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河源市 > 龍川縣旅游

    龍川縣文物古跡介紹

    1、龍川考棚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川考棚
      所謂考棚,即貢院,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一般重要州府才設置。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它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西門,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磚木梁架結構,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佗城考棚現(xiàn)僅存考場兩棟、辦公場所及宅舍各一棟。據當?shù)厥妨嫌涊d,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西門的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在全國可查考的204座學宮和14處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廣東龍川、云南建水、安徽績溪、臺灣臺北等地還有學宮和考棚并存。目前,廣東考棚只遺存龍川佗城一座,它也是粵東北地區(qū)現(xiàn)僅存較為完好的一個科考場所。清朝光緒年間自從新建龍川考棚后,龍川每年的科考鄉(xiāng)試均在此舉行,場面熱鬧非凡。當時河源、和平、連平、紫金、興寧、五華等縣的不少文人都到此赴考。有專家考證,龍川考棚是粵東北地區(qū)現(xiàn)僅存的科考場所,這為研究明清時的科舉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龍川考棚門前本來有一塊“鯉……[詳細]
    龍川學宮
      龍川學宮在龍川縣佗城鎮(zhèn)學前。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長廊、欞星門、泮池、拱橋、東西廡、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組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被毀壞。現(xiàn)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尊經閣等。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26.56米,進深四間24.40米,高18米。面積達440平方米。歇山頂,重檐四出,穿斗與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栱重疊出跳,梁柱上有鳳、鳥、魚、龍各式漆金雕刻,顯得古樸大方。清嘉慶元年(1796年)“御頒至圣先師大成殿”的金匾懸掛于正殿門欞上。正面有卷棚式通廊,從通廊石柱造型、梁架結構以及雕刻手法等各方面來看,顯然是清代風格。殿的周圍石柱上不設斗栱,直接頂托著檐枋。在上檐下施斗栱多組。1962年龍川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越王廟
      龍川南越王廟在龍川縣佗城中山街。何時建廟史書無載。廟內原有明崇禎八年(1635年)碑,因該碑早已被毀,無法查考。《龍川縣志》載:“南越王廟在縣署右本平冠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知縣臧琮重修,以前座祀越王,后座祀十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縣胡一鴻改建大殿三楹,中塑越王像”。廟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現(xiàn)在面積352平方米,面闊3間12米、進深24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廟內后殿出一跳插栱挑檐,無補間鋪作。此上為佛殿,兩側室分別為經堂、齋室、客堂等。殿內大小佛像早已被毀壞。門額鐫石曰“南越王廟”4個陰文楷書。在后殿右側墻上鑲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代胡一鴻重修南越王廟碑記1塊,行書,清晰可辯,共630字。由于年久失修,桁桷有些霉爛,左側部分房舍改建它用,前棟和后殿仍存。1962年龍川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10日,越王井與南越王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詳細]
    4、正相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相塔
