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寺塔大象寺塔,位于合陽縣城關鎮(zhèn)楊家洼村東北大象寺(亦名“大云禪院”)舊址,寺毀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獨留此塔。塔建于宋代,為疊澀密檐式方形磚塔,下有4.8米見方的基座,底層西向有神龕,十三級,高約30米。第一層檐下普柏枋上設有斗拱,仿木結(jié)構,懸空出挑,有承重作用,為其它同類建筑中所罕見,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此塔又是一座回音塔,站在塔北的胡同里用兩塊瓦片輕輕敲擊,便可清晰地聽到“咯哇……[詳細] |
百良壽圣寺塔百良壽圣寺塔位于合陽縣城東北16.8公里處的百良中學校園內(nèi),俗稱百良塔。塔建于晚唐,為密檐式方型多層磚構實心塔。屬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良塔共十三級,高31.73米。每級四邊出檐,檐仿宮殿結(jié)構,古樸典雅。除底層外,每級四角懸有風鈴,清風許來,鈴聲入耳。塔頂方形,呈朝天升天狀,取承受上天雨露之意。清康熙二年,在塔基底層加筑護墻,正南有門洞可通護墻頂端,洞額題“慈云洞天”,洞下有……[詳細] |
太平寺塔位于陜西省歧山縣縣城西端原太平寺舊址內(nèi)。太平寺塔因建于太平寺內(nèi)而得名。太平寺塔建于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歷代雖然屢有修葺,但原貌并未改變。太平寺塔塔身磚砌,為樓閣式八角八層,高三十多米。自第二層起,每層都隱出假窗及欄桿。檐下均飾以五鋪作出雙抄的斗拱。第二層塔身下設有平座,以上各層只有假平座。平座下所施斗拱較檐下斗拱每面增加兩朵。由于整個塔身斗拱繁密,顯得特別秀麗、端莊塔身一至七……[詳細] |
橋上橋在華縣赤水鎮(zhèn)西的赤水河上有一座保護完好的古代雙重石橋,即赤水橋上橋。橋為東西走向,橋面寬5米,長70米。橋身全部以花崗石條砌筑, 下橋為7孔拱形石橋,上橋為九孔拱形石橋,在第2孔至第8孔橋拱上方正中,各有一個石雕龍頭,橋北有石雕龍尾。據(jù)《三續(xù)華州志》記載:下橋始建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后因山洪暴發(fā),河床淤高,橋眼堵塞,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在原橋……[詳細] |
開元寺塔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城西的西山半山坡上,建于唐開元年間,原建十三層,現(xiàn)存十一層。為陜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塔,也名西山塔,陜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富縣城西500米左右的龜山半坡上。開元寺和塔建于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至二十九年,寺院早已被毀,現(xiàn)僅存塔。塔為樓閣式磚塔,面向正東,平面呈四邊四角形,空心,底邊長8.41米,原建十三層,現(xiàn)殘存十一層,頂層殘缺,殘高41.8米……[詳細] |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陜西省的麟游縣,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的皇家宮苑遺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始建于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初名“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年)經(jīng)過修葺后,改稱為“九成宮”。遺址內(nèi)現(xiàn)存宮城東西長1010米,南北寬300米,城墻長448米,殘高3~4米。并發(fā)現(xiàn)有夯筑宮殿臺基、闕門基址、石柱礎、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城宮醴泉銘碑”和“萬年銘碑”等遺……[詳細] |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西周紫荊遺址位于陜西省商縣城東南約七公里處紫荊村附近的丹江南岸第二級階地上。該遺址于1953年發(fā)現(xiàn),1977-1978年商縣圖書館、西安半坡博物館等單位進行了首次發(fā)掘。為了進一步了解該遺址文化層的堆積及其內(nèi)涵,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于1982年4-7月,再次進行了發(fā)掘。發(fā)掘區(qū)緊接第一次發(fā)掘區(qū)的南邊,共開5×5探方15個,發(fā)掘面積375平方米。發(fā)現(xiàn)的遺跡有房址2座、窖穴60多個、陶……[詳細] |
