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澧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青山崖墓群被國務院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山崖墓群位于臨澧縣城以北35公里處的澧水河南岸,規(guī)模宏大,十分壯觀。離青山大壩船閘100米,面臨澧水河,對面是澧陽平原,東距澧縣城20公里,西距石門縣城15公里,此處是澧水河進入平原的最后一段山頭,當?shù)厝朔Q“洞子眼”。青山崖墓群建立在一個松散的紅石崖壁上。屬人工開鑿,構(gòu)造基本一致,都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墓頂與墓底寬……[詳細] |
[夾山風景區(qū)]位于湖南省石門縣城南8公里處,由夾山國家森林公園及其境內(nèi)的夾山寺、闖王陵、碧巖泉等景點組成,總面積3平方公里,是國家森林林公園示范園,是AAA級風景旅游區(qū)。夾山寺又名靈泉禪院,始建于公元870年,歷經(jīng)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三朝御修,明未清初闖王李自成兵敗禪德夾山住持30年,其規(guī)模宏大,有九殿一宮。后屢經(jīng)兵荒馬亂數(shù)度興廢,現(xiàn)已修復六殿一宮。夾山寺是佛教禪宗祖師講經(jīng)說法之所,宋代高僧圓悟……[詳細] |
美麗的星德山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熱市鎮(zhèn)明星村境內(nèi),地處桃源、石門、慈利三縣邊沿,熱市、廣福橋、蒙泉三鎮(zhèn)的“三三”交界處。是點綴在省道1801線至常慈公路上的一顆明珠。此山高842.5米,與慈利道教圣地五雷山隔山相望,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且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道教名山。星德山上的星子宮,是座古色古香的道觀。明初,道教名師張道會在星德山頂峰筑宮,明洪武三年(1370)建成,明末再度擴建。宮有3……[詳細] |
林伯渠故居位于常德市臨澧縣修梅鎮(zhèn)涼水井村。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由林伯渠的曾祖父林長槐任四川宜賓、鄰水縣令時所修。故居坐東朝西,依山而建,門臨池塘,為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布局,前后為上、中、下三進院,共有大小房間21間,6個天井,平面呈“品”字型。其南北長26.5米,東西長28.6米,總面積約870平方米。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出生于這里,并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1902年,考入湖南西路……[詳細] |
澧州古城墻,為古澧州州府所在地,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府治從新城(新洲)遷現(xiàn)址。總督肖杰壘土為城,后多次潰于水患,明永樂二年(1404),甕以磚,高一丈五尺(5米),上加女墻,周九里十三步(4500米),外有護城河。歷經(jīng)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間的多次修補、加固。城墻基均用條狀青石壘筑,墻體砌青磚,中間填土夯實,設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門、金牛們、北門六門,上建門樓。2006年公布……[詳細] |
申鳴城城址位于臨澧縣新安鎮(zhèn)古城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殘長約500米,南北殘寬約300米。夯土城垣殘存7段,高約3米、寬4米。城址內(nèi)出土戰(zhàn)國時期的泥質(zhì)灰陶鼎、豆及繩紋板瓦、筒瓦等建筑殘片。申鳴城于上世紀80年代被發(fā)現(xiàn),當時以為規(guī)模不大。在古城北面、東北面、西面尋找到一些古河道,可能是從前的護城河,并且可能有水門,遺址最晚是東周時期。古城周圍的九里墓群不僅有數(shù)量眾多的大中型墓群,還有許多成片的小墓。由……[詳細] |
石門文廟始建于元朝,明洪武四年(1371年),縣丞劉登鼎領(lǐng)銜重修文廟。廟分三進,按中軸線對稱布局,橫同各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從原址(今藥材公司)繼遷今地。由于歷史數(shù)百年,文廟屢遭破壞。1983年縣0決定將文廟移交文化部門管理、維修,1984年5月縣0將文廟列為石門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過十余年修繕,重建狀元橋,修復鐘、鼓樓,東西廡房。1999年,第八屆明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于石門召……[詳細] |
