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山麓有幽谷,谷中有溪潺潺。雨后水沛,飛湍急瀉于山石之間,訇然有氣勢。若春日,有桃花落水,飛紅流翠,更為綺麗。“桃源春霽”為虞山十八景之一。澗旁石壁鐫“飛寒”,系明代漢陽太守、大畫家孫克宏所書。……[詳細] |
巫公祠位于雅集亭之右,舊時祀商相巫咸及其子巫賢。據(jù)邑志載,宋慶元間邑人在虞山之青龍崗掘土得一古碑,-“商相巫咸!蔽鍌古字,縣令孫應時遂建其祠于言子祠之夾室。明嘉靖八年(1529年),知縣胡鳳請于巡撫、都御史陳祥,提學章袞,始正式檄文建殿及饗堂各四楹于虞山致道觀西側(cè),立石門,表曰:“商賢相巫公祠”,并置司春秋致祭。國子監(jiān)祭酒、邑人陳寰撰記。明季,被練兵官占為公署。清順治十年(1653年),王夢鼎、……[詳細] |
周章,仲雍曾孫。周武王滅商后,派人尋找泰伯、仲雍的后代。時吳國已傳至第五代周章,吳王即正式封周章為吳國國君,列為諸侯。從此吳國列入周朝版圖。周章墓在仲雍墓附近。陵墓羅城內(nèi)有青石碑一通,鐫“古吳王周章陵墓”,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裔孫周士烈、周祖烈所立。解放后屢經(jīng)修繕,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錢謙益柳如是墓位于常熟虞山拂水巖下,清嘉慶間知縣陳文清重修此墓墩。2002年10月22日,錢謙益柳如是墓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趙用賢宅位于江蘇常熟市區(qū)西涇岸片區(qū)南趙弄10號。趙用賢宅是明代趙用賢及其子孫居住的宅第,始建于明代嘉靖時期。據(jù)史志記載,趙用賢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卒后贈禮部尚書。其子琦美,以父蔭歷官刑部郎中,父子皆喜藏書,為隆慶、萬歷間著名藏書家,書房曰“脈望館”,取意《仙經(jīng)》:“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此宅坐南朝北,原有軸線三組,左右二組已毀,今存為主軸,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宅……[詳細] |
據(jù)說到梅李鎮(zhèn)沒看聚沙塔,就等于沒到梅李鎮(zhèn),所以一到此地,人們總愛前去領略一下聚沙塔影的旖旎風光。感受逝者如斯,沒想到,點滴間能聚沙成塔,一聲嘆息,卻已過了千年。聚沙塔確實是一座標志性的著名古塔。據(jù)史料記載,聚沙塔,原稱“聚沙百福寶塔”,為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建,又傳為三國赤烏年間孫權之母吳國太捐資興建,如果成立的話,這一下子就把歷史向前推進了900年,但許多專家認為還是前者說法比……[詳細] |
彩衣堂位于常熟城內(nèi)翁家巷2號。彩衣堂(翁氏故居),為常熟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明清官僚宅邸。此宅在明成化,弘治年間系本邑大族桑氏所有,堂名森桂,隆慶,萬歷年間屬邵武知府,古琴家嚴澍居宅。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大學士翁心存從仲姓處購得,更名為彩衣堂。其子-同治、光緒朝帝翁同酥曾在此度過童年時代。翁氏故居中軸線共七進,其中第三進大廳即為主體建筑“彩衣堂”。廳三開間,硬山五脊頂,五架梁并軒前后廊九架櫞屋![詳細] |
言子故居及墨井位于城區(qū)東言子巷13至17號。系清代建筑,坐北面南,存東西二組平房。東組屬17號,有四進,頭進與第二進為三開間,第三進廳通面闊5間17.5米,通進深9架梁8.8米,廳后天井東側(cè)為言子墨井。第四進在天井圍墻之外;西組屬15號,僅存第三進后堂?繓|組陪弄內(nèi)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兵部侍郎珂興阿所立御祭碑一通。堂后天井圍墻上嵌砌乾隆及光緒間鐫碑刻三塊,分別為一松山房四止圖、言子墓圖、言……[詳細] |
