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江門市 > 新會區(qū)旅游

    新會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41、煉丹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煉丹井
      煉丹井,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南寧社區(qū)朱紫路。建于北宋。傳為宋代會城道人李之先開鑿,用于煉丹制藥,清同治九年(1870)、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維修。1990年會城鎮(zhèn)人民政府再次重修,在井四周鋪條石,加立鐵欄桿。1991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立保護標志,加以保護。井口以長石筑成方形,邊長1.03米,井深4.5米。井口石刻有“煉丹井”、“同治九年重修”、“民國十年重修”等字。該井水質極佳,是發(fā)豆芽、釀酒之甘泉。該井年代久遠,史料詳實,保存較好,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2、文炳閣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炳閣
      文炳閣,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文樓村三堂里。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為吳氏宗祠的附屬建筑。1979年曾遭雷擊殘損,1985年鄉(xiāng)親捐資維修。為仿樓閣式磚塔,坐南向北,平面八角,七層,通高31.6米。青磚砌墻身,塔腔為壁內折上式,內設螺旋式樓梯通頂層。門口石匾陰刻“文炳閣”三字,兩側石聯(lián)為:“文章光壁府;炳蔚耀星垣”。塔頂為攢尖式,葫蘆塔剎。每層均有飛檐,各層各面墻身設長方形綠色琉璃格窗。該塔是新會現(xiàn)存較高的古塔之一,是地方代表性建筑,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井及慈尊宮
      石井及慈尊宮,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浐灣社區(qū)詩書街。始建于明代,1995年群眾捐款維修,現(xiàn)由社區(qū)管理。石井,俗稱“大井頭”,明初邑人謝景伭于山邊石隙鑿石建井。井口以花崗巖石砌成方形,邊長1.1米,井深4米。井壁鐫刻有銘文:“象山之麓,磨石如玉,囗得其源,甘泉涌淥,酌之不貪,用之云足,宜人之壽,益人之祿!本畯氖睹俺,終年不竭,清且甘。井旁建有一座慈尊宮,清雍正及光緒年間重修,香火鼎盛。該井是新會僅有的幾座明代古井之一,史實詳盡,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室
      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室,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岡州大道中58號。建于中華民國時期,現(xiàn)出租作燈飾店使用。1958年7月1-7日,周恩來(1898-1976)總理視察新會時在此中共新會縣委機關辦公樓居住,在這里接見江門、新會的干部、群眾、歸僑。該樓坐西北向東南,由前樓、后樓、花園等組成,通寬13米,通深47.9米,占地面積622平方米。磚混結構,二層,通高12米,西式建筑風格,中間有中庭。紀念室為周總理視察新會的重要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會白玉塔
      新會 白玉塔 位于新會市會城鎮(zhèn)圭峰山,通身為白云石造,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石塔東南向,為六角七級仿樓閣式,高6.1米,基圍周長4.6米,基座用須彌座式,上施仰蓮,下置覆蓮,六面分雕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熊羆弄火、獅子滾球、麒麟和白象等圖案,刻工精細。塔身逐層遞減,空心。每面均設海棠瓣形券門,層層出檐,每層檐下皆有雙層仰蓮襯托,瓦當刻海棠紋,滴水刻蓮花紋,檐角翹起外伸,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塔剎由七級相輪和寶瓶組成。塔石清亮,工藝精湛。 1979年新會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仲羽張公祠
      仲羽張公祠位于張將軍家廟北邊約200米處,是張姓祖祠,三路三進,于明末清初興建。祠前豎有石華表兩枝,高8.8米,分別刻有“御賜振勇巴圖魯張其光”、“御賜利勇巴圖魯張昆”。滿語“巴圖魯”就是“勇士”的意思。據(jù)新會博物館查閱張氏族譜考證,張昆系司前田邊人,與張其光同宗,把他們的華表同放于仲羽張公祠,是為了方便族人敬仰。祠前圍墻還豎有一塊花崗巖石厥,石厥的上部陽刻“圣旨”兩字,中部陰刻“奉天誥命 臣張其光立”,周邊有四柱纏龍石柱。石華表及石厥已連同張將軍家廟一起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7、新會蓮花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會蓮花井
      蓮花井,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城西社區(qū)新盛街。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由邑人林濟開鑿,用作女兒的嫁妝,現(xiàn)正常使用。井口呈圓形蓮花瓣狀,用一塊大灰砂巖鑿成,直徑1.3米,突出地面0.5米。井壁用紅砂巖砌筑,內徑0.97米,深4.75米,水質清純,至今仍為居民汲用。井旁原立有林濟立的碑記一方,碑腳四周砌石。地面鑿有蓮花井地券,刻有地圖,F(xiàn)在碑刻及地券不存。蓮花井是新會僅存的元代古井,史料詳細,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羅山咀遺址
