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文物古跡介紹

    官田李氏大宗祠
      位于杭永線上龍湖岸邊的稔田鎮(zhèn)官田村,距上杭縣城38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該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多銀兩,歷時四年建成的,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整個建筑結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融宮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爐,極具特色,已列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和游客慕名而來。……[詳細]
    老君巖造像(老子塑像)
      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qū)閩海蓬萊意境區(qū)內(nèi)的羽仙巖下。1988年月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車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占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據(jù)《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shù)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tài)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唐代石雕藝術瑰寶。老君巖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蔚為半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jīng)風歷雨何存至今……[詳細]
    403、林氏義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義莊
      林氏義莊的所在地為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zhèn)楊厝村。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白石保吉尚村居民林平侯在臺灣墾殖致富之后,懷念家鄉(xiāng)宗人的疾苦,決心加賑助,擇定吉尚村潭頭地方籌建林氏義莊。經(jīng)過近二年營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義莊占地面積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間,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四合院構造。3幢2進,單檐硬山頂,木構梁架、神龕等均有精美雕飾,為當時閩省著名的慈善機構之一。存有清代呂世余所書《林氏義莊》碑。林氏義莊的整體結構系三座并排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兩進大厝,前面一片磚,后面建二層長樓一座,配合東西對向護厝,圍拱全莊。踏入莊園,覺得整齊寬敞、古典大方。據(jù)云:原有長方形金字木匾一塊,額曰“永澤堂”,懸于中座大厝的門上。全莊外圍矮墻,多已倒塌。這一所慈善事業(yè)建筑物,在舊社會堪稱大規(guī)模的公益事業(yè)機構?谷諔(zhàn)爭以前,逐年由臺灣運來大量稻谷和棉布,在這里資助石美地……[詳細]
    紅軍古佛堂塔戰(zhàn)斗遺址
      紅軍古佛堂塔戰(zhàn)斗遺址位于將樂縣古鏞鎮(zhèn)和平村附近的莒峽山上。1934年1月2日,中革軍委命令紅9軍團接替紅7軍團在將樂的防務,要求“第9軍團的主力應在將樂城周圍的山地選筑堡壘”。古佛堂塔成為紅9軍團構筑保衛(wèi)將樂縣城堡壘的重要防御陣地之一。1934年3月4日,國民黨東路軍湯恩伯部第4師為了策應第88、第89兩師進攻將樂,從順昌向?qū)芬苿印<t軍及時偵破了敵軍的進攻部署,決定利用黃坑口、積善、漠俚、下村、古佛堂塔山(即莒峽山)一帶的有利地形布設陣地,迎頭痛擊來犯之敵。紅7軍61團事先在積善和古佛堂塔山等處選擇好陣地,構筑工事。3月6日下午3時許,國民黨軍第88師到達古佛堂塔山、蔗廠和水南附近時,受到重創(chuàng),只好停止前進!都t色中華》第162期以“將樂城旁擊潰白匪一團,給進犯的敵人以迎頭痛擊”為標題報道了這一戰(zhàn)斗,報載:“本月六日敵以一師之眾由積善經(jīng)新路口向?qū)愤M攻,當被我某團痛擊,敵傷亡五六百人,我……[詳細]
    泉州市舶司遺址