      唐—宋龍川正相塔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塔西村小山丘上。本地人稱“老塔”。因塔下古寺稱“正相寺”,故以寺名名塔。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人徐琛偶拾塔的墜磚一塊,磚上印有“開元三年”四個字,故又名為“開元塔”。傳說是神仙一夜建成,因而又稱“仙塔”。據磚銘推斷該塔始建于唐開元三年(715年)。此塔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2米。塔階梯為壁內折上式。各層塔身以磚砌出倚柱、角柱、闌額、斗拱等,以菱角牙磚和線磚相間疊澀出腰檐平座。全塔用青磚砌成,黃泥漿粘合。各層收分做法不明顯。1959年、1980年和1985年分別進行過修葺。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佗城越王井
      越王井位于位于佗城鎮(zhèn)中山街光孝寺內,是秦縣令趙佗故居的汲井。后趙佗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又曰“萬壽宮井”。隨著歷代王朝的興廢,飽經滄桑2000余載。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賢昌明作有井記,勒之于石。爾后,歷代作過多次修葺,并有井記。井為磚石結構,深40米。井口開有一直徑0.6米的圓形口,井口高出地面0.7米。六角形的臺面,以四塊石板平鋪而成,井膛用三層紅色方石疊砌,疊石下用青磚鋪至底,中部直徑約2.5米。結構結實美觀,是嶺南名古磚井之一。清代中葉以后,井膛淤塞,但保存完好。井邊立有唐韋昌明《越井記》碑刻,現(xiàn)存較好,屬嶺南古井之一。1962年5月,龍川縣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魏南金故居
      魏南金故居位于龍川縣龍母鎮(zhèn)永光西和嶺村。建于清代,坐北向南,為三進二橫布局,磚瓦結構,建筑面積約1100平方米。現(xiàn)基本保存完好。魏南金(1914---2001)年,龍川龍母鎮(zhèn)永光西和嶺村人。1934年,在廣東省立一中(今廣雅中學)讀書。1936年8月參加0領導的地下-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冬在龍川加入00,仁0永和支部書記。爾后,先后任0龍川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長、龍川中心縣委常委兼青年部長、廣東省委書記張文彬的秘書、南雄中心縣委書記和特派員、北江特委副特派員兼組織部長等職。1944年初,為開展粵北敵后抗日武裝斗爭,恢復黨組織活動,魏南金赴桂林尋找0組織。時因廣西黨組織受破壞,與黨聯(lián)系中斷,遂參加由田漢領導的抗日“文抗隊”及暫在廣西某中學任教師作掩護。1945年8月奉0廣東黨組織指示回粵,參加北江特委書記黃松堅主持的會議,決定建立粵桂邊游擊根據地,并決議魏南金為粵桂邊特委常委兼管廣西桂東地區(qū)……[詳細]
    中共后東特委、省委交通站舊址
      中共后東特委、省委交通站舊址位于龍川縣老隆鎮(zhèn)水貝村黃氏大宗祠。1941年2月,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史稱“后東特委”)在老隆水貝村一合面屋成立,書記梁威林,下轄中共紫金、五華、河源、龍川、和平、新豐縣委及連平縣工委黨組織,黨員1100多人。后來,黨組織還發(fā)展到興寧、惠陽等邊境地區(qū),轄區(qū)人口170萬。是年冬,中共地下黨員黃用舒(國民黨老隆區(qū)區(qū)長,水貝村人)為解決黨組織活動經費和人員給養(yǎng),以振興家鄉(xiāng)工業(yè)名義,帶頭捐資籌款,在村上的“黃氏大宗祠”內辦起了星光染織廠。以染織廠的公開合法身份作掩護,開展革命活動。該廠既是后東特委機關又是中共粵北省委駐老隆交通總站的掩蔽點(站長藍訓才兼染織廠經理)。黃氏大宗祠,建于清代,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頂建筑,內辟6房2廳,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20世紀90年代,經該村民集資及政府有關部門支持下,對宗祠進行了維修,并在宗祠大門側立了一座“革命斗爭歷史紀……[詳細]
    茶活蘇區(qū)反“七縣會剿”戰(zhàn)斗遺址
