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坐落在長春市人民大街與新發(fā)路交匯的西北側。1932年開工,1934年8月竣工,建筑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主樓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主體建筑地上四層、地下一層。
日本關東軍悍然策劃、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以軍事武力占領了中國東北土地。1931年底,關東軍又與滿鐵勾結,設立了關東軍統(tǒng)治部(即后來的特務部),加緊策劃殖民政權,成為偽滿洲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關東軍瘋狂鎮(zhèn)壓東北人民的愛國抗日活動,大力掠奪東北的資源,并挑起對蘇聯、東南亞的侵略戰(zhàn)爭,犯下了滔天罪行。
偽滿洲國時期,日本先后任命了七任關東軍司令官。關東軍司令官兼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并且領導其他各級行政機構。為了控制溥儀,關東軍司令部在溥儀身邊設一名被稱為“帝室御用掛”的日本軍人,負責控制和監(jiān)督溥儀的一切言行。由此可見,關東軍司令部就是名副其實的偽滿洲國的天皇,是日本帝國主義控制偽滿洲國的最高機構所在地,是鎮(zhèn)壓和-中國人民的大本營。
據說,關東軍司令部在建筑結構和內部設備上采用了當時最流行的技術,外觀上則模仿日本名古屋城墻設計,修筑中央和左右3個塔樓。并且大量使用昂貴的材料,如有色金屬、天然大理石、白水泥等,覆蓋塔樓和女兒墻使用的是青銅瓦。
這棟樓完工以后,關東軍司令部在幾幢主要建筑物間秘密修建了地下通道,一是用于防空,二是用于巷戰(zhàn)。全部工程由關東軍工兵施工,沒有任何包括日本人在內的民間勞動力。挖出的泥土完全裝進彈藥箱,夜里由軍用卡車運到正在施工的凈月潭工地,用作筑堤的土料。而且這一秘密竟瞞過了1945年后曾在這里駐扎半年之久的蘇軍總部。
1932年,關東軍司令部從沈陽遷到長春,先是在“滿鐵”“新京”地方事務所樓內、“南滿鐵路守備隊”、“日本駐長春總領事館”(今吉林省政協(xié)院內)樓內,以及“大和旅館”等地。1933年移住日本關東局樓內,1934年遷入新樓,同時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館也設在樓內。
1945年8月19日,日本關東軍總司令部向進入長春的蘇聯紅軍投降。8月22日,按蘇軍命令遷出,自行摘下塔樓上的菊花章(代表日本駐外機構的標志),蘇軍駐東北地區(qū)總司令部駐進大樓。1946年成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新一軍及其后的新七軍軍部。1948年長春解放后,舊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九航校使用。1955年后由中共吉林省委使用。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信息來源:長春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