      泉州市舶司遺址位于鯉城區(qū),據(jù)道光《晉江縣志》記: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nèi)。有關方志記載:南薰門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內(nèi)水門巷竹街南薰門(水門)遺址西北,西到水仙宮,東到三義廟,北到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興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葉。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設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續(xù)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遷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間,管理著泉州諸港的海外貿(mào)易及有關事務。市舶司內(nèi)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詩吟詠,是一座戒貪、頌廉亭。市舶司東側(cè)即市舶庫,西南即水關、鵲鳥橋,西為水仙宮,市舶司遷榕城后,司荒廢,后漸為民居,現(xiàn)僅存遺址。水門水關,在竹街西,北為鵲鳥橋。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沿破腹溝建翼城,以翼衛(wèi)羅城,水門水關即建于斯時。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臨郡契玉立南拓羅城以就翼城,在德濟門至臨漳門中間水關左建南薰門……[詳細]
    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遺址
      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舊址位于羅源縣白塔鄉(xiāng)應德村。1930年,羅源人張瑞財經(jīng)-中共連江-縣委書記楊而菖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1931年5月,羅源縣黨員人數(shù)發(fā)展到10多人,在應德成立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即羅源縣第一個黨支部。隸屬中共連江-縣委領導,由張瑞財擔任黨支部書記。1932年3月,改組為中共羅源縣特別支部。9月底全縣黨員發(fā)展到30人,先后建立應德、飛竹、小善、沙坂等6個支部和4支游擊隊。12月,改組為中共羅源縣工作委員會。1934年6月,中共福安中心縣委與連江-縣委召開聯(lián)席會議,成立中共閩東臨時特委,把原-羅源、連江-2個工委合并成立中共連羅縣委。9月底,中共閩東臨時特委領導人葉飛決定連羅兩縣黨組織分開,正式成立中共羅源縣委,并組建獨立營。1935年3月,全縣蘇區(qū)淪陷,黨組織被迫轉(zhuǎn)入地下斗爭。1936年8月,在中共閩東特委的領導下,重建羅源縣黨組織和武裝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迎-來抗日……[詳細]
    407、羅源龍華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源龍華寺
      龍華寺位于起步鎮(zhèn)杭山村后,羅邑第一高峰仙茅山腳下。為一組完整的四合院。正殿座北朝南,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左側(cè)有附屋兩間,右側(cè)有小披屋一間。正殿臺階上有石刻文字“××三年十一月主持明山謹題立!聊喜h望×先生李天旻仝男喜舍銀××新修造明堂一完祈求子孫昌盛者”。左廂(書院)為兩層三開間樓閣,建于民國三十六年。底層中廳設置圓形門,匾曰“客堂”;二層設置懸挑走馬廊;屋頂為四坡頂小青瓦屋面。右?guī)麅砷_間,單層雙坡頂,可能建于1989年,前圍墻及門亭建于1989年。老殿前為新建的大雄寶殿,五開間帶回廊,重檐歇山頂,青灰色筒板瓦屋面,兩側(cè)為兩層寮房。后唐長興二年(西元931年)僧真翁始建,后廢。元代杭山村民陳元朗捐資重建。后寺宇傾頹。明崇禎間(西元1628~1644年)陳上策與僧如賓重建。民國36年(公元1947年)村人陳作樞與住持僧一照等募緣建東側(cè)書院(即廂房)。新中國成立前夕寺曾為中共地下黨聯(lián)絡點![詳細]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閩侯縣上街鎮(zhèn)新洲村的金氏家族,是彭城金氏的一個支系,于唐朝末年入閩。入閩始祖?zhèn)髦潦皇溃蛉硕∠”,遷居各地。金履豐,字希成,號亮功。宋端平二年(1235年)生于浙江蘭溪縣金府。金履豐智勇雙全,征伐有功,官至駕前大將軍、御史大夫。旋值元兵入侵,金履豐抗御屢勝,得軍功賜券,并允世襲。后宋亡于元,金履豐憤時事不可復為,遂偕子金標歸隱福建侯官縣璧團洲,從此在璧團洲結廬而居,懇沙造園,將一片渺無人煙的荒蕪之地發(fā)展成良田遍地的人間樂土。元大德五年(公元1302年),金履豐卒于家中,享壽六十有七。金履豐逝世后,金氏一族在璧團洲繁衍生息,發(fā)展壯大。至明清時,已傳承30余世、500戶。后因璧團洲為沙洲,且屢遇洪患,田舍耕地崩決,地域逐年縮小,金氏族人遂于清乾隆年間,分批遷移他鄉(xiāng)居住。其中一支為始祖金衡的第二十九世孫金崇照的四世孫,即“誠”字輩的18位族兄舉家遷移至璧團洲西面的洲地,為有別于……[詳細]
