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宋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官橋鎮(zhèn)竹口村龍水山五塔巖寺前。
五塔巖石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橋鎮(zhèn)竹口村龍水山上,建于宋朝,主體建筑為五塔巖寺,不過最有歷史價值的當屬造型優(yōu)美、雕工精致的五座石塔。石塔依山就勢,前面是懸崖,后面是高山,遠遠望去,猶如一座空中樓閣。今年3月份,其入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座石塔一字排開,兩側(cè)山峰環(huán)抱,底臨深壑,頗為壯觀開闊!拔遄鶠樗未!蔽逅䦷r寺的主持陳惜姑說,各塔之間距離2米,中間一座高5.5米,兩邊的均高5.3米。
五座塔都建于條石砌成的四邊形基座上;现昧切雾殢涀晒缃、下枋、下梟、束腰、上梟等五層構(gòu)成,高1米。塔身由近似圓柱狀的石頭砌成,上方有一個六角飛檐狀的塔蓋。塔蓋上為塔剎,最上端為葫蘆塔尖。整座塔造型古樸輕巧,雕刻亦拙樸。陳惜姑說,五座塔大同小異,只有塔身龕中佛像姿態(tài)不一。他們有的雙手置于腹前;有的神態(tài)莊嚴,耳垂于肩;有的屈膝而坐,手置膝上。
五座塔正前方約20米處,便是建于宋代的五塔巖寺,寺內(nèi)壁上嵌有石刻佛造像,其頭戴佛冠,眉清目秀,臉部豐腴。寺依山就勢,利用上、下兩個天然石洞,建筑“龍水禪樓”和“定光道場”兩個空間,猶如空中樓閣,高聳壯觀。
巖下潮汐井四時不涸
五塔巖寺的絕頂,有“三公石”,西為定光巖,巨巖相連;中為中州巖,猶如一尊天然石佛;東為靈水巖,下有小井,名為“潮汐井”,四時不涸。相傳井中有龍汁,宋時楊家將文廣率師征閩十八洞時,曾安營扎寨于寺巖左側(cè)的關(guān)刀寨,將帥兵士皆飲此泉。其取之不竭、飲之不盡。井邊刻有“鄭公泉”三個大字,亦傳鄭成功曾到過此地,飲用此泉水而鐫刻。傳說未必真實,但如今的潮汐井依然井水滿滿。
寺的四周有摩崖石刻多方,記錄著宋、元時期的史實。
見證宋朝佛教興盛
“五座石塔連排成一線,在福建地區(qū)的同類建筑中較為少見。它是南安海上交通發(fā)達、宗教建筑興盛時期的產(chǎn)物!蹦习彩形奈锕芾砦瘑T會辦公室主任楊小川說,縱覽閩南一帶的宋代石塔,這五座石塔以群體建筑而成,古樸中顯精巧。石塔的造型之優(yōu)美、雕工之精致,充分顯示了福建石雕的精湛技藝,是宋代泉州地區(qū)經(jīng)濟繁榮、佛教興盛的重要標志之一,對研究宋代的佛教及雕刻藝術(shù)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jù)介紹,南安佛教自古興盛,西晉太康九年(288年),南安豐州九日山始建的延福禪寺為福建最早的兩座寺院之一。南朝梁普通年間(520年-527年),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泛海來中國,在金溪登岸,駐錫九日山延福寺翻譯《金剛經(jīng)》。至宋時,朱熹到泉州一帶講學(xué)時,稱“此地古稱佛國”。建于宋代的五塔巖石塔,見證了宋朝宗教建筑的興盛。
竹口村:竹口村位于官橋鎮(zhèn)政府駐地北12公里處。村委會設(shè)在竹口,聚落在五塔巖南部丘陵山谷間,呈長方形分布。有2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村民415戶、1536人。竹口村以駐地得名。元、明、清屬三十三都,民國稱為“竹口!,1949年解放初與和埔合為竹和鄉(xiāng),1956年歸入下洋鄉(xiāng),1961年成立竹口大隊,1965年改稱竹青大隊,1979年與席里大隊拆分,自立竹口村。1984…… 竹口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