂,又稱趙忠毅公祠堂,屬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清嘉靖年重修。祠堂原稱趙氏宗祠,1981年,高邑縣人民政府將祠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為紀念明代政治家、文學家趙南星改稱趙南星祠堂,F(xiàn)存的趙南星祠堂是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前殿為正門過庭一間向后抱廈連左右耳房各一間后殿為正殿三間,前后殿由東西兩側高砌磚墻成院,屬磚木結構的硬山瓦房頂建筑。前殿左右山墻垛上鑲砌的神獸祥瑞圖磚雕刀法流暢,形態(tài)生動是整個古建筑精華部分![詳細]
    64、平山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山文廟
      平山文廟位于河北省平山縣文廟路,又稱文宣王廟、孔廟,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廟宇。平山文廟坐北朝南,占地5.4萬平方米,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創(chuàng)建。整個建筑群以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中軸線上有欞星門、大成殿、文鳳閣等,兩側建筑為角門、腰門、東西配殿等。文廟兩側的東西學署是附屬于文廟的教育機構。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1985—l987年由河北省政府撥款進行大修,東西配殿面闊各5間,進深2間,通高12米,建筑面,626.6平方米。懸山單檐琉璃瓦剪邊,柱子和梁架用材粗大,檐下斗拱樸拙簡潔。殿脊上的“吻獸”制造精細,各具形態(tài)。琉璃正脊上浮雕龍、鳳、花卉等圖案,兩端鴟吻東西對列,垂脊前端排列飛禽走獸。整個大殿巍峨莊嚴。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河套灌區(qū)
      河套灌區(qū)是黃河中游的大型灌區(qū),是中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qū)。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的巴彥淖爾市。北依陰山山脈的狼山、烏拉山南麓洪積扇,南臨黃河,東至包頭市郊,西接烏蘭布和沙漠。1949年有引黃干渠10條,灌溉面積約19.43萬公頃。1961年后自黃河三盛公樞紐引水,分為保爾套勒蓋、后套、三湖河3個灌域。作物有小麥、雜糧和向日葵等。灌區(qū)土地1.16萬平方千米。設計灌溉面積73.7萬公頃。1987年實灌面積48.37萬公頃。河套灌區(qū)位于黃河上中游內(nèi)蒙古段北岸的沖積平原,引黃控制面積1743萬畝,,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區(qū)和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qū)之一,也是國家和自治區(qū)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chǎn)基地。1988年,河套灌區(qū)配套工程計劃開始實施,配套面積達21.11萬公頃。有灌渠991千米,排水溝渠791千米。河套灌區(qū)地處我國干旱的西北高原,降雨量少、蒸發(fā)量大,屬于沒有引水灌溉便沒有農(nóng)業(yè)的地區(qū),灌區(qū)年引黃水量約50……[詳細]
    井陘顯圣寺
      顯圣寺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zhèn)內(nèi),是井陘最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隋開皇年間(公園585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隋文帝即位后,即下詔令全國各州縣建僧寺、尼庵各一。顯圣寺即為當時所建,據(jù)考宋代以前該院稱天宮院,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工部尚書參知政事,丁謂、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向敏中,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王旦奉宋真宗之命又勅建該寺,并賜名為慶成院。宋金時期該寺曾顯赫一時,元明清各代屢有修葺,明以后稱顯圣寺,明清兩代為縣僧會司所在。清季寺漸殘破,民國十年蓮海法師又募款重修,并更名為“陘山寺”,但顯圣寺之名仍沿稱至今。顯圣寺所在井陘舊城之古城垣及城內(nèi)之孔廟大殿、城隍廟大殿均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舊城城廂及河東村一帶,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隋至元之井陘古瓷窯遺址,河東村有東漢古墓群,城北有隋唐宋金元明清歷代古墓葬。顯圣寺迤北一路,名勝古跡鱗次櫛比,綿河西側有玉峰山寺,上……[詳細]
    67、福林寺
    福林寺
