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廟,是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地,華夏祭祖圣地國家4A級景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天水市區(qū)西關伏羲路,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后經(jīng)九次重修,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廟宇,被譽為“華夏第一廟”,吸引了無數(shù)海內(nèi)外游客前來尋根祭祖、旅游觀光。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民間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公歷七月,甘肅省人民政府舉辦規(guī)模盛大的公祭活動,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節(jié),已成為中國最具發(fā)展?jié)摿Φ氖蠊?jié)慶活動之一。公祭儀式已被列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中國西北地區(qū)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廟坐北朝南,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nèi)古建筑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6座。新舊建筑共計76間。整個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
其中有很多著名的景點,進大門牌坊,即入正門。此門五間門面,共寬十八米,進深兩間。正中門楣,原掛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所書"與天地準"巨匾一方,現(xiàn)懸掛"太昊宮"匾一,含義同"與天地準"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伏羲廟的這座正門,雖也經(jīng)清代局部修繕,但其主體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實為難能可貴。至今,屋頂完整無損,正脊兩端施龍吻,尾向內(nèi),背獸齊全,中央置寶瓶;脊身飾纏技牡丹。這套質樸典雅、玲斑剔透的飾品構件,工藝、藝術價值相當之高,曾引起國內(nèi)不少建筑專家和藝術家的重視。步入前院,可見院東有棵古槐,傳為唐代栽植。歲月流逝,已逾千年;雖然屢經(jīng)兵燹天災,閱盡人間0,至今依舊昂然挺拔,令人嘆為觀止。
迎面為一座碧瓦覆項、結構宏偉的大型古建筑,就是文祖殿。此殿雖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繪風格卻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調(diào),向為專家所稱道。穿過儀門,來到中院。由于場面開闊,令人襟懷頓覺釋然。這里是伏裁廟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為一月臺,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nèi)星羅棋布的株株參天古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民間說法,前后院內(nèi)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F(xiàn)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機盎然。這些忘年古柏,現(xiàn)已成了珍貴的文物樹了。
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廟建筑群的主體建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創(chuàng)建的太吳宮是其前身,但原宮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擴建,時榜書“先天”。嘉靖十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屢經(jīng)重修,始成今制。面闊7間計26.4米,進深5間計14.05米。殿宇雄踞寬闊的露臺之上,莊嚴宏偉,重檐歇山大頂襯以龍吻脊、雕花天宮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屢經(jīng)重修,依舊呈明代風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間架結構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間、次間、盡間隔扇門窗雕以盤龍、團鳳、仙鶴、糜鹿等吉祥物圖案,飾以牡丹、艾葉、松枝等植物,華麗精美。因閱歷久遠,色彩斑駁,時顯滄桑氣息。殿內(nèi)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龕之中,靈氣逼人。像右原有龍馬雕像、左置河圖洛書石盤,民國30年(1941年)被十三臨時-生產(chǎn)合作社拆除,現(xiàn)已依原樣恢復。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裝飾,井口天花鑲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①,而藻井施繪河圖和伏羲先天八卦圖,將裝飾和伏羲氏的業(yè)績緊密結合,別具特色。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從古柏枝椏縫中篩落下來,銀輝瀉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鐵鐘迎風搖曳,叮當聲輕盈入耳,猶如超人化境。
朝房: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東西兩側和太極殿前東西兩側,相向對稱分布。明嘉靖二年(1523年)創(chuàng)建,時有房20間。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修葺6間,新建14間。嘉慶十年至十二年間(1805-1807年)重修10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改建為16間,即中院先天殿前東西各5間,第三院太極殿前東西各3間,現(xiàn)存太極殿東側3間。房為懸山頂,土木結構。1989年12月,在先天殿露臺前東西兩側重建朝房各5間,出廊式頂磚木結構。朝房是仿宮殿式建筑設置的,按古代慣例,文武官員上朝前先在朝房做準備活動,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靜待金鑾殿的上朝鐘鼓聲。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東朝房。
鐘樓:分列先天殿露臺東西。宮觀寺院的常設建筑,所謂暮鼓晨鐘。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創(chuàng)建,均呈六角攢尖頂,小巧玲瓏。原來都是封閉式的,只留一面為門,現(xiàn)柱間的雕花窗欞已全部拆去,與亭無二致。鐘樓在民國29年(1940年)第十三臨時-進駐伏羲廟后,因失火被焚毀,清代的大鐵鐘下落不明,F(xiàn)存的鐘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館復原重建的。民間祭祀伏羲的組織“上元會”補鑄鐵鐘一口,懸置其中。鼓樓依舊,而鼓早已不知去向。依據(jù)采訪所知,原來鼓樓的鼓很大很響,民國33年(1944年)中國戲劇學社戴涯話劇團來天水演出話劇《雷雨》,還曾借用這面鼓伴奏雷聲。
在天水,相傳正月十六是伏羲誕辰,按照傳統(tǒng)人們要到伏羲廟“朝人宗”,這便是伏羲廟廟會,隆重而盛大。每年這一天,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仰望“人祖”樸實、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華夏民族遙遠輝煌的歷史,懷念人文始祖肇啟中華文明的豐功偉績,緬懷始祖恩澤,弘揚伏羲文化,促進社會團結進步。人們撫摸、辨識著年代久遠的碑文,觀賞著筆精墨妙的書畫作品,受到了一次極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地址:天水市秦州區(qū)伏羲路110號
類型:古跡
等級:AAAA
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
電話:0938-8230242
官方網(wǎng)站:http://www.tssbwg.com.cn/html/fuximao/
開放時間:8:00-18:00
交通
市內(nèi)乘公交1路、13路、14路到城區(qū)交警大隊站,21路、22路到伏羲廟站,18路外環(huán)到秦州區(qū)醫(yī)院站,24路到慶華廠站下可到;步行從天水中心廣場南側街道一直向西20分鐘即可到達,市內(nèi)打車約10元
門票
門票40元/人,身高1.2米以下兒童、老年人持甘肅省頒發(fā)的老年證、現(xiàn)役軍人持軍官證、殘疾人持殘疾證免費,60歲以上老人持有效證件、身高1.2米以上大中小學生持學生證可購景區(qū)優(yōu)惠票
信息來源:秦州政府門戶網(wǎng)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