      茶活蘇區(qū)反“七縣會剿”戰(zhàn)斗遺址位于龍川縣上坪鎮(zhèn)茶活村。1932年8月,廣東軍閥陳濟棠令一主力團,會同龍川、興寧、五華、平遠、尋烏、定南、和平等七縣的地方武裝共五千余人,配以多門火炮瘋狂“圍剿”五興龍?zhí)K區(qū)上貝浮聯(lián)區(qū)鐵龍沙坪鄉(xiāng)蘇維埃政府(即茶活蘇區(qū))。上貝浮聯(lián)區(qū)蘇維埃政府區(qū)長黃清鼎和鐵龍沙坪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主席黃正卿,率蘇區(qū)軍民奮起反擊。一面令熟悉地形的游擊中隊長鐘其(茶活村人)率隊掩護群眾撤離到企壁寨等山上隱蔽,一面率區(qū)鄉(xiāng)干部、游擊、赤衛(wèi)隊員及部分群眾據守劉氏大屋獨腳炮樓(茶活炮樓)奮勇抗敵。翌日,大雨傾盆,敵軍四面圍攻擊炮樓,民兵們冒雨堅守炮樓。至第三日,炮樓遭敵擊穿,樓內已彈盡糧絕,情況危急。最后,除10多名赤衛(wèi)隊員和群眾成功突圍后,余18名區(qū)鄉(xiāng)干部、游擊、赤衛(wèi)隊員,將樓內的煤油、松脂油,潑灑在樓板、柴草和每個人的身上,然后點燃火把,18勇士葬身火海,全部壯烈犧牲。茶活炮樓為清代建筑,樓墻用……[詳細]
    中共五興龍臨委舊址
      中共五(華)興(寧)龍(川)臨委舊址位于龍川縣霍山風景區(qū)大乙?guī)r。1928年春,五華、興寧、龍川的中共組織,執(zhí)行東江特委指示,組織舉行了“年關暴-動-”。3月27日興寧黨組織的劉光夏、藍勝青率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進攻下堡民團失利后,經葉塘并得龍川鐵場橋頭一帶農民的支援,退守霍山。與此同時,五華及龍川鶴市暴-動-失敗后的部分農軍和黨員骨干,亦陸續(xù)會合于霍山。國民黨當局探悉后,便于4月3日糾集五興龍三縣地方武裝1000余人,合力“會剿”霍山。為擺脫困境、統(tǒng)一指揮,成立中共五興龍縣臨時委員會,推舉葉卓(龍川人)為書記,劉光夏、藍勝青、古清海(五華人)為委員。隨即縣臨委作出決定,由劉光夏、藍勝青率十二團組織太乙?guī)r狙擊戰(zhàn)突圍,在“一線天”、船頭石下一帶與敵周旋,激戰(zhàn)尤烈。共有16名工農軍人員壯烈犧牲,長眠于船頭石下。突圍后隊伍化整為零,分散于興龍北部邊境隱蔽活動。1962年1月,被龍川縣政府公布為重……[詳細]
    佗城東山寺
      “首營古寺在東山,底事鐘鳴向暮間;一百八聲聲響后,僧人從此鎖禪關!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被貶謫惠州到龍川游玩,在盡興游覽東山寺后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東山寺,座落在龍川佗城鎮(zhèn)東瑤村,面向嶅山與東江,背靠東山嶺,因此取名為“東山寺”。它始建于隋朝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東山寺大門正對著東江,一幅“山壯秀色迎賓客,寺院鐘鼓念彌陀”的金色對聯(lián)雕刻在大門兩旁,尤顯古樸而莊嚴。沿門而進,可見寺內種植著柳樹、松柏等植物。東山寺是個三進院落四合院,建筑為硬山頂式,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寺內分別設有三寶殿、觀音殿兩個拜殿,二殿均設有兩根粗而穩(wěn)的門柱。三寶殿上擺放有如來佛祖、彌勒佛祖等五個栩栩如生的神像;觀音殿的中間則擺著1個觀世音,旁邊也有近20個神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xiàn)的神仙。寺內的門梁、屏風皆雕龍刻鳳,精雕細琢。據該寺的看管者劉伯告知,幾年前,在觀音殿的前方擺放著一個洪鐘與暮鼓……[詳細]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老隆福建會館)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即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zhèn)華新居委會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的福建會館,坐東南向西北。為清代在龍川縣的閩籍商人投資興建的同鄉(xiāng)會會址。三進院落式布局,灰沙夯墻,硬山頂,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寬15米,深38米,建筑面積570平方米。大門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質門框、門檻、門礅,木門頁。中廳抬梁式結構屋架,十五架。上廳前部有軒廊和石柱。會館建筑設計精巧,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zhèn)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為閩籍商人同鄉(xiāng)會會址。土木結構,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面寬15米,總進深38米,建筑占地面積570平方米。2011年龍川縣委、縣政府為打造紅色旅游,投入600多萬元維修了福建會館主體、完成了革命史跡陳列布展和會館周邊控制地帶內民房的征地拆遷以及興建了龍川解放廣場。福建會館內雕梁畫棟,具有較高的建筑歷史藝術研究價值。同時具有革命紀念意義,1923年澎湃兩駐該館……[詳細]
    龍川縣第十區(qū)農協(xié)會舊址
