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亭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亭篇

    秀峰亭
      秀峰亭秀峰亭位于管前鎮(zhèn)柳塘水庫仙靈山上,距縣城46公里,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建。明景泰間(1450~1456)跡顯闕下,敕封宮主,賜建金鑾,故有“未見金鑾看秀峰,秀峰亭殿媲金鑾”之說。亭宇分上下兩殿,上殿為金鑾殿(正殿),祀馬氏三仙神像。正殿四周筑有紅色圍墻,正面有門樓,前為下堂即第二門樓;下殿為三保殿,分上下兩堂,三保殿左為圣旨樓,放置圣旨牌,右為觀音閣,祀觀音神像。并供朱熹塑像。秀峰亭依山面水,整個建筑皇宮風格,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雕樑畫棟,紅墻碧瓦,金碧輝煌,建筑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1966年毀于0。1995年11月,鄉(xiāng)民捐資復建,歷時兩年,正殿落成,重現(xiàn)舊貌容顏。秀峰亭不僅…[詳細]
    洗心亭(洗心池)
      洗心,即悔過自新之意。古時候的瑯琊寺,雖也風景優(yōu)美,但并非專供游覽,而主要是和尚聚集念經(jīng)、人們燒香拜佛的地方。洗心亭建在即將入山寺的山肢下,求神拜佛的信男信女,須在此焚香禱告,對過去的罪惡表示懺悔,如此洗了心,“心誠則靈”,再上山拜佛就靈驗了。如果未能如愿,那也不是菩薩不靈,而是你的心不誠。登瑯琊山的游客,走至洗心亭,大多已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這時,步入洗心亭內(nèi)休息片刻,然后再上山,便可精神倍增。如若先游醉翁亭,再游瑯琊寺,因在醉翁亭內(nèi)為園林美景所陶醉,雖過醒園而猶未醒,此時入洗心亭內(nèi)逗留片刻,抑情醒醉,定心養(yǎng)性,然后再緩步上山,步入瑯琊古道,向深秀湖和瑯琊寺進發(fā),定將倍感清新。類型:古跡游…[詳細]
    頤和園廓如亭
      頤和園廓如亭位于十七孔橋的東側(cè)的東堤之上,始建于清漪園時期,是乾隆為十七孔橋和望蟾閣(現(xiàn)在叫涵虛堂)點景而建。清漪園時期文昌閣以南是沒有圍墻,所以在亭中八方的湖光稻影盡收眼底,廓如亭由此得名,民間又俗稱八方亭。 廓如亭體量巨大,占地一百三十余平方米,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里外三層由四十根立柱支撐,亭子外柱間有倒掛楣子、坐凳楣子,外有矮墻圍繞,東南西北各有一出口。 亭子內(nèi)檐懸掛八福詩意匾,其中兩幅為乾隆皇帝分別于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所題御制詩,剩余六福牌匾均鈐有慈禧“三方佛爺寶”,是大臣們分別抄錄《文心雕龍》里面的“原道”、“證圣”、“宗經(jīng)”、“史傳”、“神思”和“通變”內(nèi)容。 乾隆辛…[詳細]
    寶梅亭
      南湖,因為一條船,因為一個煙雨樓,聲名遠揚,寶梅亭便位于南湖的湖心島上面。彭玉麟(1816年至1890年),字雪琴,號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今衡陽市衡陽縣渣江),生于安徽省安慶府(今安慶市內(nèi))。清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人稱雪帥。與曾國藩、左宗棠并稱大清三杰,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稱中興四大名臣,湘軍水師創(chuàng)建者、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善詩、書畫,下筆立就,尤喜畫梅,一生所作不下萬幅。彭玉麟年幼時曾與一位梅姑娘有婚約,后來梅姑娘的父母將女另許他人,梅姑就此殉情。彭玉麟傷心至之,遂以畫梅悼念梅姑,以志不忘。清光緒元年農(nóng)歷三月,清畫家彭玉麟來嘉興,知府許瑤光陪同游…[詳細]
    義僧亭