翁同禾墓翁同龢墓,在鵓鴿峰麓。墓前有古柏四株,虬枝鐵干,蒼勁清奇。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號松禪老人,又號瓶廬居士。江蘇常熟人。善詩文,能繪畫,尤擅書法,是晚清享有盛名的書法家。以狀元入翰林,曾任同治、光緒二帝的師傅,官至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入軍機,世稱“狀元宰相”。因為贊助戊戌變法,被革職回鄉(xiāng)。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翁同禾墓清代常熟市虞山……[詳細] |
王石谷墓位于常熟市區(qū)西門外程家橋,臨山前塘。墓坐北面南,占地413平方米,封土直徑3.1米,高1.2米,圍以羅城并設有拜臺、墓門等。冢前后各豎碑一通,后碑為清乾隆年間所立,上鐫文:“皇清徵士先祖考妣石谷府例贈錢氏孺人合葬之兆!鼻氨疄1909年修墓時增立,上鐫翁同龢所書“清畫圣王石谷先生墓”。王翚(1632—1717),字石谷,名翚,號耕煙散人、清暉主人等。常熟人,清初著名畫家,為“四王”及“清初……[詳細] |
瞿式耜墓,在常熟虞山錦峰牛窩潭。瞿式耜,字起田,號稼軒、伯略,常熟人,是明末抗清著名歷史人物。他早年受業(yè)于東林黨首領之一的錢謙益,立志改革明末弊政。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授官江西吉安知縣,后調(diào)永豐縣。在永豐任內(nèi)僅數(shù)月,對弊政進行了整頓與改革,即“頌聲鵲起”,崇禎元年(1628)擢戶部給事中。他敢言直諫,彈劾尚未肅清的朝廷閹黨,被誣陷入獄。出獄后回到常熟,崇禎十七年(1644)福王起復為應天……[詳細] |
王鈇墓在虞山西麓燒香浜、環(huán)山公路南側(cè)。王鈇(1514—1555),字德威,號蒼野,浙江東陽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出任常熟知縣,筑常熟城御倭,1555年在痛殲入侵倭寇時,不幸犧牲,葬于常熟。明廷詔贈太仆寺少卿,遣官諭祭并立祠。其墓坐北朝南,背靠虞山,面臨王鈇墓石坊山塘,占地266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中重修。墓冢封土直徑3.3米,高9.0米,圍以羅城,墓道長35米,道上立近年修墓所建花崗石……[詳細] |
黃公望墓,在常熟市西門外虞山西麓小石洞左側(cè)山坡上。黃公望,本姓陸,名堅,常熟人,因出繼永嘉黃氏為義子而改姓。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晚號井西道人。幼聰慧,舉童子試,博學多聞。曾為中臺察院掾吏,一度被誣入獄,出獄后終身不仕。初隱于杭州筲箕泉,往來三吳間。他工書法,通音律,善散曲,年五十才學畫。承繼董源、巨然筆法,結(jié)合寫自然景色,居富春時寫江山釣臺之勝,在常熟時臨虞山尚湖之景。晚年變其筆法,首創(chuàng)淺絳……[詳細] |
言子墓,在常熟市虞山東麓。言子(前506—前443),名偃,字子游,春秋時吳國人,孔子的學生。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擅長文學,曾為武城宰,對發(fā)展東南地區(qū)的文化教育,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后世一直尊他為“南方夫子”。原墓早已荒蕪,直到宋端平三年(1236)常熟縣令王爚才明文對言子墓進行保護,因此,現(xiàn)有的言子墓可能是一座紀念性墓葬。宋代修整的墓,經(jīng)明弘治十年(1497)知縣楊子器、嘉靖二十七年(154……[詳細] |
仲雍墓在城區(qū)北門大街西側(cè)的虞山東嶺之上,墓坐西朝東。四周巨石嵯峨,古柏林立,整個墓區(qū)占地約2160平方米。墓冢封土直徑4.5米,高約2米,外設羅城和拜臺,內(nèi)豎明、清間所立“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等碑刻三通。墓道沿山勢曲折而下,長達400多米。自北門大街上山,依次有清乾隆年間所建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三座。在第三座石坊前構筑了兩座對稱的石亭和瞻仰草坪。仲雍,又稱虞仲,史傳為陜西鳳翔人,商末周太王次子,因太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