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璧書院位于湖南湘鄉(xiāng)(今屬婁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zhí)烊缏室丶澟砣A翥等倡建于望湘門之東,取莊子“以日月為連璧”之義,故名。每年僅支“學(xué)田修金20兩,師生住齋者少”。嘉慶十八、十九年(1813—1814),邑紳議移建,“以基地構(gòu)訟”未果。二十一年(1816),知縣李世經(jīng)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縣胡鈞率邑紳遷建于觀化門左側(cè),有門堂、齋舍、藏書樓、大成殿等,“規(guī)模之大乃更十倍”于前。道光九年(1829)山長謝琇、二十三年(1843)邑人李仁棠、咸豐二年(1852)劉象履、七年(1857)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顏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計有學(xué)田251畝,錢284.5千文,藏書萬余冊,圖書卷首皆加朱印,印上首橫刊“連璧書院”,下豎刊“隱瞞撕毀、永絕書香”。道光九年(1829),信岳麓、城南書院模式,立先師廟,占地面積20000余平方米。主體建筑有前兩殿和東西書齋,院前有漣水,北倚莊山,“擇形勝之區(qū)挹山水之秀”,四周紅墻圍繞,蔽于綠蔭之中。院前有一長約5米漢白玉拱橋。門楣有曾國藩手書“連璧書院”的匾額和“漣水湘山諸有靈,其秀氣必鐘英哲;圣賢豪杰都無種,在儒生自識指歸”的對聯(lián)。
書院山長均系社會名儒,從舉人中選拔,報縣衙委聘。“培植之風(fēng),感孚士氣者深且遠(yuǎn)矣”。就讀連璧者,多有成就,李希圣詩文名蜚文壇,羅申田擔(dān)任駐藏左參贊,還有姜齊賢、李孝達(dá)等杰出人才。
光緒三十二年(1906)湘鄉(xiāng)廢科舉,辦新學(xué),連璧書院改名為湘鄉(xiāng)連璧高等小學(xué)堂。民國三十二年(1944),改為連璧初級中學(xué)。1950年改名為婁底完全小學(xué),1980年婁底置市,又名為婁底市第二完全小學(xué)。原書院舊址被毀,僅留下“移建連璧書院記”石碑1通,古樟樹1株,民國時所建教室1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