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寨門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鋪口鄉(xiāng)林源村境內(nèi)。寨門由上寨門、中寨門、下寨門構成,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林源團寨巷道縱橫,分五縱二橫排列,族人分上寨雙鼓門、中寨桂花門、下寨獅子門三門族居。團寨中現(xiàn)存水塘、水井、石板路、土地廟、清代窨子屋、乾隆五年修路碑以及一些殘存的團寨古圍墻等遺跡。
寨門是村民的公共文化廣場,也是村民議款、議事、開會、休閑、乘涼的地方。村民十分愛護村寨,歷史上三個寨門連著圍墻,將團寨圍在其中,既安全又集中,顯示出團結、端莊、古樸的氣息。
林源寨門歷經(jīng)四百多年歷史和多次維修,其建筑形態(tài)和建筑工藝基本保持原狀,主體構架和建筑特征及反映出的工藝技法均保持明代建筑的特點。一是石質(zhì)材料運用于臺明、石階、門枋及圍砌石墻,在我國苗侗地區(qū)實屬罕見。二是保留下的寨門木樓重檐壯觀,梁柱高大粗獷,抬梁與穿斗式梁架結體,梁枋雕卷草花樣,瓜柱均飾菊花、向日葵等圖案托墊,以及大形平盤斗、角背、象鼻形榫卯等構件的運用,均有明代官式建筑的遺風。
林源寨門保存完整,文化底蘊深厚,它的建筑形式和建筑工藝,充分體現(xiàn)了漢族、苗族、侗族的建筑文化。它將干欄式建筑不斷發(fā)揚光大,積極吸收侗族鼓樓、涼亭、漢族庭院、寺廟的建筑特點,創(chuàng)造了集漢、苗、侗建筑文化為一體的寨門。它既是我國苗侗地區(qū)極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又是研究我國少數(shù)民族建筑文化的優(yōu)秀載體,也是苗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寨門建筑;它集多元文化的亭、閣、樓、殿為一體,極具人文、民族、民俗、宗教、傳統(tǒng)建筑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2011年,靖州縣林源寨門被列為省級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
鋪口鄉(xiāng):鋪口鄉(xiāng)、橫江橋鄉(xiāng)、渠陽鎮(zhèn)成建制合并設立渠陽鎮(zhèn)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轄鄉(xiāng)。1950年屬南區(qū),后屬五區(qū),1953年設鋪口區(qū),1956年設鋪口鄉(xiāng),1958年改公社,1959年并入飛山公社,1961年復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偏西。距縣城14公里,面積139平方公里,人口1.1萬,其中苗族占45.5%,侗族,占45.5%。鄉(xiāng)政府駐鋪口。1826省道經(jīng)此…… 鋪口鄉(xiāng)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