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千佛洞石窟位于酒泉市安西縣城東南90公里處橋子鄉(xiāng)長山子北麓的東西崖壁上,F(xiàn)存洞窟23個,有10個洞窟存有壁畫和塑像。洞窟形制主要有:長方形中心柱窟、圓形穹窿頂窟和方形平頂窟。尚存佛、菩薩塑像56身,但多為清代重修,唯第4窟的西夏高僧像,身著俗裝,保存完好。壁畫總面積486平方米,內容可分為五類:經變畫、密宗圖像、尊像畫、裝飾圖案和供養(yǎng)人畫像。經變有:西方凈土變、藥師凈土變、文殊變、普賢變、涅槃變……[詳細] |
晉昌郡城址位于安西縣布隆吉鄉(xiāng)九下村蕭家地,有東西二城。東城位于蕭家地南500米。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0米,南北寬70.5米,面積5600余平方米。城墻夯筑,夯層厚約0.2米,墻基寬9.8米,頂寬5.5米。高7.5米。門南向,門外有甕城,長20米,寬9.5米。城四周有壕溝,上寬12米,底寬9米,深2.6--3.5米。地表散見大量繩紋、水波紋灰陶片,并有石磨、五銖錢等。西城位于蕭家地東北,距東城1……[詳細] |
南墓群位于安西縣橋子鄉(xiāng)南壩村東南8公里。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有礫巖洞室墓768座,大墓多集于墓群東部。大部分墓地表有砂礫堆積塋圈、神道、封土和墓道。1號墓規(guī)模最大,有砂石堆積長方形塋圈,東西寬116、南北長188米,封土呈方臺形,底邊長、寬均為17.5、高3.5米,地表砂石堆積墓道長30、寬1.8、高0.75米。北墓群位于安西縣橋子鄉(xiāng)南壩村東北6公里。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有礫巖洞室墓2460座……[詳細] |
東古城遺址位于酒泉市金塔縣羊井子灣鄉(xiāng)雙古城村東北5.3千米處的戈壁砂礫石地帶,遺址平面呈正方形,由內城和外城構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89米,總面積約7921平方米,城墻為夯土版筑,夯層厚0.04-0.1米。城墻基寬約5米,上部寬約2.5米,殘高最高處約5.2米。門向南開,有甕城,進深12.5米,寬14.8米。內城位于外城正中,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27.3米,門向南開,寬4.2米……[詳細] |
干骨崖遺址及墓群位于酒泉市肅州區(qū)豐樂鄉(xiāng)大莊村西南1公里。是一處四壩文化與漢、晉墓群共存的遺址。分布于豐樂河東岸臺地上,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1--0.5米。1986年發(fā)掘240平方米,清理墓葬105座。東南部為遺址區(qū),出土有石斧、環(huán)形石鋤、石磨盤、石矛和彩陶片等,北部干骨崖一帶為墓葬區(qū),皆為袋狀土坑墓,以石塊圍筑或疊壓尸骨。出土器物有陶、銅、石器及貝、骨器等。陶器多為夾砂橙紅陶,并有較多……[詳細] |
佛爺廟—新店臺墓群位于敦煌市五墩鄉(xiāng)新店臺村南1000米。是一處漢、晉、唐三代墓葬集聚的大型墓群區(qū)。面積約2400萬平方米。地表可見較多封土,暴露出墓道,少數(shù)家族墓有以砂礫石堆積的圓形塋圈。1979、1981、1987、1995年四次共發(fā)掘墓葬900余座。晉墓以斜坡墓道土洞墓居多,少數(shù)為穹窿頂磚室墓,有畫像磚墓,畫像內容主要為神話傳說故事和生活場面。出土物以陶器為主,亦有少數(shù)銅器、玉石飾物等。唐代墓……[詳細] |
白山堂古銅礦遺址位于酒泉市金塔縣大莊子鄉(xiāng)新八分村東北50千米處,古銅礦遺址分布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82米,東西寬約185米,總面積約27925平方米。在遺址中心位置遺存有新石器時期的原始礦井一處,南北長19.7米,東西寬9.1米,深4.8米,礦井壁面有原始工具鑿挖的痕跡。四周散見銅礦石和早期鑿挖礦井使用過的石鑿、石錘、石斧、石刀等工具。地表殘留有少量的紅陶殘片。 在礦井東南約200米處的1座丘陵……[詳細] |