      義僧亭過三元宮拾級而上,不遠處便是義僧亭。1938年夏天,三元宮慘遭日寇飛機轟炸后,寺僧們聯(lián)絡(luò)山民共20余人奮起自衛(wèi),多次成功地伏擊了搜山的日寇。1939年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余人,兵分四路圍剿三元宮及所屬寺廟,戳死仁芳法師,綁走德選等四位法師和六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余全部活埋。幾天后,日寇又兩次前來控山,把三元宮及所屬的玉皇宮、九龍廟、屏竹社等13處廟宇全部放火焚燒,使這座海內(nèi)知名的龐大廟宇群化為一片瓦礫。為了紀念云臺山的抗日僧眾,教育后代勿忘國恥,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在三元宮附近興建了義僧亭,亭中碑石上鐫有彭云撰文、周庚如書丹的《云臺山僧眾抗日紀念碑記》。…[詳細]
    雅安安順場渡口與翼王亭
      雅安安順場渡口與翼王亭簡介石棉縣境內(nèi)。安順場原名紫打地,地勢險要。清代同治二年5月,太平天國箕王石達開在此全軍覆沒。1935年5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在此強渡大渡河成功,安順場由此載人中國革命史冊,198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渡口遺址建有“中國工農(nóng)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塑紅軍戰(zhàn)土頭像,銹刻-同志題詞,周圍植蒼松翠拍、花草。安順場建有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室,陳列紅軍用過的兵器、馬燈等實物47件、圖片80幅,還有-、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翼王亭屹立于石棉縣城北、大渡河鐵索橋畔的石兒山上,為紀念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而建,亭為六角形,四方有吳王靠和坐檻,豎《冀王亭記》石碑,亭外尚有紀念翼王石刻碑…[詳細]
    南薰亭
      南薰亭位于嘉禾縣泮頭鄉(xiāng)小街田村西面約500米處,系中共嘉禾南區(qū)支部活動舊址之一。始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小街田村人蕭覃蔭等人倡建。南薰亭為石木結(jié)構(gòu),坐南朝北,呈長方形,亭長10.1米,寬5.6米,建筑面積為56.6平方米。東西面山墻為石材砌筑,結(jié)構(gòu)簡單。山墻面頂部為寶葫蘆,兩邊裝飾以魚吻,門上楷體陰刻“南薰亭”三字匾額,皆少一筆畫,由蕭覃蔭進士親筆題寫。南北面無墻體,只砌40公分高的條石供路人歇息之用。亭北面墻排列石刻碑文兩塊,一塊為敘事碑,一塊為捐款姓名等。整個建筑為典型的湘南路亭風格。原南薰亭殘損嚴重,只剩下骨架及石材等,2008年縣文物管理所對其進行了重建,由原址平行移到公路上…[詳細]
    中韓友誼亭
      中韓友誼亭位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袁家界景區(qū)中,醉月臺附近。這是一個韓國名片屋,是韓國游客的必停之處。兩座木結(jié)構(gòu)小涼亭屹立于路邊,圓的為草頂,方的為瓦頂,比肩而立。亭子的柱子四周和挑檐下的衍板上都貼滿了韓國游客的名片。還有以名片串成的燈罩,在風中搖曳生姿,頗有情調(diào)。這個小亭子是土生土長的張家界人楊勇軍開設(shè),一開始是為了為游客提供休息場所,同時經(jīng)營旅游紀念品。為更好地推銷商品,楊勇軍請來中國朝鮮族的樸英姬夫妻,讓他們用韓語向韓國游客介紹張家界迷人的自然風光。韓國游客在異國他鄉(xiāng)聽到鄉(xiāng)音倍感親切,主動留下名片。日子久了,名片多了,無處安放,于是他們將這些韓國名片張貼在門店的墻壁、掛燈、窗戶上,成為森…[詳細]
    街亭
