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名人廣場建于2002年5月,位于會城中心南路與中環(huán)路交匯處,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是新會目前最大的廣場。
名人廣場以新會的名人效應來弘揚新會僑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分為林蔭廣場區(qū)、生態(tài)休閑區(qū)、歷史文化主軸區(qū)和休閑健身活動區(qū)。歷史文化主軸是廣場的重點,處于廣場的中軸線上,與南面的熊(讀:泥)子塔和北面的圭峰山形成一直線。據(jù)說這條直線就是圭峰山向南伸延的龍脈。廣場的歷史文化主軸正好建在這條龍脈之上,中心點是名人臺。名人臺北面是林蔭廣場區(qū),占地1.1萬平方米,每隔10米種一棵秋楓大樹,共有58棵,正中地面是圭峰疊翠圖,兩邊是銀(洲)湖細浪圖。名人臺的東西兩側是生態(tài)休閑區(qū),占地2萬平方米,種植上百種奇樹異花,是一個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植物觀賞區(qū)。東側休閑區(qū)內(nèi)有3條景觀石柱,石柱上的生態(tài)雕塑是繍花、新會柑和葵樹三種新會特產(chǎn);西側休閑區(qū)內(nèi)有景觀詩墻,詩墻上有-、-、郭沫若等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和文化名人視察新會留下的詩詞。
廣場入口是一個750平方米的圓形平臺,中間的地面鑲有占地346平方米的新會地圖。北面是長30多米,寬6米的長方形七彩噴泉池。
走過噴泉池,踏上3級臺階,就是廣場的中心點——新會名人臺。名人臺的四角各放置一位新會的歷史名人雕像。東南角是陳獻章的坐姿雕像。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號石齋,生于新會會城都會村,少年時隨家遷移往江門白沙鄉(xiāng),后在白沙講學,稱白沙先生。陳獻章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他創(chuàng)立的學派影響明、清兩代,至今不衰,后人稱為嶺南學派或江門學派。萬歷13年(1585年),詔從祀孔廟,成為廣東唯一入祀孔廟的學者。遺著有《白沙子全集》。
東北角是梁啟超的站姿雕像,高約2.2米(不計基座)。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生于新會茶坑村嘉亨里。梁啟超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戊戌變法”運動領導人之一,還參與領導護國戰(zhàn)爭,加速袁世凱帝制的滅亡。歷任民國政府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參政院參政、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京師圖書館館長等職。遺著有《飲冰室合集》148卷。
西北角是陳垣的站姿雕像,也是2.2米高。陳垣(1880—1971),字援庵,新會棠下石頭村人,0黨員。陳垣是國學大師,對宗教史、元史、年代學、?、輯逸、史諱等方面均有創(chuàng)造性成就,是我國近現(xiàn)代杰出的教育家和史學家,曾被毛澤東稱為“國寶”。曾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教授,北平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博物館理事兼故宮圖書館館長。遺著有《勵耘書屋叢刻》、《陳垣史學論著選》、《陳垣學術論文選》、《陳垣先生論學手簡》等。
西南角放置梁思成的坐姿雕像。梁思成(1901—1972),梁啟超的長子,新會會城茶坑村人,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建筑學家。1927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學位,1928年回國創(chuàng)立東北大學建筑系,任教授兼主任。1947年參加設計聯(lián)合國大廈。1948年被選定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國后任清華大學教授兼營建系主任。歷任北京市都市規(guī)劃委員會、城建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等職。遺著有《梁思成文集》等。
從名人臺北面走下三級臺階就是林蔭廣場,廣場正中地面是圭峰疊翠圖。再往北是一個大舞臺,舞臺以林蔭廣場為觀眾場地,可坐萬人。舞臺背后是高約3米的浮雕墻,分為3組,正反6個面,中間一組長16米,兩邊的各長10米。浮雕墻的內(nèi)容分為新會歷史篇、人物篇、華僑史篇、資源篇和發(fā)展篇,總體設計為表現(xiàn)新會的歷史文化,現(xiàn)正在籌建中。
名人廣場上安裝有目前新會最大的10支束燈群,每支束燈裝有180個燈泡,可以放出紅、黃、綠、白等多種色彩的燈光。廣場的邊角還安裝有3支30米高的高空射燈。這些燈飾為廣場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景點位置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中心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