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譚”紀念館坐落在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明城鎮(zhèn)滄江河畔、文昌塔側(cè)。是高明人民為緬懷中國革命史上杰出人物、明城籍的民主革命家譚平山、譚植棠和譚天度而興建的。展覽館于1997年籌備興建,1998年7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叭T”紀念館是一座仿古建筑,分兩層,它下面有回廊,廊柱鋪設(shè)精致瓷片,檐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展館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正氣凜然。左邊是接待室,……[詳細] |
佛山市博物館成立于1959年,是地級市公共綜合博物館;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十個文明旅游景區(qū)示范點之一。佛山市祖廟博物館位于佛山禪城區(qū)祖廟路21號,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其中包括祖廟、孔廟、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同時還管轄廣東粵劇博物館、佛山鴻勝紀念館等文物保護單位。館藏以地方文物為主,有瓷器、陶瓷、玉器、字畫、木雕、端硯、錢幣以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等,共2萬件。對外展覽以佛山歷史,武術(shù)文……[詳細] |
張蔭垣故居在市蓮花路沙塘坊13號,是佛山僅存的兩座大型府第式建筑群之一。張蔭桓佛山人,字皓巒,號樵野,光緒年間充總理衙門大臣,曾任出使美、西班牙、秘大臣,官至戶部左侍郎,因支持維新變法,遭遣戍新疆,后更誣以通俄而被殺。駢散文詩皆卓然成家。畫亦超軼,佛山家中置“鐵畫樓”,著有《鐵畫樓詩抄》諸集。于清同治、光緒年間大興土木,不惜耗資巨萬建此宅第,以至建筑規(guī)模相當體面,整齊美觀,不僅右側(cè)有小巷縱貫首尾,……[詳細] |
譚仙觀又稱譚公廟,位于張槎街道大富村南部小土布坊中段。大富譚仙觀之譚仙是從惠東縣九龍峰譚公祖廟迎奉而來。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于翌年已酉春三月建成。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占地300多平方米,三進深,后進為大殿,中座為香亭,布局精巧,廟內(nèi)灰雕、磚雕、木雕精美絕倫。廟前清溪綠水,東平河水從小布竇流經(jīng)廟前。20世紀40年代,每年農(nóng)歷六月廿六譚公誕,是村內(nèi)最隆重熱鬧的一項民俗活動,……[詳細] |
位于祖廟街道轄區(qū)福寧路東京果街1號,建于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為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僧人達毗耶舍“結(jié)茆講經(jīng)”的塔坡崗“經(jīng)堂舊址,后來信徒建寺,取名“塔坡寺”。若干年后僧人離去,該寺年久失修而毀。唐貞觀二年(628年),居民在塔坡崗?fù)诔鼋?jīng)堂的三尊銅佛,就地重建塔坡寺,立有“佛山”石榜(原件藏于市博物館),遂得名“佛山”。塔坡寺毀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擬重建時,……[詳細] |
位于祖廟街道轄區(qū)新安街46號,又稱鄂國公廟,始建于明代,是佛山炒鐵業(yè)神誕活動及祭祀祖師的重要場所,也是佛山現(xiàn)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業(yè)的師傅廟,內(nèi)祀冶鐵祖師尉遲敬德(尉遲恭,字敬德,是唐初大將,-鄂國公。傳說鐵匠出身,且具獨特工藝,故鑄鐵行業(yè)祀為祖師神)。民間冶鐵爐旁都習(xí)慣安放祖師神像,逢初一、十五燃香敬祀。國公廟,清代歷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年代多次修茸、擴建而略具規(guī)模。清代是佛山“炒鐵”(鍛鐵……[詳細] |
南田馮公祠位于祖廟街道轄區(qū)六村正街29號,是一組祠堂宅第組合建筑群。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為明代聚居此地的馮氏家族于明末清初所建,規(guī)模頗大,清代中葉后重修。主體建筑坐北向南,頭門、前殿、正殿、住宅四進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各建筑均為三開間,硬山頂配鑊耳式風(fēng)火山墻,平面為四進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面積500平方米。頭門建筑高于路面,前有石階,前檐廊架構(gòu)具當?shù)仂魪R特征,外貌頗莊重肅穆,兩側(cè)有青云巷和閘門樓……[詳細] |
