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紀念館位于振揚門北側,為中軸對稱二進式仿古建筑,坐北朝南。大門南向,正對振揚門,東西兩側分別建有四柱斗拱飛檐碑亭,亭內分別立忠字碑,二字相向,碑高3米,寬1米,碑背分別鐫刻戚繼光生平和戚景通(繼光父)生平。整個紀念館展廳內容以展現(xiàn)民族英雄戚繼光保國衛(wèi)民,戎馬一生為主線。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世襲登州衛(wèi)(今蓬萊)指揮僉事。其父戚景通為人剛直,暢曉邊事,治軍嚴明,歷任備倭、戍邊要職。戚繼光繼承父業(yè),一生備倭浙閩,鎮(zhèn)守薊門(今天津津薊縣),勛勞卓著。曾自為詩云:“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任浙江都司僉書,不久升參將,鎮(zhèn)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嘉靖三十五年(1556)9月,倭寇800余人侵入龍山所,他率軍迎擊,接敵沒幾回合,明軍怯戰(zhàn),紛紛潰退。危急時刻,戚繼光縱身躍上一塊高石,-三箭,將3個倭寇頭目射倒。倭寇見狀,倉惶撤逃。
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從浙江義烏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農民和膘悍的礦夫共3000余人,采用營、官、哨、隊四級編制方法編成新型軍隊。隊是基本戰(zhàn)斗單位,隊員按年齡、體格分別配備不同的兵器,作戰(zhàn)時,全隊隊員各用其所長,配合作戰(zhàn),攻守兼?zhèn),進退靈活。這種戰(zhàn)斗隊形能分能合,人稱“鴛鴦陣”。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這支新軍隊伍很快成為軍事勁旅,人稱“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舉侵犯臺州,戚繼光率領所部九戰(zhàn)九皆,取得舉世聞名的臺州大捷。倭寇們心驚膽戰(zhàn),給戚繼光取了個名字叫“戚老虎”。次年夏,率戚家軍南下福建,蕩平倭寇在橫嶼、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1563),與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等人取得平海衛(wèi)大捷。次年,升總兵官,鎮(zhèn)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華、溫州兩府。是年11月,倭寇2萬人圍攻仙游,戚繼光“用寡擊眾,一呼而輒解重圍;以正為奇,三戰(zhàn)而收全捷!睆拇,戚家軍威振中國海疆,倭寇望風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終被蕩平。
隆慶二年(1568)五月,戚繼光被任命為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zhèn)軍務,領兵鎮(zhèn)守北部邊關。他到任后,根據(jù)蒙古騎兵的作戰(zhàn)特點,創(chuàng)建了以火繩-為主的步兵營、騎兵營、車營和緇重營,并使各營成為能在統(tǒng)一指揮下進行協(xié)同作戰(zhàn)的合成軍。同時,在舊長城的的基礎上加高加厚原有的邊墻,在重要地斷修筑重城重墻,并在長城沿線創(chuàng)建了空心敵臺,從而真正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堅強防線。他在北方御邊的16年,“邊備修飭,薊門安然”。
萬歷十一年(1583),因遭朝中權貴排斥,戚繼光被調到倭患早已蕩平的廣東任鎮(zhèn)守,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還鄉(xiāng),回到山東蓬萊。萬歷十六年(1588),逝世于蓬萊故里。
戚繼光在40多年的戎馬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或在東南沿海掃滅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練兵御邊,使薊門安然,堪稱一代愛國名將,被譽為我國“古來少有的一位常勝將軍”,而且在軍事理論上頗多建樹,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兵書,為后世兵家所推崇。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登州人,明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父景通,歷官都指揮,曾署大寧都司。戚繼光自幼學文習武,17歲時父親去世,襲職任山東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當時,倭寇不斷侵擾東南沿海地區(qū),戚繼光曾寫詩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奔尉溉(1553年),升署都指揮僉事,對所屬3營25個衛(wèi)所進行整頓,加強訓練,鞏固山東海防,使倭寇不敢輕易來犯! 戚繼光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