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陵位于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力嘎(白塔子)的蘇木駐地北約十五公里,巴林右旗(大板鎮(zhèn))遼慶州城遺址北約10公里。陵墓分布在大興安嶺林區(qū)中一條東西橫亙的大山南麓的山地狹谷中。這座大山如一道屏障呈東西向橫亙,在山麓的南坡有三個山峰,怪石嶙峋,直插云天。該山遼代名永安山,后改稱慶云山,慶陵之名也因此得來,現又名大黑山,蒙古語名叫瓦林烏拉(意為有磚瓦的沙丘),當地人稱“王墳溝”。四周大山環(huán)繞,這里草木茂盛,環(huán)境幽雅,野獸眾多,是遼代帝皇游獵地。
《遼史?地理志》載:遼代第六皇帝遼圣宗耶律隆緒駐蹕慶云山時說,他死后應當埋葬于此。于是此后,遼代三代皇帝均葬在這里。這三座皇陵由東向西一字排開,掩映在山腰叢林茂樹之間。分別是遼圣宗耶律隆緒及欽哀皇后、仁德皇后的“永慶陵”,遼興宗耶律宗及仁懿皇后的“永興陵”、遼道宗耶律洪基及懿皇后的“永福陵”及后妃、太子等皇親國戚的陪葬墓組成的陵園建筑群,三陵各相距約2公里,整個陵園方圓十余里,規(guī)模宏偉,工程浩大。這三座陵墓自東向西排列,按位置人們又稱為東陵、中陵、西陵。因三座帝陵共處一個陵城,通稱三陵為慶陵。三座陵墓都有陵門、享殿和神道,均為東西向。原本三陵全為磚木結構,現今遺跡多殘毀。陵門原為磚構,中陵和西陵因為彩繪破壞較甚,只能用圖案恢復原貌。墓室有前、中、后室及4個側室(耳室),用溝紋磚石灰漿砌,墓壁用磚三層,墓頂用磚兩層,墓壁及墓門均抹石灰,再彩繪壁畫。
遼圣宗永慶陵
遼圣宗永慶陵位于山谷三公里半的山腰中,現陵區(qū)內地表尚可見到享堂、祭殿、羨道、陵門等遺跡,是三座陵墓中保存最好的一座。慶云山下筑有通往陵園的神道,山腳筑有陵門。從陵門到陵墓,長1300米,寬3米的神道,神道兩側有望仙殿、御容殿等建筑遺址。永慶陵為仿木結構的七室磚墓,墓內全長21.2米,最寬15.5米,最高約6.5米,分前、中、后三正室,前室東西側室,中室東西兩側,以后室為主室。前室平面為長方形,券頂,其余各室均為圓形,穹廬頂,各室之間有券頂的甬道相連。陵寢由三層大青磚壘砌,內抹白灰,地面略向南傾,平鋪打磨平整的方磚,下有排水系統(tǒng)。主室內有柏木組建的巨大槨室,各室間有通道相連,安有柏木大門,門樓用雕磚砌成,瓦壟起伏、鴟吻高翹,通體彩繪。墓0土物十分殘碎,日本人挖掘東陵時曾出土有枋、榑、斗栱等小木作構件,較有價值,但原有結構情況不明。
原來慶陵的三座陵墓內都有壁畫,但現僅在東陵存有摹本、照片并保存較完好的彩繪壁畫。繪制者應為當時契丹和漢兩族畫師。壁畫主要在墓內磚砌仿木結構細部及墓壁上方,內容有裝飾圖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門及墓內磚砌仿木結構上,飾紅、綠彩,墓門上鴟吻飾黃褐彩。仿木結構細部及墓壁上方,用工筆彩繪龍鳳、花鳥、祥云、寶珠以及網格狀圖案,是已發(fā)現的遼墓彩畫中等級最高的。
在墓道、前室及其東西側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面上,場面宏大,繪有與真人等大的人物圖像70余個,墓道兩壁為15個戴圓帽、穿圓領窄袖長衫、執(zhí)骨朵的儀衛(wèi)和1匹備有鞍轡的馬,前室南甬道與中室南甬道繪有同樣的儀衛(wèi)。文官武士叉手而立,表情肅穆,色彩凝重。從而首次發(fā)現了契丹民族服飾形象。前室前半部分兩壁各繪6人樂隊,均戴直腳幞頭、穿黑袍。其余40個人物,大部是男像,多數髡發(fā),少數戴圓帽,極少數戴直腳幞頭,均穿圓領窄袖衫,有紫、綠、青等色,腰圍革帶,均拱手或叉手侍立。僅有兩幅并立的女像,右側的帶黑紗帽,穿綠色左衽長袍;左側的梳髻,穿綠色窄袖長袍、紅色中衣,均左衽,腰圍繡帶,手捧披肩,似為前者的侍女。人像上方都墨書契丹小字榜題。這些旁題人物像第一次證實了契丹族的習俗。墓室的藻井、墓頂也用工筆彩繪龍鳳、牡丹圖案,用色艷麗。
永慶陵中室有四幅巨大的山水畫,清新淡雅,畫技高超,描繪了遼腹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風光,構圖嚴謹,鳥獸形象生動,應是描繪契丹皇室四季捺缽之所在地的景色,表現了遼代皇帝的這一習尚(出外狩獵設“行帳”稱“捺缽”,用海青鷹捕天鵝,是一種典禮儀式),是極其罕見的遼代繪畫珍品,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使這座地下宮殿更加富麗堂皇。
遼興宗永興陵
永興陵即中陵,位于永慶陵之西六百多米,陵園的地勢和建筑物與東陵相同,現存神道、陵門、祭殿、膳堂等遺址。墓室規(guī)模大于東陵,共七個墓室,但均已塌毀,前、中、后三個正室,四個側室,以后室為主室,墓室前為十字形甬道。中陵已塌毀,僅看出各室平面是八角形,曾出土過興宗和仁懿恣皇后哀冊。在中陵享殿的西南方殘存石刻陀羅尼經幢1座。