    滄海畬族建筑群
      滄海畬族建筑群位于永安市青水畬族鄉(xiāng)滄海村,年代為清。簡介:由化龍橋、龍長坊、龍昌坊、龍德堂組成。化龍橋,木構伸臂梁廊屋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重修,南北走向,橋身長24.2米,寬6.6米,廊屋8間,每間用4柱,歇山頂。龍長坊,清道光四年(1824)建,坐東朝西,由泮月池、門樓、圍墻、空埕、下堂、廂房、正堂、護厝組成,建筑面積690平方米。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三柱,下堂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上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帶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龍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坐東朝西,由門樓、圍墻、空埕、下堂、廂房、上堂、化胎、護厝、圍屋等組成,建筑面積668平方米。門樓面闊一間、進深三柱,下堂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上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帶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龍德堂,坐東朝西,由門樓、圍墻、空埕、廂房、正堂、化胎、護厝組成,建筑面積587平方米。門……[詳細]
    福建學生聯(lián)合會舊址
      福建學生聯(lián)合會舊址謝家祠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吉庇路北側(cè)60號(原22號)。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fā)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當天下午,北大等13所大專院校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反對北京軍政府與德國簽訂“二十一條”割讓山東給日本的--條約,北洋軍閥政府派出大批--逮捕學生,引起全國公憤。5月7日,為支持北京五四運動,福州各校學生8000余人在南校場(今五一廣場)舉行--,上街----,聲援北京學生--,高呼“懲辦賣--”“釋放被捕學生”“廢除二十一條”“-日貨”等口號。福建督軍李厚基派出軍隊、-上街制止,見到學生聲勢浩大,不敢鎮(zhèn)壓。院校的學生們?yōu)榱藞猿珠L期斗爭,--結束后,成立福建學生聯(lián)合會,以吉庇路22號的謝家祠為“-”會址。并組織成立全閩學生日刊社和日貨調(diào)查部,前者以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和-日貨為中心,后者組織學生負責對城臺商行進行盤查,發(fā)現(xiàn)日貨予以凍結或銷毀,動……[詳細]
    建甌值慶橋
      建甌值慶橋位于建甌市迪口鎮(zhèn)黃村,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已有520多年歷史,系全省保存完整最早的古廊橋之一,這座伸臂式木廊橋也是國內(nèi)現(xiàn)存年代較早的梁式廊橋之一,在建造方式上沿用了純正的宋代營造法式做法,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值慶橋為南北走向,橋北端大部分建在硬地和橋墩上。橋面鋪著木板,檐下有風雨擋板。進深十柱,用柱41根,兩側(cè)設欄桿和休憩長凳。在藻井內(nèi)的正中,有粗大的丁字形斗拱,邊上有彩繪龍紋圖案等裝飾,大梁上墨汁寫著“大明弘治叁年”等字樣。橋墩是塊石壘砌,上面鋪井字形圓木,逐層向河面中心延伸,最后鋪長圓木連接兩墩為橋梁結構。一般的橋上都沒有藻井,只供奉一個神龕。而這座橋不僅有藻井,在橋頭、橋尾、橋中間各有一個神龕,當?shù)卮迕竦膲鄄囊矓[放在這里,體現(xiàn)當?shù)孛袼。最讓人稱道的是,橋內(nèi)建筑有宋代遺風,藻井內(nèi)的斗拱層層疊疊,不用一顆釘子,完全是卯榫穿插而成。裝飾簡潔、粗壯有力,很……[詳細]
    藏經(jīng)殿
      導 游: 藏經(jīng)殿在鐘樓東南側(cè),建于清順治十六年,內(nèi)存自宋朝以來歷代皇帝御賜的各種經(jīng)書,加上本寺刻印的經(jīng)書共20346冊,放在十二個大櫥內(nèi);其中有清康熙到乾隆年間御賜的經(jīng)書《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書本藏》、《日本敘藏》 以及御筆《藥師經(jīng)》等幾千部。 介 紹: 這里還存有用血書寫的經(jīng)書557冊。這是涌泉寺“三寶”之一。這些血經(jīng)系清光緒年間,華能和尚刺臂血,由信士王谷楷書“大乘般若波羅密真經(jīng)”全部,定慧大師刺血、克定書寫“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等。用鮮血寫成幾百冊佛經(jīng),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大量的鮮血,這就需要刺血的人長期不吃鹽,血在書寫時才不會很快凝固。這些佛經(jīng)中,一部分字呈鮮紅色,是因為在血中調(diào)了朱砂;一部分暗紅色,則是不調(diào)朱砂的。血書數(shù)百冊佛經(jīng),表達了血書人十分的虔誠和不凡的毅力。  《華嚴疏論纂要》一書共120卷,是清康熙七年涌泉寺住持道霈,花費十年時間在唐朝古佛學著作《華嚴疏鈔……[詳細]
