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流芳牌坊 位于廣州城北鐘落潭湴湖村,坊建于明,為三間四柱五樓的石牌坊,是為湴湖村鄺氏宗祖鄺儒真而立。鄺儒真,明初洪武年間進士,拜文宦學士,專掌文禮,工于書法,以淡墨見長,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賞羨,恩賜該“淡墨流芳”牌坊。坊面寬10米,端莊秀氣,明間前額書“淡墨流芳”,次間坊額分別書“出第”、“入孝”;明間后額書“宣城甲第”,次間后額分別書“禮門”、“義路”。建筑上保留了明代風格,F(xiàn)牌坊完好![詳細] |
義勇祠位于白云區(qū)石井街石潭路升平下街11號。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迄今曾作多次維修。坐西朝東。三路三進,中路為主祠,以青云巷相隔,左右為襯祠,總面闊31。46米,總進深51。26米,建筑占地面積1616平方米。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灰砂碌筒瓦,綠琉璃瓦當剪邊,墀頭磚雕。青磚墻,石墻腳。頭門面闊三間13米,進深兩間9米,共十一架,前后檐柱及門墻承重。前廊三步梁,梁架、柁墩雕刻……[詳細] |
鏡波黃公祠又名五世同堂。位于松洲街槎龍村仁德里路。是磋龍村人黃鏡波生前所建的私伙生祠。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2005年3月由槎龍經(jīng)濟發(fā)展總公司出資100多萬元人民幣重修。坐西朝東。由牌坊、庭院、家祠等三部分組成.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門口牌坊面闊5.56米,高7.5米,是用花崗巖石砌筑的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方身石柱,半圓拱門,拱門下立兩根歐式柱,正面坊額陰刻“……[詳細] |
百花冢位于廣州市白云山梅花坳。是明末廣州著名歌女張喬的墓。墓已毀。據(jù)蓮香集載,張喬墓前原有石碑,刻“張麗人墓”4字,還有墓志銘,F(xiàn)墓地僅存一塊高約3米的大石,上面刻“百花!3個隸書大字。其余均不存。張喬(1615~1633年),字喬婧,號二喬!陡枵邚堺惾四怪俱憽份d,張喬生于廣州,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紅顏薄命,19歲時去世,由廣州名士彭孟陽在白云山梅花坳擇地安葬,出殯之日,騷人墨客百余人前來送葬,……[詳細] |
曹母許氏、丁氏墓位于天河區(qū)華南植物園內(nèi)木蘭園。該墓坐東南朝西北,寬13.4米,深38米,占地面積509.2平方米。四周樹林。該墓為兩個墓上下連在一起,磚砌外批蕩水泥,兩級護嶺交椅墓,整個墓由華表、月池、上下墓、后土等組成,規(guī)模宏大。曹母許太夫人墓位于上方。護嶺頂部有祥云拱月石刻,云紋上有浮雕怪獸,兩側(cè)有圓形方孔錢。墳頭砌成半圓筒狀,頂部亦有祥云拱月石刻,云紋有灰塑的鳳鳥和牡丹,護嶺兩端各有一只花崗……[詳細] |
云從龍夫婦墓位于廣州市五仙橋白云山麓馬嶺。原墓園甚寬廣,有墓道、石人、石馬、荷池,現(xiàn)已不存,F(xiàn)墓園面積3000平方米。云從龍與夫人許氏合葬墓為1985年重修的圈椅形墓,寬16.3,深11米,當中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的墓碑。墓前有新建的涼亭。原建于民國初年的碑亭中,在墻壁上嵌有族人修墓碑和歷代廣東省地方官府關(guān)于保護墓園的布告碑共6方。墓道東西各有一座牌坊,坊額正面文字為“元參知政事云公墓……[詳細] |
新市葵涌遺址位于廣州市新市葵涌龜崗。年代為夏商時期。1982年試掘20平方米。文化層最厚0.52米,含大量貝殼,大部分是淡水蜆,還有咸淡水交匯處生殖的螺、蚶。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動物遺骸。陶器以泥質(zhì)陶為主,夾砂陶較少,器類有釜、罐、盤、鼎、缽、豆等,紋飾有繩紋、曲折紋、方格紋、條紋、云雷紋、網(wǎng)格紋等。石器有斧、錛、環(huán)、礪石、網(wǎng)墜。動物種類有鹿、豬、豪豬、鱉等![詳細] |
南漢簡文會狀元墓位于太和鎮(zhèn)白山村金釵嶺的山腰上,即和龍水庫東北面。坐北朝南。為交椅墓,分墳頭、山手、前臺、雙后土及三級護嶺。山手前端寬10。1米,前臺寬7。3米,全墓縱深17。6米。墳面正中立一塊連州青石碑,高0。81米,寬0。48米,碑中陰刻宋體字“南漢狀元及第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內(nèi)閣右丞相諱文會號魁岡簡公誥封一口忠義一品夫人陳瀛氏太夫人合葬之墓”,下款“道光三年(按:1823)三月吉旦……重修立石……[詳細] |