時代:新石器時代、商、周古邰國遺址在楊凌示范區(qū)李臺鄉(xiāng)圪瘩廟村、柔谷鄉(xiāng)法喜村(柔谷鄉(xiāng)原隸屬寶雞市管轄,2008年下半年劃歸楊陵區(qū))以南,渭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有一處內(nèi)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西周—戰(zhàn)國—秦漢等不同文化時期的大型居住遺址。傳說曾是我國農(nóng)業(yè)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地。遺址內(nèi)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紡輪、骨鋤、薄片小紐銅鏡及銅戈等器物。在戰(zhàn)國至西漢的8件陶釜、陶甕……[詳細] |
唐東渭橋遺址位于耿鎮(zhèn)白家嘴村西南300米,今渭河南2.6公里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木柱梁橋、南北走向,全長548.8米,寬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樁22排418根、石分水金剛墻4座。橋南端石鋪道路殘長約160米,殘寬12~20米,出土鐵釘、鐵板、鐵栓板及“開元通寶”錢幣、銅佛像等,共100多件。1967件,曾出土開元九年(721)“東渭橋記”殘碑一通,文載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10余縣官民合……[詳細] |
雍山血池祭祀遺址時代:秦—漢地址:鳳翔縣柳林鎮(zhèn)半坡鋪村(血池村)、溝南村、堯奠村保護范圍:血池遺址所處的三條山梁,東至夯土臺以東水泥路與北斗坊村北連線,南至北斗坊、堯奠村、半坡鋪村北半山腰一線,西至半坡鋪村東北半山腰向北延伸至建筑區(qū)外擴170米,北至與夯土臺以北連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北斗坊村北南北向自然溝,南至北斗坊村、堯奠村、寶漢高速、半坡鋪村以北沿線,西至保護范圍外擴130米,北至西北角與雍……[詳細] |
慶安寺塔位于陜西省渭南市交斜鄉(xiāng)東堡村。該塔修建時間不詳,塔始建年代不詳,北宋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華州大地震時塌毀,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寺已不存。寺址占地約2萬平方米。塔高9層30余米,方形九層樓閣式磚塔,塔基正方形。有36券形門道,方向略偏,下層每邊長6米。塔身底層南辟券門,額書“鎮(zhèn)風寶塔”。二層以上每面辟券龕或假龕(隔層真假相間)。一二層檐下施磚雕斗拱及掛落。塔頂……[詳細] |
時代:宋至元安仁瓷窯遺址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北110公里處旬邑縣城關鎮(zhèn)安仁村。宋代文化遺址。西臨三水河,東依原坡,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1977年,咸陽地區(qū)文管會主持,發(fā)掘面積1261平方米,清理出瓷窯10處,出土遺物89101件,主要有碗、碟、罐、壺等。另外還探出暴露于一面的堆料場及晾坯遺址,并調(diào)查出窯址31處,爐灰渣瓷片堆積坑22處,坩土原生層7處。安仁瓷窯發(fā)掘的文物對研究我……[詳細] |
昭仁寺位于陜西省長武縣東街。昭仁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是玄宗李世民稱帝后,為紀念在高墌(今長武縣)與薛仁杲作戰(zhàn)陣亡的將士而建立的寺院。寺院內(nèi)現(xiàn)存的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內(nèi)無柱,為四根角梁挑起的梁架疊栱結(jié)構,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中僅見的一例。山門、碑亭、東西廂房均是后來所建。寺內(nèi)尚存唐碑一通,名“豳州昭仁寺碑”,由朱子奢撰文,傳為虞世南書丹,筆力剛勁,流暢有力。全碑共有3000余字,![詳細] |
楊珣碑位于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鎮(zhèn)石碑村西。楊珣(667-717),唐相楊國忠之父,被追贈武部尚書。碑嵌于硬山頂磚碑樓內(nèi)。青石質(zhì),螭首,方座,通高6.67米。其中碑身高3.18米,寬2.19米,厚0.65米。天寶十二年(753年)立。圭額篆書“弘農(nóng)先賢積慶之碑”由李隆基書丹。碑文隸書26行,每行57字,記楊珣門閥家世及生平德行。碑陰有北宋紹圣二年(1095年)題記。碑旁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詳細] |
時代:商、西周趙家臺遺址屬仰韶文化。趙家臺位于陜西省岐山縣城東北9公里的孔頭溝(河)東岸的臺塬上,遺址位于村東,岐蒲公路從遺址北面穿過,F(xiàn)為土場,因長年取土之故,土場上留有大量的陶片、磚塊,斷崖上有陶窯、灰坑。面積2萬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文化層厚度0.5—1米,距地表l—1.5米,目前已清理面積3000余平方米,共發(fā)現(xiàn)西周時期大型陶窯兩座,其中1座陶窯占地面積60余平方米,另清理灰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