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庵游覽區(qū)的太姥娘娘雕像于1998年由廈門大學(xué)孫賜麟教授創(chuàng)意,當(dāng)年9月付諸設(shè)計,歷經(jīng)兩年,三易其稿,終算完成。雕像選址,更是經(jīng)過多次考察、論證。現(xiàn)址左邊是烏龍崗,右邊是虎頭崗,前面眺望崳山島,后面依靠摩霄峰,正合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堪輿玄理,可謂不可多得的風(fēng)水寶地。二00一年十月三日,雕像奠基,動土?xí)r,天空忽然掛起絢麗的彩虹,反復(fù)五次,在場的人無不驚訝稱奇,疑是太姥娘娘乘九色龍馬駕還。
太姥娘娘雕像由288塊花崗巖組成,疊高18層,高20.88米(含基座),臺階的臺數(shù)、級數(shù),都暗合道教所推崇的數(shù)字“九”。雕像造型以方中有圓,以方為主的形調(diào)吸收了北魏石石窟雕像的秀骨清相的特點,揉進少許盛唐時代人物面部的豐潤,同時從大量漢俑中吸取其造型單純、簡潔之韻味,使得雕像美得敦厚、祥和、仁慈和智慧。其動態(tài)狀為迎海風(fēng)而徐徐前行,頭略略低垂,慈目微啟,時時關(guān)注著山下蕓蕓眾生。左臂彎起,指擎靈芝,給人間灑下關(guān)愛。右手執(zhí)拂塵,欲將天下瘴氣迷霧掃盡。
據(jù)考,太姥娘娘系古越人始母。她家在才山下的才堡村,為避戰(zhàn)亂逃至才山上,住在鴻雪洞里,以種藍為業(yè),樂善好施,深受人們尊敬,呼為藍母。那年,山里發(fā)生麻疹,藍母用親手種植的綠雪芽茶為孩子們治病,挽救了無數(shù)小生命,鄉(xiāng)親們無不感恩戴德。晚年,她得到仙人指點,修練成正果,于家歷七月七日乘九色龍馬羽化升天,百姓奉為神明,曰圣母,成為閩地第一位女神。后人還推廣移植山中的古茶樹,并仿效她的制作方法,將茶葉晾干收藏起來,以備飲用。現(xiàn)在福鼎的綠雪芽就出于此,太姥山鴻雪洞口仍生長一棵古茶樹,及太姥娘娘澆灌綠雪芽的一口丹井。
一天,堯帝巡游東海,遭遇風(fēng)浪,險些葬身海底,是圣母為之指點迷津,化險為夷。堯帝感其思,賜為太母,才山因之改名太母山。漢時,武帝命東方朔授天下名山,東方朔欽服于太母山的壯麗和圣母的威靈,于摩霄峰下巨石上揮指寫下“天下第一山”五個大字,回京奏明武帝,冊封太母山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改“太母”為“太姥”。從此,圣母遂稱太姥娘娘。至今,一片瓦景區(qū)還完好地保存著太姥娘娘塔墓,其碑正面刻有唐玄宗賜題的“堯封太姥舍利塔”七個字。
歷史上太姥山詩文中,也有記載傳說的內(nèi)容,最早把太姥娘娘入詩的是宋代的陳嘉言,相傳他曾在太姥山聚徒講學(xué),并寫了《太姥墓詩》:“吾聞堯時種藍嫗,世代更稱那可數(shù)。帝堯骨配無微塵,此間猶有其時墓!边@也是最早記錄了太姥的詩文之一。萬歷戊申(1609年)仲秋,陳仲溱游太姥山,出天門,在四壁環(huán)衛(wèi)寬余處,見證了太姥墓,銘刻:“堯封太姥舍利塔”。第二年,即萬歷已酉年(1610),謝肇浙在淫雨霏霏的二月游太姥山,他的《太姥山記》載:“過此豁然,別一世界,是為巖洞。石壁羅立,平園半畝,窣堵樹片,石上太姥墓,似藏舍利所耳。僧流以為肉身坐化,乃卒不知太姥何人?墓何代?堯耶?漢耶?未可知也!敝燎宕涯谷允怯稳吮卦L的一處名勝古跡,也留下不少詩文作品。
人們拜謁太姥墓同時,便可以欣賞“金龜爬壁”、“金雞報曉”等多處天造地設(shè)之奇景,聆聽與太姥娘娘相關(guān)的種種絕妙的傳說。往塔之西有一撥地而起的巨型巖柱,世傳即太姥娘娘升天石。有龜者名木果和尚與太姥同在山中修行,在太姥升天前一個晚上,有仙童化作美人,以天黑無處可住,引誘木果留宿。木果并未為女色所動。次日,金雞曉唱,女子梳妝后遺落一金釵便走,木果卻收入袖中據(jù)為已有,想隨太姥娘娘仙去。此時云端傳來聲音:“木果你雖過美人關(guān),卻未過錢財關(guān),留在此處繼續(xù)修行吧!”如今在石之下端正面,有一酷似龜者正奮力向上攀升,它也給世人留下幾多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