    413、洛伽寺
    洛伽寺
      洛伽寺洛伽寺位于石獅市閩南黃金海岸東畔宮嶼島,占地面積二十多畝對臺灣海峽。該寺由香港友幫集團捐獻二十多畝地給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作為建觀音菩薩之道場。2000年3月17日正式開工,由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友幫集團董事長楊孫西、盧文瑞、許榮茂等海內(nèi)外人士鼎力支持。于2001年3月竣工。塑雕有圓通寶殿毗盧觀音、善財、龍女等。石獅洛伽寺位于石獅市閩南黃金海岸東畔宮嶼島,面對臺灣海峽,占地面積二十余畝。洛伽寺由香港友邦集團獻地給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作為建觀音菩薩之道場,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于1996年向各級人民政府申請籌建,得到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的關心與支持。1997年3月27日由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主持,特請全國政協(xié)委員、安徽大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會長仁德大和尚及普陀山、福州鼓山涌泉寺、閩侯大雪峰寺、莆田廣化寺、廈門南普陀、泉州開元寺等諸山長老舉行奠基。經(jīng)過多方籌備,得到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友邦集團董事長楊孫西……[詳細]
    414、平和城隍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和城隍廟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九峰鎮(zhèn)東門內(nèi),城隍是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祭祀的廟神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系明代著名理學家王陽明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創(chuàng)建,清康熙、嘉慶年間兩次重修。城隍廟坐北朝南,面積1400平方米,為四進建筑群,平面呈“中字形”,依地勢北高南低而建,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人門(牌樓)、儀門(戲臺)、拜亭、東獄大殿和后殿,兩側(cè)有回廊。牌樓為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后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城隍廟的規(guī)模與藝術性在當時堪稱一流,其建筑具有明末清初典型的地方特色。該廟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木瓜斗拱,鎏金彩繪;蟠龍石柱,石盾石屏,精雕細琢;其中斗拱形式多樣,石柱亦有圓形、方形、八角形及高浮雕盤龍柱等多種形式,瓜柱下部瓜形下斗描金彩繪,紋……[詳細]
    415、德遠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遠堂
      德遠堂位于中國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zhèn)塔下村,又稱“張氏家廟”。德遠堂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建,后多次重修。德遠堂坐東北朝西南,一進院落,大堂為穿斗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各三間,懸山頂。兩側(cè)為廂房。堂前為半月塘,池塘周為石坪,立有石旗桿22根,高7~10米,多為清代族人考中舉人或進士后所立。正門有牌樓,樓牌正面書寫“張氏家廟”四個大字,背面寫著“派衍西來”。步入樓牌,穿過庭院后,便是主殿,這是二進的古老建筑。前廳屋檐下兩側(cè)各有三座古代名戲人物的泥塑。過了甬道,就是“德遠堂”大殿。大殿正中懸掛著一塊大橫匾,-“德遠堂”三個鎦金大字。大殿正中的壁上,筑有一大神龕,排列著歷代0的神位。正殿兩邊有左鼓右鐘之設。此外,還有左右各四間的廂房!暗逻h堂”存有《張氏族譜》一本,據(jù)傳是張氏后裔張順疇僑居新加坡時,捐資付印的,厚達500多頁,圖文并茂,有插圖十幅,題字題詞26幀,還有序文和跋文。據(jù)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