      原名清利寺,唐太和元年建,經(jīng)歷代重修,規(guī)模宏偉,是辛集的旅游勝地。辛集市是著名的皮革皮毛集散地,每年全世界客商云集商業(yè)城。福林寺在商業(yè)城東3公里,有公路直達,形成了集購物、旅游、食宿、娛樂一體的旅游商業(yè)景區(qū)。1995年重修后的福林寺占地64畝,建筑面積2.88萬平方米,投資3000萬元,是一座規(guī)模宏偉、金碧輝煌的仿古藝術精品,中軸線建九大景點和建筑群體。其中,浮雕琉璃影壁長45米,構思奇特,徒刑新穎;大悲泉常年圣水噴涌,水聲潺潺;天王殿內(nèi)端坐慈眉善目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還有威嚴的四大天王和韋馱0神像;北行是三座東西并排的金水橋,橋下是放生池,放生池兩側是由12通碑組成的功德碑林,捐百元以上者碑上留名。過橋是戒壇,兩側分別建有鐘樓、鼓樓。福林寺的主要景點大雄寶殿,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內(nèi)有巨尊鍍金釋迦牟尼佛和倒坐觀音菩薩,兩旁為十八羅漢;大殿兩旁是琉璃世界和蓮花世界。后邊的觀音閣也是主建筑之……[詳細]
    石氏家族墓
      石氏家族墓位于藳城市徐村西南角果園內(nèi)。此墓是明代吏部尚書石珤及家族墓,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為東西兩墓區(qū),東區(qū)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戶部尚書石玠等家族墓,西區(qū)為吏部尚書石珤之墓。石氏家族墓地面現(xiàn)存石碑6通,其中有2通碑文清晰可見,一通是明故曾文林郎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石公墓表,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一月初一立石;另一通是正德皇帝為石玉撰寫的褒文。還有翁仲8尊(文武各4尊),石馬4尊,石羊5尊,石虎5尊等。據(jù)縣志記載,石珤(公元1464一1528年),字邦彥,別號熊峰.明嘉靖年間任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俗稱石閣老),與父、兄同朝人仕,時有父子三進士、兄弟兩尚書之稱。石珤居閣3年,為官清廉,剛正直言,罷政歸里時僅歸裝一束,車一輛,都城人嘆其清廉。石珤后加官太子太保至少保。卒后謚文隱,隆慶初改謚文介。著有《熊峰集》傳世。其父石玉官至按察使,治獄20余載,世稱……[詳細]
    井陘千佛崖石窟
      井陘千佛崖石窟位于井陘縣南障城鎮(zhèn)七獅村,是一處佛道并存的石窟造像。開鑿於北齊河清四年(565年),明嘉靖年間,臨城縣石匠武得朝、武得用重建。石壁分層分排雕刻千尊佛像,為省級保護文物。巖外有近千年的古松。碑刻五塊,均是重修千佛洞碑記。千佛洞內(nèi)四壁開鑿有大佛三尊,小佛龕數(shù)千。其中有明代嘉靖時期的題記多則,北宋元祐三年題記一則。但在元祐三年九月的題記中,同檢旱田,自山下步至此,然火窮邃洞而返的天威(今河北井陘)簿尉大梁王嶠,鎮(zhèn)陽(今河北正定縣)戶椽伊川王泰,并未提到有關造像的事情,所以人謂王嶠等人來此游覽必是已經(jīng)有佛像存在的說法,有些過于牽強。不過在與此題記相距不遠,北壁近洞口處的壁面上,同時還有“維那彭城劉貴□佛廿十五尊/維那王志□佛三十五尊/維那□□□佛三十七尊”的題記,但刻于何時,不得而知。所以關于千佛古洞佛像的開鑿年代具體始于何時,沒有明確的證據(jù)。但從現(xiàn)有大量明嘉靖時期的造像題記可知,在……[詳細]
    70、九門城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門城址
      九門古城址位于藁城市區(qū)西北15公里處,南臨滹沱河,東靠機場路,現(xiàn)是九門回族鄉(xiāng)所在地。九門古城址1982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門古城址始建于戰(zhàn)國時代,據(jù)《比干后裔:林氏家族三千年統(tǒng)譜》記載:九門是比干后裔第一村,商末少師比干的后裔林皋,系孔子72弟子之一林放的后代,為趙相,始居九門。九門古城址總面積90萬平方米,九門村位于遺址之上,村中心地勢較高,四周地理形勢溝壑縱橫、地面凹凸不平,斷崖暴露處,瓦礫堆積,文化內(nèi)涵從戰(zhàn)國、秦漢、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標本延續(xù)不斷,并有文物不時出土。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城址北端,莊貨頭古代寺院遺址在修機場路動土時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殘件,全部是漢白玉質的,石質晶瑩細膩、滋潤潔白,雕琢技術精湛,玲瓏剔透,造型優(yōu)美,寓義深刻,高貴華麗,著色鍍金部分底坐刻有武定,北齊天保、皇建、河清、天統(tǒng)、武平年號,其中有長方形佛坐上陰刻“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正……[詳細]
    前西關商代遺址
      前西關村距藁城市30公里,地處我市最北邊,北隔木刀溝和新樂市相望,東靠無極縣境,系三縣交界處,處于北緯38˙32,東經(jīng)114˙50,商代遺址在前西關村西南500米處,北1.5公里是滋河分支,俗稱木刀溝。遺址原來是一大面積高大土臺,四周逐漸下洼,當?shù)厝朔Q其為“狗塔子”,并流傳著一個歷史故事:東漢光武帝劉秀發(fā)跡前曾避難于崗上洞穴之內(nèi),饑寒交迫,一義犬叼來食物讓其充饑,救了他的性命,后來劉秀登基當了皇帝,不忘義犬送食物相救之恩,在此高臺之上修建了一座磚塔,以示報犬相救之恩。這故事是當?shù)貍髡f到此處調(diào)查,土臺鏟平,未見磚塔遺址,也不見歷史資料,無從可考。1975年,前西關村民張西天在遺址西部平整土地時,出土一組青銅器,計有饕餮紋青銅觚、青銅爵、穿帶青銅壺、圓足直耳饕餮紋青銅鼎、青銅戈、玉戚六件文物,通過縣文化館交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西天回憶當時文物出土情況時稱,還有人骨和各種陶器,估計是一座奴隸主……[詳細]