梁佩蘭墓,位于白云山柯子嶺南麓,已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墳面用灰沙構(gòu)筑,分有墳頭、山手和前臺。南向,全長約13.4米。地面鋪灰沙,分三級,墳頭最高,山手、前臺依次而下。墳頭用版筑的灰沙墻繞成半圓筒狀,當中有碑龕,石碑早被挖去,墓志石2塊,分嵌于兩邊平肩的灰沙壁中,碑石黑色,風化嚴重,志文多已剝落。前臺向兩側(cè)擴展,寬約3米。因墓址所在地坡較陡,在墳頭后面依陵坡再圈兩重攔土灰沙墻,里面的一重灰沙墻……[詳細] |
盧廉若墓,位于廣州市白云山雙溪別墅后面的青龍崗上,為盧廉若及其妻妾合葬處。墓葬雖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分墳頭、山手、月臺和后土護嶺等部分。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墓葬雖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分墳頭、山手、月臺和后土護嶺等部分。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墓碑文刻:“清誥授資政大夫廿一世廉若盧公封夫人盧母陳太夫人合墓”![詳細] |
姑嫂墳(廣州市白云山風景區(qū)文物古跡)在白云山云臺花園內(nèi),為南宋番禺沙灣何氏姑嫂合葬墓。1994年因墓址興建云臺花園,在原墓東側(cè)20余米處,按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的式樣重建,為山手墓。墓碑上刻“宋何氏四世祖妣施氏安人姑貞女季姑姑嫂合葬墓”。墳旁還附葬何人鐸之墓及李氏安人墓。1994年因墓址興建云臺花園,在原墓東側(cè)20余米處,按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的式樣重建,為山手墓。墓碑上刻“宋何氏四世祖妣施氏安人姑貞女季……[詳細] |
戴鴻慈墓位于白云山南坡能仁寺后,即今白云索道上端出口站下方10余米處。墓坐北向南,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墓前尚存花崗石旗桿夾一對,上刻“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仕至尚書軍機大臣協(xié)辦大學戴鴻慈立”等字。戴鴻慈(1853—1910),字光孺,號少懷,廣東南海人。光緒二年(1876)中進士,1905年著名的“五大臣出洋”,戴是其中之一。出使美、英、法、德和丹麥、瑞士、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國。赴歐美考察后……[詳細] |
清廣州昇平社學舊址位于廣州市石井。坐西向東,寬31.46米、深51.62米,三路三進的硬山頂建筑,F(xiàn)址為石井鄉(xiāng)舉人李芳等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倡議興建。正門上有兩廣總督祁手書“昇平社學”署“道光壬寅八月”的石額。-戰(zhàn)爭前,社學為“延師儒以教弟子”、“敦教化”、“厚風俗”的“紳耆講睦之所”。-戰(zhàn)爭中,昇平社學成了各鄉(xiāng)社學和愛國民眾反侵略斗爭組織的領(lǐng)導團體。在1842年廣州人民火燒洋館、1844……[詳細] |
清廣州石井橋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石井街道。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東西向,長68米、寬3.8米,為6墩的梁式石橋。橋的兩旁有石欄。橋的兩端原來各建一亭,亭為歇山頂,綠琉璃瓦蓋。橋兩頭有“道光歲次辛卯”紀年石刻;兩側(cè)還有“好進仙人履,能通駟馬車”一副石刻對聯(lián)。此橋至今尚保存完好。它是近代史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咸豐六年九月(1856年10月),英國以“亞羅”號船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戰(zhàn)……[詳細] |
南方醫(yī)科大學嶺南藥博物館是在原第一軍醫(yī)大學中藥標本館的基礎(chǔ)上建立的。該館創(chuàng)建于1982年,面積約350m2。2003年對其整體布局作了合理調(diào)整及簡單裝修,新增蠟葉標本896份、瓶泡標本237份,道地藥材標本136種。2005年達到常用中藥材和中藥飲片各400余種、中藥制劑200余種、藥用植物蠟葉標本1073份,瓶泡標本342份。并設(shè)有嶺南常用草藥、粵北瑤族民間藥、四川道地藥材、西北道地藥材、貴重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