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絲廠舊址位于無錫市南長區(qū)南長街364號。永泰絲廠原在上海七浦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由薛南溟、周舜卿合資創(chuàng)辦,后由薛氏獨資經營。1926年5月,永泰絲廠遷至無錫大公橋堍,為無錫絲業(yè)諸廠之首。所產“金雙鹿”絲曾獲美國紐約萬國博覽會金象獎。新中國成立后,由公私合營再改為地方國營無錫絲織二廠,F(xiàn)存老廠繭庫、辦公樓各一幢,均在后廠門附近。繭庫面闊七間,高兩層,紅磚清水墻。辦公樓面闊五間,高兩層一……[詳細] |
錫金公園舊址,位于無錫市中心。曾名為無錫公園,俗稱公花園,現(xiàn)名城中公園。其范圍內包括楚春君黃歇于白水蕩所建行宮、東晉王羲之寓所、祟安寺及道觀“洞虛宮”局部、明盛冰壑方塘書院等廢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辟建錫金公園,越年而成,有龍崗、歸云塢及蓼莪、天繪亭,并遷入繡衣峰等,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城市公園之一。1910年建多壽樓;1920年建池上草堂并新鐫刻懷素《四十二章經》;翌年建西社,192……[詳細] |
振新紗廠,又稱無錫第四棉紡廠、無錫四棉紡織限有限公司,位于中國江蘇省無錫市,1906年創(chuàng)建,是中國近代、現(xiàn)代的一個紡織工廠。其舊址位于其舊址位于健康路南段、古運河南岸,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沿革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榮瑞馨在上海北京路壽圣庵宴請工商界人士。期間榮德生出示章程,建議在無錫開一紗廠,得到葉慎齋、張石君、鮑咸昌、徐子儀等人贊同,眾人提議新廠名為振新,由上述等人及榮氏兄弟為發(fā)起人,……[詳細] |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法國籍傳教士隆盛來無錫傳教,在城內永定橋沿河西河頭道長巷天主弄附近建造小教堂,這是無錫地區(qū)第一座天主堂。三里橋天主教堂建成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最初只有三間堂房,這座教堂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磚木結構,外墻青磚白縫,絳紅色的房屋,尖尖的屋頂。整體平面呈十字形。雄偉的鐘樓高達62米,聳立在京杭大運河畔。正面頂部豎立大十字架,下面有大理石一方,上……[詳細] |
揚名大橋座落于無錫市濱湖區(qū)太湖街道。該橋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建造,比清明橋還早建一百多年,初時僅為一孔。嘉靖年間重修。情乾隆五年(1740年)增建了左右兩孔。咸豐十年(1860)遭毀。同治八年(1869)七月,由丁明奎倡議募捐,重建揚名大橋。揚名大橋全場40多米,高約3米。橋沿厚40厘米。橋面呈梯形,底寬4米,上寬約3米,用條石鋪設。南設20多臺階,F(xiàn)為三環(huán)石拱橋,堅固實用。2006年由江蘇……[詳細] |
安陽書院位于陽山鎮(zhèn)獅子山與長腰山之間,四面環(huán)河,環(huán)境幽靜。始建于清同治三年,由浙江候補知府錢勖募資在原慈緣庵舊址上興建,現(xiàn)有建筑包括書院大門、門廳、磚砌門樓、北側廂房、主廳等均為清代建筑。2005年進行整修時建慕賢堂一所。建筑面積計480平方米。書院門前的單孔小石拱橋,為明代成化八年原物,采用當?shù)禺a陽山石構筑,至今保存完好,十分珍貴。門口的兩棵古銀杏已有120年歷史。門廳,三開間,硬山頂;大門用明……[詳細] |
華氏襄義莊位于鎮(zhèn)南搖灣里,建于民國初年。為五間三進,另在門前側碼頭建二間二層小樓。占地面積945平方米,建筑面積612平方米,原有義田500余畝。襄義莊莊董華文奎,原名文魁,字鈞巧,號鏞庭,去滬后名襄云。生咸豐二年五月十七日(1852),卒民國十四年(1925)。為華氏三省支北河亭派二十五世孫,國學生,翰林院孔目。早年攜家移居上海,以縫紉業(yè)起家,經營綢緞皮貨及錢莊,經多年辛勞節(jié)儉,家業(yè)漸豐,遂在蕩……[詳細] |
植福庵又名薛四娘娘廟,位于蕩口古鎮(zhèn)之西南約3公里的青蕩村。植福庵始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寺內供奉蕩口地區(qū)特有的瘟神,F(xiàn)存大殿三間和五開間的戲樓一座。大殿系硬山頂平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9.51米,進深7.87米,系硬山頂?shù)钐媒ㄖ,雖經多次整修,但梁、柱、檁、枋及斗拱等木石結構大都為始建時的原物,四根檐柱和兩根金柱為花崗巖石柱。大梁、月梁用料粗壯,雕刻花紋精細。門窗所刻花紋也都精致美觀。明間兩……[詳細] |