    行唐文廟大成殿
      行唐縣文廟位于河北省行唐縣,始建于明天啟五年(1625年),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十六年(1707年)、六十年(1721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均有重修。文廟是設饌祭孔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縣府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學童入學和年青知識分子考中秀才后,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文廟建筑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由南至北有:照壁(萬仞宮墻)、泮池(泮池左右分別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石碑。在清-取秀才的稱“入泮”),泮橋(又名狀元橋)、欞星門(為三間四柱的木牌坊)、前殿、東廡、西廡、大成殿和后殿(明倫堂),以及宰牲房、神廚、神庫等建筑。主次建筑,錯落有致,渾然一體。文革期間遭破壞,現(xiàn)僅存大成殿,位于縣城東南行唐中學院內(nèi),被作為圖書館使用。主體建筑大成殿是文廟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建在 一米高的磚臺上,殿前有正方形月臺。……[詳細]
    井陘朝陽寺
      井陘朝陽寺位于井陘縣北正鄉(xiāng)東南正村,西鄰微礦工路,交通便利,2001年6月1日被井陘縣民政局批準為佛教活動場所。據(jù)寺內(nèi)碑文記載,朝陽寺先后于明朝嘉靖年及清朝嘉慶年間進行過重修。但由于年代久遠、世事滄桑,寺內(nèi)殿宇損壞嚴重,佛容失色、僧僚短缺,景況凋零。自1997年以來寺內(nèi)各殿均已多次重修,如今朝陽寺建筑總面積現(xiàn)為635.66平方米,朝陽寺的發(fā)展已初具規(guī)模。大雄寶殿重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清道光十年重修。1999年4月再次大修,2006年5月重建,現(xiàn)建筑面200平方米,殿內(nèi)正面3尊銅鑄佛像,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均高3.6米。鑄銅護法2尊,分別是迦葉、阿難,均高2.5米,兩邊供奉十八羅漢。殿內(nèi)金碧輝煌,香火旺盛,能容納百余名信眾開展佛事活動。觀音殿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十月,清代嘉慶五年六月重粧觀音圣像,雍正五年二月重修觀音殿,2004年4月重建,現(xiàn)建筑面積45平方米,店內(nèi)為觀音菩薩、文殊……[詳細]
    石家莊真像寺
      真像寺位于石家莊橋西區(qū)南簡良村,據(jù)傳該寺建于漢武元年,初名引龍寺,北魏熙平二年改名真像寺,寺內(nèi)有碑文記載建于唐·顯慶元年,有張元帥者建佛殿三楹,后殿三楹,講經(jīng)堂五楹并左右兩廊。如果記載屬實,唐時寺院建制并不宏大,只屬于中等寺院。原寺院占地四十余畝,殿宇五重,偏殿兩座,土墻圍繞,分別為天王殿三間,大雄寶殿五間,觀音殿三間,金剛殿三間,法堂五間,大雄寶殿左右兩側有伽藍·祖師兩偏殿,天王殿左右時鐘鼓樓。據(jù)說舊時在正定大佛寺大雄寶殿樓閣上可以看見二十余里外的真像寺大雄寶殿,可見真像寺大殿如此宏大。建寺也超出了碑文中的唐代規(guī)模。簡良村在明代嘉靖年間遭遇洪水,簡良村一分為三,分別為東西南三簡良村。真像寺廟會據(jù)清代縣志中記載為懷鹿縣著名廟會,真像寺廟會俗稱三簡良廟會,聞名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場面宏大,形成了規(guī)模極大的物資交流市場。正太鐵路此時要為廟會加開一趟火車,可見規(guī)模影響之大。寺院在解放前即已破……[詳細]
    靈壽幽居寺
      幽居寺位于靈壽縣城西北55公里沙子洞村北側。周圍群山環(huán)繞,山村、寶塔相互輝映、群峰疊翠、風景秀麗、環(huán)境幽靜,故名幽居寺。該寺創(chuàng)建于東魏末年至北齊天保年間,定州刺史、趙郡王高郤為其亡父、母、伯、兄、妻及自身功德,在原地基礎上,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修和擴建,據(jù)《靈壽縣志》記載:“北齊趙郡王高郤,歷選太行勝概,得朱山之陽,建祁林寺(即幽居寺,亦名祁林院)置僧舍二百余間,擇行僧二千余眾居之。齊亡寺也荒廢,繼盛于元大德間,今殿宇規(guī)制雖無,當日之盛,而奇峰四列,林豁幽麗,山靈固自無損焉”?梢娪木铀缕涞钣疃U舍,早年即已毀圯,F(xiàn)幽居寺尚保留磚塔一座,經(jīng)幢一座,石碑四通,石造像21軀,是這座當年規(guī)模較大的佛教寺院歷代變化的歷史見證。古樸莊重的幽居寺磚塔,今傲然屹立在幽居寺遺址。磚塔密檐七級,唐代重修,高約23米,平面呈正方形,建在一個磚砌臺基上,第一層較高,往上逐層遞減,每層塔檐為棱角磚牙疊澀外出,塔頂用仰蓮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