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也稱鎮(zhèn)江慈云寺,總面積598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
瑞光塔,俗稱觀音塔,觀音閣。塔為7層樓閣式,六角形塔磚,高28米,塔基深4.8米,塔尖有重達(dá)400公斤的銅剎蓋頂。塔內(nèi)有螺旋式磚梯78級,直達(dá)頂層。
慈云寺門楣上,掛著一個藍(lán)色的牌匾,上面寫著三個燙金大字“慈云寺”,大門兩邊有一幅對聯(lián)“慈航普渡五百年香火輝南巔,云水弘施裹岳圖秀富川”。對聯(lián)兩邊是蓮花浮雕。浮雕兩邊的墻壁上分別寫著,慈云護(hù)域,瑞云吉祥。
走進(jìn)天王殿,神臺上端坐著披著紅紗的笑口常開大肚金身彌勒菩薩。相傳我國五代時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攜布袋,教化群眾,很得群眾信仰。臨終前說了一句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憶,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rèn)為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就在寺院里塑了他的像。
第二重殿是大雄寶殿,香龕里端坐著“華嚴(yán)三圣”,文殊菩薩,釋迦牟尼,普賢菩薩。
釋迦牟尼佛雙手疊置足上,右邊文殊菩薩,右手垂下,左手掌心有一蓮花塔,左邊普賢菩薩,左手垂下,右手掌心有一蓮花塔,三圣全都結(jié)迦跌坐在蓮花臺上。
香龕前有兩位比丘立像,年老的雙手抱拳,名叫“迦葉尊者”,中年的雙手合十,名叫“阿難尊者”。大雄寶殿里每尊神像都是金身閃碩,面部表情無比安祥、寧靜、淡泊、超然,整個神殿一派圣潔的天國景象。
第三重殿是觀音殿,又名大悲壇。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表現(xiàn)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初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后來簡稱觀音菩薩。佛經(jīng)說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能現(xiàn)三十三化身,解十二難,佛教傳到中國,觀音變成了中國人,還變成了春秋時代楚莊王的女兒,妙善公主。
香龕里的觀音服飾華美莊嚴(yán),面容柔麗慈祥,結(jié)迦跌坐在蓮花臺上。善財童子雙手合十立在左,龍女雙手托著一個紅寶珠站在右邊。
觀音菩薩,童男童女,就是以這樣的形象走進(jìn)中國的千家萬戶,窮鄉(xiāng)僻壤,豪宅陋室,于世俗共處一堂,喜氣洋洋。
“佛殿何必深山求,處處觀音處處有”觀音崇拜在中國最為廣泛,超過了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