      龍川縣第十區(qū)農協(xié)會舊址位于龍川縣車田鎮(zhèn)華光廟。1925年龍川特支成立后,積極推動開展農-動。是年12月,農-動基礎較好的第一區(qū)(縣城)、第三區(qū)(鶴市)、第十區(qū)(車田)相繼成立農民協(xié)會。十區(qū)農協(xié)會在車田的華光廟成立,巫亞海任協(xié)會主席,委員有:鄧鴻芹、彭赤霞、鄧湘屏、鄧巨青、彭思強、陳珍甫、陳欣如、彭永齡、陳桂林、鄧亞林等人,同時組建由數(shù)十名青年農民組成的農軍。協(xié)會成立后,提出“一切權力歸農會”,號召農民兄弟團結起來,組織起來,為維護農民自己的利益而斗爭,積極開展“二五”減租禁,-等斗爭。農協(xié)會活動的開展,為后來龍川縣革命斗爭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奠定了群眾基礎。1949年4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二支領導人鄭群、林鏡秋率部挺進車田,宣告車田解放,成立車田鄉(xiāng)人民政府。車田是龍川最早獲得解放的地區(qū)。1986年9月,被龍川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川縣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龍川縣農-動講習所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百歲街鄭、葉家祠。在廣州農講所的影響下,1927年1月,廣州農講所第五屆學員黃自強,在龍川鄭家祠堂創(chuàng)辦縣農-動講習所,-縣長羅俊超兼任班主任,黃為副班主任具體負責班務。龍川農講所仿效廣州農-動講習所的辦學宗旨與具體做法,舉辦農運訓練班,招收學員100。學員一半來自龍川各區(qū)鄉(xiāng)選送,另一半為興寧、河源、和平三縣學員?h農講所學員均自費,吃住在客棧,每日三課兩操在所內進行,還兼有閱覽室供學員閱讀進步書刊。農講所原定學員4個月畢業(yè),后因蔣介石發(fā)動政變,提前結業(yè),回到各自區(qū)域開展農運?h農講所舊址設于縣城鄭家祠與葉家祠。兩祠均建于清代,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其中,鄭家祠近600平方米,硬山頂,梁檐雕刻講究,四周尚有通道走廊,今大部分為佗城衛(wèi)生院使用,且已改建,部分房屋仍存舊貌。1986年9月3日被龍川縣政府認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川縣農民講習所舊址
      龍川縣農民講習所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百歲街鄭、葉家祠。在廣州農講所的影響下,1927年1月,廣州農講所第五屆學員黃自強,在龍川鄭家祠堂創(chuàng)辦縣農-動講習所,國民黨縣長羅俊超兼任班主任,黃為副班主任具體負責班務。龍川農講所仿效廣州農-動講習所的辦學宗旨與具體做法,舉辦農運訓練班,招收學員100余名。學員一半來自龍川各區(qū)鄉(xiāng)選送,另一半來自興寧、河源、和平三縣?h農講所設于縣城鄭家祠與葉家祠,學員均自費,吃住在客棧,每日三課兩操在所內進行,還兼有閱覽室供學員閱讀進步書刊。農講所原定學員4個月畢業(yè),后因蔣介石發(fā)動政變,提前結業(yè),回到各自區(qū)域開展農運。兩祠均建于清代,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鄭家祠近600平方米,硬山頂,梁檐雕刻講究,四周尚有通道走廊,今大部分為佗城衛(wèi)生院使用,且已改建,部分房屋仍存舊貌。1986年9月,被龍川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龍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三印村上印寨。1928年春,龍川縣早期共產黨人、廣州“農講所”第二期學員、四甲青年黃克,在參加廣州起義后奉廣東省委之命回鄉(xiāng)組織革命斗爭。黃克回到龍川后,改選了龍川特支,任龍川特支書記。2月初,黃克在四甲上印寨組織召開附近鄉(xiāng)農會、縣農協(xié)會和農民自衛(wèi)軍代表大會,成立龍川縣蘇維埃政府,下設財政、宣傳、農運、軍事等4個部。大會推選黃克、黃覺群、楊復生、陳濟平等人為政府執(zhí)行委員,黃克為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并將四甲、坪田及鶴市、通衢、登云、黃布等地革命武裝合編為“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東江特委巡視員劉琴西掛軍長銜?h蘇維埃政府成立后,貫徹執(zhí)行上級指示精神,配合中共東江特委實施“年關大暴-動-”的計劃,迅速組織發(fā)動了震憾東江上游的龍川鶴市武裝暴-動-,開創(chuàng)了中共龍川組織領導工農群眾武裝奪取政權的先河,為龍川人民堅持長期革命斗爭奠定了基礎。該舊址原為客家方形屋,磚木構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