位于石灣鎮(zhèn)街道轄區(qū)的水巷,是石灣“四大古跡”之一(另外三處是豐寧寺、蓮峰書院、高廟),始建于宋末元初(約1273年),面積約30平方米。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陶業(yè)各行會捐資擴建,并遷址至石灣鄉(xiāng)(明代時石灣鎮(zhèn)稱為石灣鄉(xiāng))之蓮子崗東麓(今佛山化工機械廠),其南側(cè)為“蓮峰書院”和“豐寧寺”(均尚存)。陶師祖廟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同治九年(1870年)、光緒年間(1875~1908)……[詳細] |
葉問堂設(shè)在佛山祖廟一座具有嶺南風(fēng)格的仿古建筑內(nèi)。2001年11月,由佛山市文化局、佛山市博物館與香港葉問堂籌建委員會籌建,于2002年11月9日對外開放。館內(nèi)主要分為三部分:葉問堂、木人樁房和詠春門人展室,其中包括有關(guān)葉問的銅像、照片、實物以及其門下弟子照片、實物資料。一代宗師葉問(1893~1972)本名繼問,佛山福賢路桑園葉氏家族人,自幼拜藝于詠春拳宗師梁贊門下,技藝日臻精湛。葉問是首位公開傳……[詳細] |
萬福臺位于祖廟靈應(yīng)祠前,原名華封戲臺,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戲臺,因賀慈禧60大壽而改名“萬!保侨A南地區(qū)保存完好且最古老的戲臺,也是全國兩個仍在使用的古戲臺之一。戲臺自建成后一直鑼鼓不斷,見證著粵劇的盛衰。萬福臺建于高2.07米的基臺上,為歇山卷棚頂,臺面至前檐高6.25米,臺寬12.73米,深11.78米。臺前有寬闊的石鋪場地,東西兩側(cè)為兩層式長廊,供民眾和鄉(xiāng)紳……[詳細] |
位于原325國道瀾石路段旁,現(xiàn)石灣鎮(zhèn)街道轄區(qū)鎮(zhèn)中路。蓮子岡南麓,與蓮峰書院相連。是石灣唯一的佛寺,是石灣鎮(zhèn)四大古跡之一。始建于明代,歷經(jīng)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以及同治年間和民初多次重修,至今尚存。寺院依山勢而建,坐北向南,高于路面0.8米,向北漸次升高。寺貌莊嚴,面積深大,共分前、中、正殿三座。平面呈南北長方型,南北長52.47米,東西寬14.24米,總建筑面積……[詳細] |
位于祖廟街道朝東村,建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位于現(xiàn)三和街原共和市東側(cè)的柵下涌(豐收涌)邊,天后廟大殿在清末被拆除后,重建一間現(xiàn)仍存的小廟,廟的屋檐下畫有精致的八仙圖壁畫,市紙箱廠曾將其用作倉庫。據(jù)傳,因佛山河網(wǎng)眾多,人們對祀奉天后娘娘特別虔誠,每逢農(nóng)歷三月廿三天后娘娘神誕期,原大廟均張燈結(jié)彩,建醮酬神,燒炮竹,放煙花,演大戲,場面十分熱鬧![詳細] |
泰和當鋪位于祖廟街道福賢路石巷37、39號(其中39號為石巷當樓),建于1924年。其儲物樓座南向北,平面呈長方形,總面寬12.3米、進深9米,現(xiàn)存占地總面積僅約130平方米。樓高五層,平天臺式樓頂,通高約24米,為碉樓式鋼筋混凝土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樓內(nèi)各層以鋼筋混凝土梁作支承。樓基以花崗巖石條結(jié)砌,高1.4米,四壁由青磚結(jié)砌,厚0.42米,各層均有槍眼式石框小窗。北側(cè)正中設(shè)正門,門內(nèi)置厚生鐵扇門,有……[詳細] |
“欲攬西樵勝,先應(yīng)訪白云”。白云洞位于西樵山北麓,草創(chuàng)于明嘉靖年間,白云先生何亮父子棲息洞中,薈萃名流,讀書講學(xué),逐漸成為儒、佛、道三教共處福地。洞內(nèi)危崖幽壑,奇石繡屏,云磴天梯,泉歌互答,湖山輝映,林木蔥郁,亭臺院榭,崖題石鐫,構(gòu)成秀麗清幽的勝景。全洞劃分為三個洞天、二十四景,主要景點有奎光樓、字祖廟、白云古寺、云泉仙館、飛流千尺、三湖書院、中山大學(xué)嶺南文化院和四面佛等,其中飛流千尺在清朝就已被……[詳細] |
四方竹園是一個集四方竹、寶峰勝處、寶峰寺遺址、春風(fēng)亭、茶園、茶花園、霍韜妾氏墓等多個景點為一體的公園。一走進竹園,就聞到陣陣竹子香。四方竹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觀賞植物,它是西樵山特有的,如遷離本園,不出三年,竹身便會回復(fù)圓形。四方竹徑高三到四米,呈圓角正方形,握下去有明顯的方形感,葉狹長,有明顯的節(jié)。這種竹子比一般的竹子要細一點兒,矮一點兒。在竹園里面,還有許多竹子,比如說:羅漢竹、菩薩竹.經(jīng)過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