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鎮(zhèn)山迷鎮(zhèn)山原名“晾甲山”,位于遼南重鎮(zhèn),大石橋西南一公里處。歷史上曾把它視為群山之首,故清朝之后改名為“迷鎮(zhèn)山”,又因山上有了娘娘廟,才使得該山名聞遐邇。相傳從前有一位居住在迷鎮(zhèn)山附近的青年,某日黃昏之時,見一滿載食鹽的馬車由西至東緩緩而來,車上坐著三位眉清目秀的姑娘十分引人注目。由于道路泥濘,行車艱難,青年見狀便上前助力,協(xié)助把車推到迷鎮(zhèn)山下。在停住后,三位娘娘為表謝意,賜給青年好布三匹,隨后……[詳細] |
豬龍山缶州古城西北有一座山,名叫豬龍山。這山兩個山頭,主峰偏西北,次峰偏東南,正好面向缶州城北門口。不知什么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次峰那個小山頭,每年都往前拱一塊,眼看拱到了離北門不到一里遠了,大家心里都很駭怕,也想不出辦法來。這一年,來個南方蠻子,說是會看風水,人們就請他給看一看。南方蠻子看了看說:“這山是一條豬龍,這小山頭就是豬龍的頭,山腳是豬龍的嘴巴,它還要不斷的向前拱呢!”人們求他想辦法給破一破,……[詳細] |
砬山烽火臺砬山烽火臺位于大石橋市前砬山上有一座明代修筑的內(nèi)夯土、外包大青磚的烽火臺,即前砬山烽火臺。此臺基礎用三層花崗巖條石打底,四方形,每邊長10.8米,殘高8米上端略窄,每邊10米,臺上西南角殘存雉堞高0.9米。史載,明朝沿海各省,經(jīng)常遭受倭寇騷擾,民不安生,朝廷便在沿海設立防御據(jù)點。海防據(jù)點分衛(wèi)、所堡、寨、關等。當時南起廣東、北至遼東,共設衛(wèi)所180處,下轄堡、寨、關、墩等達1662個。明代……[詳細] |
《守望》·張弢靜靜地聆聽風聲里鏗鏘的脆鳴撕裂的衷慟心驚 烽火的殘痕糾纏陣痛肉體和靈魂血濺的凄涼怵目 沉重的佇立雪霜荒冷只為了警鳴安寧……[詳細] |
《題東林禪寺》 張弢瑩雪滌埃塵,塔靈凝悟心。爐香繞摯念,萬物舒暖身![詳細] |
《秋思》 張弢 古柏蒼山落日暉,青枝黃藤秋色垂。 果碩田肥畫意美,俏姿壯影慕名追。……[詳細] |
位于大石橋市官屯鎮(zhèn)石棚峪村南石棚山上的石棚,是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器時代的一種墓葬(或祭祀建筑)。石棚,由經(jīng)過加工磨制的巨大花崗巖石板構筑,東西向,壁石套合整齊,有側腳。東壁石殘,南北壁石伸出西壁石外。蓋石方正,長4.30米,寬4.00米,厚0.44米,延出壁石,形成棚檐。該石棚呈東西向,它的上蓋、側壁及后壁均為花崗巖大石板,在其北壁外檐蓋石下,曾發(fā)現(xiàn)有紅色劃線,東壁外檐蓋石下亦有南北向劃線,可見……[詳細] |
金牛山遺址位于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南8公里處一個孤立的山丘上。遺址海拔約70米,自西而東的三個地點沉積有第四紀的堆積物。1974年~1978年曾在這里先后進行了四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用火遺跡——燒骨、燒土和炭屑以及少數(shù)打制石器。1984年9月,北京大學考古系舊石器時-古實習隊在發(fā)掘金牛山A點洞穴第6層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人類化石和用火遺跡,化石有較完整的頭骨(缺下頜骨)、脊椎骨、肋骨、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