城頭山古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澧縣車溪鄉(xiāng)南岳村,此為國內(nèi)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并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城頭山古城址是澧縣文物考古干部在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的,后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1997年進行發(fā)掘。通過對西南城墻的解剖,確認古城曾經(jīng)4次修筑過,其中第一期城墻建于大溪文化時期,高3米多,垣底寬10米多,距今6000年前,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古城址之一。第二期筑造于大溪文化二期……[詳細] |
花瓦寺塔又名寶塔寺塔、花瓦塔,花瓦寺塔保持了北宋早期的建塔工藝型態(tài),保存亦較完整,反映了我國南方造塔技術(shù),是一處重要的宋早期佛塔實物,也是全省唯一一座保護較好的北宋早期磚塔。1959年,花瓦寺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ㄍ咚滤翟ㄍ咚轮幸蛔鹚74米。塔座東朝西,平面為八角形,七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22米,底徑5.5米。塔修建……[詳細] |
余家牌坊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縣車溪鄉(xiāng)牌樓村,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共費時十五年。余家牌坊,又名“余家節(jié)孝坊”,是為旌表澧州貢生余繼泰之妻羅氏而建。羅氏質(zhì)淑性貞,二十八歲守寡,能盡一切禮儀來服侍父母,撫育孤兒,其次子余曰亶,博取功名,官授五品州同銜。此坊坐北朝南,用漢白玉建成,坊高12.7米,東西長7.5米,南北寬5米,計3層,上層兩側(cè)飾立體蟠龍浮雕,中部刻有“圣旨……[詳細] |
馬欄嘴遺址位于漢壽縣百祿橋鎮(zhèn)百祿橋村,屬新石器時代,分布面積近2500平方米,文化堆積約1.2米,采集有石斧和陶片,而陶片有紅衣黑陶、夾砂紅陶和灰陶,其文飾有刻劃紋、戳印紋、剔刺紋、繩紋等,器型有盆、罐和鼎等,屬典型的大溪文化遺址。該遺址于1987年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fā)現(xiàn),1997年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初步認定百祿橋馬欄嘴遺址為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聚落遺址,距今5600至650……[詳細] |
常德鐵幢座落于湖南省常德市濱湖公園內(nèi)。常德鐵幢原位于德山山麓乾明寺故寺的左側(cè),1979年1月遷到此處。鐵幢是古代宗教特有的建筑物經(jīng)幢。一般經(jīng)幢用石頭或木料建造而成,而這座經(jīng)幢則是用白口生鐵分段鑄成的,十分罕見。鐵幢的形式是仿木結(jié)構(gòu)圓柱形,分12層,層與層之間挑出短檐,上小下大,形似塔狀,故民間又稱其為“鐵塔”。幢身的下部鑄有半身力士像和釋迦牟尼的佛像,周圍用金剛杵狀花紋、連珠紋和虎、龍等動物圖案作……[詳細] |
時代:石器時代虎爪山遺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是舊石器時代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⒆ι竭z址面積1萬平方米。石制品出于距地表2米左右的第四紀網(wǎng)紋紅土層中。1988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同年5月發(fā)掘6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7件。1994年至1997年初,在磚廠取土過程中又采集石制品及石料126件。石制品有石核、石片和石球三大類。石器有石片石器和礫石石器,器形有……[詳細] |
時代:新石器時代丁家崗遺址位于湖南澧縣涔南鄉(xiāng)東田堰村三組一處高出四周1米的臺地上,四周水系環(huán)繞,北距雞叫城遺址2公里,屬澧陽平原腹心地帶,遺址東西長約33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66651平方米。1979年和2000年先后兩次發(fā)掘,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最早文化遺存可上溯到皂市下層文化,而后經(jīng)歷湯加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最晚為石家河文化,其中尤以湯加崗文化和大溪文化兩個時期文化遺存保存……[詳細] |
八十垱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澧縣夢溪鎮(zhèn)五福村,對研究新石器早期聚落形態(tài)、水稻栽培具有重要價值。1993-1997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澧縣八十垱遺址進行發(fā)掘。6次發(fā)掘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主要堆積層屬新石器時代彭頭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遺址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范圍超過3萬平方米,晚期約200平方米。中期不足3萬平方米,卻是遺址最興旺時期,突出標志是聚落環(huán)壕與圍墻的開挖和堆筑,這樣即形成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