遼道宗永福陵
永福陵即西陵,位于永興陵之西約一千四百米,陵園建筑與東陵相同,F存神道、陵門和祭殿遺址,墓室形同中陵,也是七室墓,墓室前為十字形通道,各室平面呈八角形,規(guī)模大于中陵,但也沒能逃脫被盜的命運,墓室也全部坍塌。墓內有壁畫殘存遺址。曾出土過道宗、宣懿皇后契丹文、漢文哀冊。
耶律隆緒(公元972年1月16日 ~1031年6月25日 ),遼朝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景宗耶律賢長子。 乾亨四年(982年)嗣位為皇帝,改元統(tǒng)和,改國號契丹。母承天皇太后蕭綽奉遺詔攝政。室昉、韓德讓及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以為輔佐,和輯契丹貴族,任用漢人士大夫,積極整治弊蠹,改革法度。統(tǒng)和四年(986年)遼軍大敗宋北伐之師,…… 耶律隆緒詳細信息++
蕭耨斤(約980年—1057年),遼圣宗嬪妃,遼興宗之生母,遼太祖皇后述律平的弟弟阿古只的五世孫女。遼圣宗病危,遺命以遼興宗繼位,蕭菩薩哥為皇太后,尊為齊天皇太后,蕭耨斤為太妃。此時蕭耨斤得意忘形,公元1032年,自立皇太后。尊為皇太后,尊號法天太后,后廢。道宗尊為法天太皇太后,1057年駕崩,謚曰欽哀皇后。 誕育龍子 據傳,蕭耨斤本來長地非常丑陋,…… 蕭耨斤詳細信息++
仁德皇后(983年—1032年),蕭氏,小字菩薩哥,睿知皇后蕭綽弟弟蕭隗因之女 ,遼圣宗耶律隆緒第二任皇后。 蕭菩薩哥十二歲時入宮,統(tǒng)和十九年(1001年)被封為齊天皇后。蕭菩薩哥深得遼圣宗的寵愛,為遼圣宗生下兩子,但都夭折。開泰五年(1016年),宮人蕭耨斤生下兒子耶律宗真(遼興宗),由蕭菩薩哥撫養(yǎng)。太平十年(1031年),遼圣宗病危,遺命以耶律宗真繼…… 蕭菩薩哥詳細信息++
耶律宗真(1016年―1055年),契丹名只骨,字夷不堇,遼圣宗耶律隆緒長子,母欽哀皇后蕭耨斤,遼國第七位皇帝,1031年-1055年在位。 耶律宗真生于開泰五年(1016年)二月二十三日,由齊天皇后蕭菩薩哥撫養(yǎng)長大,成年后通曉音律,愛好儒家學說,豁達大度,開泰七年(1018年)五月初五日,年僅三歲的耶律宗真,被封為梁王。 太平元年(1021年)十一月十…… 耶律宗真詳細信息++
蕭撻里(?—1076年),蕭氏,小字撻里,欽哀皇后蕭耨斤之弟北院樞密使蕭孝穆長女,遼興宗耶律宗真的皇后 ,遼道宗耶律洪基的母親。 蕭撻里溫順寬厚,姿容美麗。遼興宗繼位后,蕭撻里入宮為妃。重熙四年(1035年),立為皇后。先后為遼興宗生下三子二女:長子遼道宗耶律洪基、次子宋王耶律和魯斡、三子秦國王耶律阿璉;長女晉國公主耶律跋芹、次女鄭國公主耶律斡里太, …… 蕭撻里詳細信息++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字涅鄰,小字查刺,遼興宗耶律宗真長子,母為仁懿皇后蕭撻里 ,遼朝第八位皇帝。 重熙二十四年繼帝位,改元清寧。繼位后奉興宗弟耶律重元為皇太叔,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清寧九年(1063),重元謀奪皇位,得密報。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亂,重元兵敗自殺。咸雍二年(1066),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時遼…… 耶律洪基詳細信息++
蕭觀音(1040年—1075年),遼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父親蕭惠(遼興宗母親蕭耨斤的弟弟),遼代著名女詩人。相貌穎慧秀逸,嬌艷動人,個性內向纖柔,很有才華,常常自制歌詞,精通詩詞、音律,善于談論。她彈得一手好琵琶,稱為當時第一。也有詩作,被遼道宗譽為女中才子。 重熙年間,被燕趙國王耶律洪基納為妃,生太子耶律濬。1055年(清寧元年)十二月立為皇后,尊…… 蕭觀音詳細信息++
大板鎮(zhèn):大板鎮(zhèn)位于巴林右旗政府所在地,是2001年由原大板鎮(zhèn)和原獨石蘇木合并成立的新建制鎮(zhèn),全鎮(zhèn)總土地面積75.7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8萬畝,林地面積2.3萬畝,有查干沐淪河和古力古臺河在境內橫穿會合,水資源豐富。 全鎮(zhèn)轄17個嘎查村,52個獨貴龍(組),10個(社區(qū))居委會。鎮(zhèn)區(qū)總人口5.8萬人,其中農牧菜業(yè)人口10360人,設36個黨支部,663名黨員…… 大板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