華氏始遷祖祠位于旺兒橋堍,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建筑面積855平方米,由華氏十八世孫華允誠倡議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主奉蕩口始遷祖華貞固神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修,乾隆四十年(1775)重建。光緒五年(1879)冬,華氏后裔在始遷祖祠東新建元總管祠,祠內供奉華貞固前三代祖先神位。現(xiàn)存有完整的楠木結構大廳及附屬建筑10余間,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楠木廳位于祠堂東側第二進,三間五架,梁柱均……[詳細] |
圓通禪寺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位于蕩口鎮(zhèn)北郊外,本名“乾元寺”。據(jù)傳原是三國時吳國婁侯張昭將軍的住宅,赤烏年間(239~240)施宅建禪寺。唐代會昌(841~846)中廢,咸通八年(867)重建。宋景佑(1034~1038)時賜“圓通禪寺”匾額。明永樂八年(1410),僧人希進重建,正德(1506~1521)年間僧人能敬又重建,萬歷中期僧人智怡增建禪堂,萬歷四十三年(1615)僧人明順重建大……[詳細] |
三公祠坐落在鵝湖鎮(zhèn)南新橋邊,由明翰林院侍讀學士華察為紀念蘇淞巡按、監(jiān)察御史孫慎,督糧蘇淞、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翁大立以及無錫知縣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賦、造福一方的功德,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始建,占地面積252平方米,建筑面積108平方米。三公祠中有思泉亭、學海書院、望月樓以及遺愛堂、致齋所、衍慶道院。思泉亭筒瓦攥尖頂,承以四根圓角方柱,亭內古井一口,名為思泉井。亭旁墻上嵌有《思泉亭記》碑……[詳細] |
無錫縣學舊址,亦稱儒學、廟學,是古代無錫唯一的官立學校。創(chuàng)建于北宋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現(xiàn)存戟門、明倫堂、講堂三所建筑,均為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重建。目前明倫堂和講堂辟建為無錫碑刻陳列館。戟門,即大成門,原為孔廟正門五間四架,明倫堂,即縣學禮堂,三間九架,講堂,即教室,三間六架。明倫堂前后檐柱大都為明代青石方柱,屏門上方懸掛“明倫堂”匾額一方,落款“新安朱熹”,為國內罕見的朱熹手跡。……[詳細] |
秦金墓位于無錫濱湖區(qū)胡埭鎮(zhèn)秦尚書灣。秦金葬于胡埭鎮(zhèn)歸山的薛墩,原神道上設置華表、翁仲、石馬、石亭、墓碑等。墓前武士俑頭戴武士巾,身披戰(zhàn)甲,手執(zhí)長劍。武士俑高兩米,寬零點七米,約重一點五噸。其口方鼻直、眉目清秀,身材比例合理,線條感很強,披風、鎧甲、護腕、護心鏡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秦金墓墓主秦金,無錫胡埭人,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后裔,無錫名園寄暢園第一代園主。其曾在明都南京、北京任五部尚書。一五四四年……[詳細] |
秦氏墓群當?shù)厝怂追Q“秦大墳”,其中包括宋朝秦覯墓和明朝秦瀚、秦梁父子墓,主要的祭祀建筑均被毀于文革-。墓園北側墳堂內有墻碑,稱此地為秦氏故墓。秦覯墓園位于南坡,用黃石砌筑園墻,內有羅城、墳丘。秦瀚、秦梁父子墓,墳丘并列,羅城直徑均達15米,為青石砌成,墓前有碑亭,當?shù)厝杂斜W、亭基、亭頂石。亭前有石牌坊殘基、斷柱和石馬一對。200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太湖工人療養(yǎng)院位于濱湖區(qū)中犢山上,所在原是一座主峰標高為39.1米的小島,面積約300畝,四面環(huán)水,東南以橋與黿頭渚公園相通,北面隔湖為管社山、小箕山、大箕山等景點。山清水秀,美景如畫,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休、療養(yǎng)勝地。療養(yǎng)院于1951年委蘇南企業(yè)公司建筑工程部設計建造,其式樣是在吸取了我國北方傳統(tǒng)官式建筑的造型與裝飾圖案,采用彩色琉璃瓦為屋面,與湖光山-環(huán)境極為融合,全部建筑于1952年竣工。療養(yǎng)院……[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