      羅山咀遺址位于新會市會城都會村羅山咀南坡。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1957年發(fā)現(xiàn),1959~1963年發(fā)掘132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堆積中含大量的牡蠣、蚶、蚌、螺殼及魚骨、鱉遺骸等。出土陶器有釜、罐、紡輪、網(wǎng)墜,飾籃紋、繩紋,部分器表著紅色陶衣。石器有砍砸器、斧、錛、網(wǎng)墜、礪石等。清理一座甕棺墓,是一件大陶器內置人的骨骸,隨葬骨簪、穿孔鱉甲![詳細]
    叱石山摩崖石刻
      叱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新會市叱石山叱石寺內。有“一洗紅塵”、“崖山并峙”、“山高水長”、“六根滌凈”等等刻字,著名的“一洗紅塵”是清咸豐年間新會雙水人鄭績避兵亂時刻的,字大0.7米×0.7米,疏朗蒼勁!把律讲⒅拧笔敲髂┻z臣黃公輔匿于寺內扶持北燕太子反清時書寫的,字大0.5米×0.5米。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僑鄉(xiāng)關帝廟
      “僑鄉(xiāng)關帝廟”是廣東保留較完整的歷史最長的“關帝廟”,是一座綜合嶺南天地靈氣的千年古廟。始建于明初,乾隆期間曾經(jīng)多次重修,有功德牌流傳至今,刻有各省各界人士捐款芳名!拔湄斏瘛标P公是天下做生意人必定供奉的守護神,也能保佑各位善信人士心想事成。老人求壽、生意人求財、病人求藥、婦人求子,都可以去關帝廟進香。 ……[詳細]
    新會石戲臺
      新會 石戲臺 位于新會市會城城東路關帝廟前。始建于明萬歷丁酉年(1597年),清中葉重修。戲臺分前后臺,前臺演出,后臺化裝室,用花崗巖柱,一斗三升斗栱,七架梁,歇山頂,通高7.5米、面寬15米、進深11米。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jié)紋。兩旁設臺階上落。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炮臺山遺址
      炮臺山遺址位于新會市沙堆鎮(zhèn)梅閣炮臺山西側沙丘上。東鄰虎跳門海域。年代為商時期。1983年發(fā)現(xiàn)。經(jīng)試掘,文化層厚1米,出土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少,器種有釜、罐、盤、缽、器座、紡輪等,紋飾有繩紋、曲折紋、葉脈紋、復線方格紋、菱格紋、方格凸點紋、云雷紋、重圈紋等。石器有斧、錛、鑿、刀、戈、穿孔器、礪石等。……[詳細]
    53、應溪古廟
    應溪古廟
      應溪古廟:張姓人的特殊情懷田邊村位于司前鎮(zhèn)西北面,穿過村內小路,就是龍溪村。面臨潭江應溪水,有一寺廟叫應溪古廟,是當?shù)卮迕窦氨娚菩啪捶顝埻跗兴_——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建成的。田邊村民祭祀張飛的習俗至今已有200多年,寺廟常年香火鼎盛。初建時此廟叫張王廟,后因遷址擴建至龍溪村,改名為應溪古廟。上世紀六十年代,因歷史原因,古廟受到破壞。時至1996年,通過社會各界善長捐助和努力,使得應溪古廟原地重現(xiàn)。2013年,澳門鄉(xiāng)親張少芬女士秉遂其父張見明先生情系故里、造福桑梓的心愿,發(fā)揚愛國愛鄉(xiāng)、熱心慈善的傳統(tǒng)美德,牽頭慷慨解囊,捐資300多萬元用于修繕古廟,成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應溪古廟。如今的應溪古廟,占地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80多平方米。廟內的墻壁上繪有顏色鮮艷的彩畫,內容多為有著吉祥寓意的人物或三國故事,如鯉躍龍門、三友圖、趙子龍救主和夜戰(zhàn)馬超等。據(jù)應溪古廟工作人員介紹,每逢節(jié)日來此祈福……[詳細]
    金牛山華僑義冢
      金牛山華僑義冢位于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仁義村。在新會區(qū)會城紫華路東側的一個坡地上,有一處特殊的墓地坐落于此。沙灰色半圓形墓冢、以紅階磚作為墓碑、墓碑上甚至沒有墓主的真名……這里是金牛山華僑義冢,是目前江門現(xiàn)存義冢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自被發(fā)現(xiàn)以來一直被視為江門海外華僑落葉歸根、魂歸故里、愛國愛鄉(xiāng)的佐證。華僑義冢,即收埋無主華僑尸骸的墓地。華僑在國外去世后,僑居地的華僑社團撿拾其骸骨,運回中國家鄉(xiāng),由死者家屬認領。無人認領的,則由當?shù)卮壬茩C構集體安葬,是為華僑義冢。從史學角度看,華僑義冢是血淚斑斑的華僑史的有力證物。作為第一僑鄉(xiāng),江門華僑義冢規(guī)模之大、墓穴之多、先僑原僑居地之廣,均為全國僅見。江門市外僑局僑政科介紹,自1992年以來,全市陸續(xù)在新會區(qū)和臺山市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華僑無主墓群共7處,共計有華僑義冢約4200穴。不過,新會區(qū)文廣新局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江門現(xiàn)存的華僑義冢僅有3處,均位于新會區(qū),分別為……[詳細]
    小坪黃家祠
      小坪村位于司前鎮(zhèn)東南方,距離鎮(zhèn)政府約1.78公里。黃家祠現(xiàn)保存較好,規(guī)模較大,建筑上保存明末清初的特點,具有較重要的文物價值。黃家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光緒三十三年(1907)維修。坐西北向東南,三路三進,通面闊19.2米,通進深41.7米,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后堂高6.8米。祠堂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卷尾龍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磚砌墻身,頭門木匾額刻“黃家祠”,高臺基,兩側有紅砂巖石包臺,門廊梁架雕刻精美。門廳有屏門擋中,兩側為耳室。耳室墻上還嵌有兩碑,記載著乾隆及光緒兩朝時重修祠堂的歷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