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莊民俗村AA 閆莊村地處陽谷縣阿城鎮(zhèn),全村總?cè)丝?200人。2007年,該村被命名為“中國民俗文化村”。2010年3月,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部、國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105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zhèn)(村)”,閆莊村名列其中。閆莊村于清康熙八年建村,距今已有341年的歷史,曾是黃河岸邊有名的糧棉交易市場,非常繁華。為了傳承祖輩艱苦奮斗、勤勞耕耘的寶貴精神,教育啟發(fā)后人,閆莊村把村民以前用的300多件老農(nóng)具、生活用具收集……[詳細] |
紫石街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北宋慶歷年間,陽谷有一個孫姓知縣欲籌資重修衙前商街,老百姓積極響應(yīng),爭相出資出力,不到一個月,工程竣工。當晚,一塊紫石從天而降。人們議論紛紛:天降紫石,寓意紫氣東來,預示著陽谷必將興盛昌達。于是把這條商業(yè)街叫做“紫石街”。后來,施耐庵將之寫入《水滸傳》中,從此紫石街名揚天下。 新建成的紫石街位于陽谷古城中心區(qū),由浙商投資1.3億元興建,街長800米,寬50米,占……[詳細] |
陽谷文廟AA 陽谷文廟,座落在景陽岡酒廠居民小區(qū)。距老城大隅首約200米,南臨紫石街,北鄰棋盤街,東鄰獅子樓園區(qū),西鄰景陽岡酒廠居民區(qū)。文廟即孔廟,又稱圣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元明以后通稱文廟。舊制,“府州縣皆建孔子廟庭而學官附焉!币驗榕f時儒學都設(shè)在孔廟,所以又稱廟學,是一個地方的最高學府。陽谷文廟最早建筑年代,可考的有舊縣志所載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的一篇碑記《陽谷縣重修廟學記》,距今也已經(jīng)900余年……[詳細] |
陽谷海會寺AA 海會寺清代古建筑群。坐落于陽谷縣阿城鎮(zhèn)東南隅。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后經(jīng)乾隆、光緒年間兩次擴建續(xù)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樓閣連亙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為華北五大寺院之一。該寺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原有殿宇樓閣168間,2001年僅存81間。由大殿、戲樓、碑亭、千佛閣、劉公祠等部分組成。主體建筑既自成一體,又與整體結(jié)構(gòu)協(xié)調(diào)融洽。建筑系采取北方傳統(tǒng)的民族形式,磚木結(jié)構(gòu),飛檐斗拱。寺內(nèi)尚存有碑刻、石雕、木雕、彩畫及……[詳細] |
坡里以東郭店屯、九都楊一帶,是貧困農(nóng)民集中的地方。在0員楊耕心等宣傳發(fā)動下,這里農(nóng)民的覺悟日益提高,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拆毀教堂、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口號。當時,陽谷韓莊一帶有一支韓建德領(lǐng)導的打擊土豪劣紳的農(nóng)民武裝,后來楊耕心與韓建德建立了聯(lián)系。楊耕心闡明0的主張,韓建德表示愿意跟0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在楊耕心、聶子政的具體指導下,由韓建德部和農(nóng)會會員組成了近百人的骨干武裝。1927年10月0東……[詳細] |
陽谷坡里天主教堂是位于山東省陽谷縣城北17公里定水鎮(zhèn)坡里莊的大型天主教堂,是天主教陽谷教區(qū)(1933年成立)的主教座堂,山東省西部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管理陽谷、莘縣、范縣等六縣教務(wù),F(xiàn)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堂始建于1882年,二層樓房圍建四周,樓頂平臺再建圍墻,可通四周,宛如圍墻。內(nèi)有可容千人的大圣堂、禮拜堂、神鼓樓、修道院等主體建筑,另外還有老人院、男女孤兒院、修女院等建筑,規(guī)模很大。192……[詳細] |
魯莊村位于陽谷縣城北十八公里石佛鎮(zhèn)。據(jù)《漢書》和有關(guān)資料記載,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指揮弟子在谷城(今陽谷)發(fā)明造紙,后人稱其為“蔡侯紙”即“谷紙”。谷紙歷史悠久,聲名遠播。據(jù)考,蔡倫從小在皇宮當太監(jiān),后由小黃門升遷到尚方令的官職,負責宮廷內(nèi)的作坊,總結(jié)出造紙的新技術(shù),提高了紙的質(zhì)量,公元114年-為“龍亭侯”,用他創(chuàng)造的方法生產(chǎn)出來的紙,也稱“龍亭紙”。傳說蔡倫發(fā)明造紙技術(shù),游遍了中國大地。教了三個徒……[詳細] |
