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朝西路武英殿建筑群的西北平臺上,有一座別具風格的土耳其式“澡堂子”遺跡,稱浴德堂。其名源自《禮記》中“浴德澡身”之語,是清代詞臣校書的值房,專司刊刻、裝潢書籍等事宜。浴德堂坐北面南,面闊3間,黃琉璃瓦卷棚歇山頂。堂后偏西有北房,面闊2間,黃琉璃瓦卷棚硬山頂。東次間后檐辟門,有通道以通后室,曲折如曲尺。后室平面呈方形,上覆穹頂。室內四壁至頂皆貼素白琉璃面磚,頂部開窗,后墻筑有鐵制壁爐供燒水之用,……[詳細] |
文淵閣,清宮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于文華殿后規(guī)度適宜方位,創(chuàng)建文淵閣,用于專貯《四庫全書》。文淵閣座北面南,閣制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構置。山墻青磚砌筑直至屋頂,簡潔素雅,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壓火,以保藏書樓的安全。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桿,檐下倒掛楣子,加之綠色……[詳細] |
弘義閣,位于太和殿前廣場西側,與體仁閣相對而立。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武樓,清初改稱弘義閣。清代為內務府銀庫,收存金、銀、制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銀器皿由銀庫預備,用畢仍交該庫收存。弘義閣與體仁閣作為太和殿的陪襯建筑左右對稱,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時體仁閣被火燒毀,是仿照弘義閣重建的。由于二閣是太和殿的兩廂,在形制上既要有主有從,又不能相差太大,影響和諧,……[詳細] |
體仁閣,位于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文樓,清初改稱體仁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毀于火,當年重建?滴趸实墼浽隗w仁閣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招攬名士賢才。乾隆朝以后,這里就做了內務府的緞庫。體仁閣高25米,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下層面闊9間,進深3間,明間為雙扇板門,左右各3間安裝一碼三箭式直欞窗,兩梢間、山墻及后檐用磚墻封護。檐下施……[詳細] |
壽安宮位于內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咸安宮。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間在此興辦咸安宮官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宮官學移出。同年,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后六十壽誕,將此宮修葺一新后改稱壽安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皇太后七十圣壽慶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層大戲臺。嘉慶四年(1799年)將戲臺拆除,扮戲樓改建為春禧殿后卷殿。壽安宮南北長107……[詳細] |
西華門是紫禁城西門(故宮博物院),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桿。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于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華門的位置不在紫禁……[詳細] |
鐘粹宮,北京故宮內廷東路建筑,東六宮之一;位于景陽宮之西,承乾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鐘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鐘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后殿曰圣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后復稱鐘粹宮。鐘粹同鐘萃,古代是匯集精華、精粹的意思。清代沿用明朝舊稱,于順治十二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詳細] |
三希堂,位于故宮博物館養(yǎng)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后改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歷即乾隆帝的書房,也是其作為養(yǎng)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顯的標志。乾隆皇帝書寫的“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跡,至今還懸掛在墻上,匾額兩側對聯(lián)為“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書法)。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各朝都從未有任何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按其本意,“三!庇卸;一曰“士希賢,賢希圣,圣……[詳細] |
武英殿是始建于明初的漢族宮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宮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武英門。后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武英殿與位于外朝之東的文華殿相對應,即一文一武。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華殿。崇禎年間皇……[詳細] |
文華殿,北京故宮建筑,位于外朝協(xié)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于紫禁城東部,并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文華殿始建于明代初期,位于外朝協(xié)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于紫禁城東部,并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文華殿初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詳細] |
故宮珍寶館位于故宮博物院東部,設在故宮東北角的皇極殿西廡、養(yǎng)心殿、樂壽堂和頤和軒里。珍寶館是一座寶庫,有各色寶石,閃閃發(fā)光的金銀器皿,珍珠翡翠,還有金絲鳳冠、象牙玉雕,各類珍寶舉世無雙;最為突出的是有一座鎬多塔,重達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北京故宮珍寶館1958年開館,是故宮博物院常年開館的陳列館之一。與鐘表館一道以展示清代宮廷文物珍玩為主,并同書畫、陶瓷、青銅、珍玩為主,并同書畫、陶瓷、青銅、工……[詳細] |
長-是西六宮之一,也是明清兩代后妃居住的宮殿。前殿懸掛有乾隆皇帝御筆匾為“敬修內則”。明代嘉靖皇帝的尚壽妃、天啟皇帝的李成妃,曾居住在此宮。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曾在這里住過。孝賢皇后去世后,為了能使自己時;氐脚c愛妻在一起的回憶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長-孝賢皇后居住時的原陳設,凡是她使用過的奩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樣擺放。并將孝賢皇后生前用的東珠頂冠和東珠朝珠供奉在長-。每年的臘月二十五日和……[詳細] |
長廊在祈谷壇之東,呈曲尺形,連綴著祈谷壇東磚門與神廚院及宰牲亭。明清時期,長廊是運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古代儀禮規(guī)定,宰牲房應距祭壇二百步以外,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風沙所污,因而建有曲折長廊。長廊寬5米,長350米,共72間,又稱“七十二連房”,前窗后墻,連檐通脊![詳細] |
慈寧宮,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寧宮的興盛時期,當時的孝莊文皇后、孝圣憲皇后都先后在這里居住過。順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寧宮經常舉行為太后慶壽的大典。慈寧宮門前有一東西向狹長的廣場,兩端分別是永康左門、永康右門,南側為長信門。慈寧門位于廣場北側,內有高臺甬道與正殿慈寧宮相通。院內東西兩側為廊廡,折向南與慈寧門相接,北向直抵后寢殿(即……[詳細] |
明清后妃居住的地方,為內廷西六宮之一。位于北京故宮咸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建于明永樂年間,初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更名儲秀宮。清順治十二年重修。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前出廊。東西配殿為養(yǎng)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三間,硬山頂建筑。后殿麗景軒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東西配殿分別為鳳光室、猗蘭館。前殿懸掛有乾隆皇帝御筆匾為“茂修內治”。西太后曾在這里居住。繼而-為懿嬪,于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