橋灣城城址位于酒泉市瓜州縣河東鄉(xiāng)雙泉村,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屬兵防營訊堡,主要用來屯兵屯糧。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20米,南北寬122米,總面積3.904萬平方米。墻頂筑女墻垛口,四角筑有角墩,東墻外筑有1馬面,開南、北城門,門外有甕城,上有城樓建筑遺跡。城內有東西向街道、房屋、廟宇遺跡,倒塌堆積層厚1.2—1.6米,內含條磚、方磚、白灰漿塊等。北墻外60米有夯筑臺基1座,上面原建有……[詳細] |
東墓群位于安西縣橋子鄉(xiāng)南壩村鎖陽城東南4公里。面積約130平方公里。有墓葬674座,封土平面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均為礫巖洞穴墓,大墓多集中在東南部,1號墓規(guī)模最大,封土高3.6、墓道長28.5米、寬2.4米,土坯封門。曾出土銅帶鉤、灰陶罐、“開元通寶”等。西墓群位于鎖陽城西南6公里。面積約110平方公里。分布墓葬512座,大墓多集中在墓群西北部。大部分墓地表有砂礫堆積塋圈神道、封土和墓道。1號墓塋圈……[詳細] |
西云觀位于敦煌市西郊,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相傳很久以前,王母曾居敦煌三危山,乘青鳥往來于瑤池之間,因而東來紫氣,西呈祥云,登古城而晚眺,見霞光輝于垣西。當?shù)厝罕娝旒Y修觀于斯,命名為西云觀(又名棲云觀)。西云觀與三危山的王母樓、老君堂遙相對峙,和月牙泉古廟群鼎足而立。創(chuàng)建之初,有歇山頂式面闊三間的前、中殿各一座。后經民國時期兩次續(xù)建,該觀內有殿宇七座,錯落有致,壯麗雄偉;南北斗樓聳立,……[詳細] |
旱湖腦遺址 位于安西縣布隆吉鄉(xiāng)南10公里的臺地和濕地邊緣。該城由相連的南、北兩城組成,南城東、西墻北端與北城相接。兩城平面均為長方形。南城東西長260米,南北寬170米,墻體多被流沙掩埋。北城東西長220米,南北寬160米,城墻夯筑,夯層厚0.14-0.16米,墻基寬8.5米,殘高3.5米。四角有角墩,門向東開,寬4.85米。城西南角墩外有4座夯筑四棱臺體小方土墩,分南北兩排排列,邊長2.5米,殘……[詳細] |
巴州古城位于安西縣南岔鄉(xiāng)六工村西13公里的戈壁與風蝕臺地相間地帶。古城東、西墻各長296米,南墻長285米,北墻長294米,殘高1.2-3.0米。南、西、北墻各有2個馬面,西北角有角墩,城門西開。城內有一處較大的院落遺存,坐北向南,東西70米,南北50米,房屋呈“凹”字形分布,有大小房址約20間,墻基殘高0.8-2.9米;其堆積層約厚2.5米,地面遍布灰色、紅色、褐色陶片以及石杵等物,時代較早。城……[詳細] |
明水要塞遺址位于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zhèn)音凹峽村西42千米處一座獨立隆起的小山丘上,山的東南西三面地形隆起,只有北面敞開,俯視成不規(guī)則四邊形,山體四角高。該軍事設施依山而建,在山體四周有戰(zhàn)壕與各碉堡、營房相連,西南兩面有護城河似的戰(zhàn)壕相通,設碉堡、掩體等相互配合。根據(jù)縣志記載,民國23年(1934年)安西縣在馬鬃山鎮(zhèn)建立保衛(wèi)團,1937年委任軍統(tǒng)周國良為設治局委員率兩個營在馬鬃山明水等地設防……[詳細] |
南湖、西土溝、山水溝墓群位于敦煌市南湖村北工村周圍。漢至魏、晉。南湖墓群位于南湖鄉(xiāng)北工村東。面積約20萬平方米,地面封土為3--6座一組不等的排列次序,應為家族聚葬。已暴露的墓道,多數(shù)東向。地表散見繩紋灰陶片。西土溝墓群位于南湖鄉(xiāng)北工村西南2公里。面積約900萬平方米。地面有封土70余座,底徑2--8米。暴露墓葬形制有土坑堅穴墓和券頂磚室墓兩種,地表砂礫堆積墓道清晰。采集有陶罐、綠釉壺、灶、盤和倉……[詳細] |
鴛鴦池水庫位于酒泉市金塔縣城西南6公里處的南夾山鴛鴦峽口,以其地昔為鴛鴦鳥棲息水域而得名。主體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洞和消力池等組成,并在大壩東南處有碑銘一座。庫區(qū)總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屬大(二)型水庫。大壩初建于民國31年(1943年),1958年、1964年、1973年和1994年進行了四次加固維修,F(xiàn)壩體為粘土墻砂礫壩殼鋪筑,長240米,底寬184米,高37.4米,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土壩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