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龍橋
平龍橋,原名永安橋,通濟橋,因距縣城十里,故稱十里橋。橋橫跨苗里河上。初為“石橋三梁”,明洪武年間創(chuàng)建。后毀,“鄉(xiāng)人結竹石覆土以濟”,“尋筑尋圯”。嘉靖二十三年(1554),興隆衛(wèi)指揮張時舉創(chuàng)議重修,衛(wèi)人踴躍捐助,御史張雨檄發(fā)幣金助之,于嘉靖二十九年建成七孔連拱石橋。后橋之中孔為大水沖壞,萬歷二十七(1601),播州土司楊應龍軍為阻官軍追擊,將橋拆毀。萬歷二十九年,貴州巡撫郭子章重建。更名為“平龍橋”。清乾隆丁未年(1787)五月,橋為山洪沖圮,越一月復重修,次年二月峻工。“橋之高廣較前有增,仍驪水為七大洞”,又稱“平龍丁未橋”。民國二十二年(1933)修筑湘黔公路,將此橋鋪墊為公路橋,沿用至今。
橋面長79.4米,寬7.25米,高7.64米。橋兩側有石欄維護,望柱鐫有“乾隆丁未”字樣。橋側有乾隆五十二年及光緒二十四年所豎四角攢尖頂四棱碑二方:一方為公德碑;一方為曉諭碑。
平龍橋是縣境歷史悠久、規(guī)制宏偉的古代石橋,今橋被列為黃平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