七級鎮(zhèn)位于陽谷縣的東北部,位于陽谷、東阿、東昌府三縣(區(qū))交界處,距陽谷縣城26公里。古鎮(zhèn)交通便利,省級公路258線聊位路貫穿全鎮(zhèn)鎮(zhèn)內(nèi),北距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市區(qū)15公里。七級作為運河古鎮(zhèn),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給后人留有的古跡頗多。據(jù)傳鎮(zhèn)內(nèi)建有七十二座廟宇,因林列如鳳凰形,故七級有鳳凰祠之名。七級古渡遺址,是運河山東段唯一經(jīng)過科學考古發(fā)掘的碼頭遺址,也是目前所知保存最為完整的運河碼頭,F(xiàn)存古跡……[詳細] |
“迷魂陣”村位于陽谷縣城東北6公里處。是一對奇特的小村。南村叫大迷魂陣,北村叫小迷魂陣。大迷魂陣村小,而小迷魂陣村大。小迷魂陣,一直保持著奇特的建筑格局,村莊的布局不是平面展開的,而是呈新月形,兩條主要街道按弧形由東北而向西南,斜斜曲曲,無固定的方向,斜度不一,定向各異,一條街的兩旁都稱堂屋(北屋)的,卻正好差90度。巷里混亂,無直胡同。街道交叉多呈T字型。平行者首尾不齊,而房屋則按照街道走向建造……[詳細] |
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幾千年豐富而獨特的酒文化,陽谷于2010年建成景陽岡酒道館暨中國歷代酒器陳列館,酒道館以古典名著為依托,史料豐富翔實,收-代珍貴酒器文物2000多件。它涵蓋了酒文化的起源、發(fā)展、演變和興衰史,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典籍、酒器、酒具、字畫等。酒道館采用圖畫、雕塑、文物、實物以及聲、電、光等各種手段,以集成模板的形式進行展示,將5000年酒文明依次展現(xiàn)。酒道館的酒文化史按時間順序分為,“上……[詳細] |
位于張秋鎮(zhèn)南街,東距古運河約70米,由山東、陜西兩省商人集資合建,F(xiàn)存建筑主要有正殿、配殿、戲樓、山門等,整體為歇山式斗拱建筑。會館現(xiàn)南北長32米,東西寬40米,占地總面積約1280平方米。山門為三開間,后與戲樓連為一體。在山門門洞上嵌有一石質(zhì)匾額,長2.0米,寬0.6米,邊飾線雕飛龍花卉,中書“乾坤正氣”四個大字,落款為“康熙癸酉(1693年)孟秋榖旦,山東陜西商人同創(chuàng)建”。戲樓也為三開間,座南……[詳細] |
吳鎧墓位于陽谷獅子樓街道辦事處西街,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鎧祖籍江西南昌,明洪武、建文年間,其曾祖在揚州為將領(lǐng)。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誅殺建朝文臣武將,吳氏宗族多被殺戮。吳鎧的曾祖父只身逃亡,避地陽谷,娶妻生四子。次子英,時稱隱翁,即吳鎧祖父。鎧父澄,字源潔,號坦軒,先入學為生員,后為遼陽(今屬遼寧)地方官署屬員,遇有邊警,乃仗劍從征,因功授山海倉(今河北秦皇島市)巡檢。吳鎧卒于任,歸葬原籍。嘉……[詳細] |
中國大運河會通河陽谷段位于陽谷縣域東部,南北流向,南起張秋金堤閘,北至阿城下閘北一公里,穿張秋鎮(zhèn)區(qū)、阿城鎮(zhèn)區(qū),經(jīng)11個村莊,全長19公里。為了節(jié)制運河水,便于漕運,在運河陽谷段修建了荊門上下閘、阿城上下閘。荊門上閘荊門上閘位于張秋鎮(zhèn)上閘村西,面積3200平方米,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二十三動工,六月二十九完工,距今711年,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修。閘體全部用青石條筑砌,石與石……[詳細] |
翻開歷史的記憶,我們發(fā)現(xiàn)金堤河并非古河道,它是由500多年前,黃河遷徙、決泛,孕育出了一條自河南省滑縣向東北而行的河道雛形,可以說,是黃河孕育出了金堤河,而后成為了黃河支流。據(jù)史料記載,北金堤以南原有河道,在多次黃河決泛中,有的被侵占,有的被淤塞,成為洼淀,一遇大水,由于北金堤的阻擋,水流沿北金堤向東北流,久而久之形成泛道。公元1453年,徐有貞開挖廣濟梁,自張秋至北河口(今河南武陵縣北)引水濟會……[詳細] |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園位于陽谷縣城南壽張鎮(zhèn)的沙河崖村,1947年,-司令員和-政委正是在這里,指揮著十二萬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強渡黃河,將蔣介石苦心經(jīng)營的黃河防線土崩瓦解,吹響了人民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zhuǎn)為戰(zhàn)略-的號角。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園共分為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渡河廣場和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館三部分。指揮部舊址真實再現(xiàn)了當年劉鄧兩位-在沙河崖指揮作戰(zhàn)和艱苦生活的場景。渡河廣場設(shè)計為兩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