      街亭街亭位于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zhèn),距大地灣遺址8公里,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guān)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蜀街亭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街亭所處的位置是一個河谷開闊,四通八達,南北山勢險要,進能夠攻,退可以守的戰(zhàn)略要地,三國時期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為先鋒,王平為副將固守街亭,因馬謖違亮部署,又不聽王平力諫,“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終被魏軍大將張郃所敗,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揮淚斬馬謖,上疏請求自貶三級。從此,街亭便名揚天下。在隴城鎮(zhèn)的王家川出土了一口“鐵鍋”,上鑄“漢大丞相諸葛武侯制”字樣,同時,在附近還出土了刻有“蜀”字樣的弩機、馬刺…[詳細]
    冷仙亭
      冷仙亭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建設(shè)街道丁家橋社區(qū)秀州路偏北原地名項家漾,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冷謙,字啟敬,武陵人,明洪武元年(1368)為協(xié)律郎,后僑居嘉興,隨知識淵博的海云沙陀求學,以博學多才聞名,并精通醫(yī)藥秘方,名望甚大,得嘉興民間愛戴,其居地稱為冷仙亭,后改為冷協(xié)律祠,專門祭奠冷謙。冷仙亭建筑原有仙家殿、玉皇殿、斗母殿、冷仙亭及清泉一劍池古井。仙家殿、亭等現(xiàn)已無存,僅存斗母殿,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積約600平方米,三開間,五進深,為抬梁式,金瓜柱,不施斗拱。小方格落地門窗,墁地鋪方磚。殿前有古井一口。今屬嘉興市佛教協(xié)會,供有四方三圣(阿彌陀佛、觀…[詳細]
    衣缽亭
      在梅關(guān)關(guān)樓以南約200米處幽靜的山谷之中,有一座“衣缽亭”,亭里面穩(wěn)穩(wěn)地安放著一尊六祖缽(亦叫“衣缽石”)。其實,這里流傳著一個與六祖慧能有關(guān)的傳說。梅花經(jīng)霜傲雪,清新脫俗,一直為人們所喜愛,梅關(guān)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其嬌艷獨特的梅花景致更是吸引了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前來觀景賞梅,吟詩作賦,揮豪刻碑,真可謂“一路梅花一路詩”。三國時東吳名將陸凱的《賺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边@首詩為梅嶺第一首有文字記載的詠梅詩,千古流傳。交通線路自駕:韶關(guān)出發(fā),進入韶贛高速,梅關(guān)古道出口下,轉(zhuǎn)入G323國道;沿G323國道直行,留意右手邊標志牌可看到“梅關(guān)古道景區(qū)停車…[詳細]
    岳飛亭
      岳武穆遺像亭簡稱岳飛亭。岳飛亭,全稱岳武穆遺像亭,武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民主路56號黃鶴樓景區(qū)東區(qū)岳飛廣場。在蛇山中部頂端。1937年武漢的抗日群眾團體,在原岳廟廢墟中清出一通刻有岳飛半身遺像的明代石碑,即移此建亭供碑,以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民大眾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的愛國熱忱。亭為木石結(jié)構(gòu),六角攢尖頂,單檐外展,頗為端莊古樸。亭額刻“岳武穆遺像亭”六字,為孔慶熙所題,其下石柱楹聯(lián)為:“撼山抑何易,撼軍抑何難,愿忠魂常鎮(zhèn)荊湖,護持江漢雄風,大業(yè)先從三戶起;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奉讜論復興家國,留得乾坤正氣,新猷端自四維張!北纤淘里w像,線條遒勁,意態(tài)英武,亦屬藝術(shù)杰作…[詳細]
    龍?zhí)妒ホE亭
      圣跡亭又稱惜字亭、敬字亭,是用來焚燒字紙、崇敬倉頡的臺灣民間設(shè)施,多分布于客家地區(qū)。龍?zhí)妒ホE亭始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18年、民國14年、68年曾歷經(jīng)整修,迄今已有120余年的歷史了。它占地面積950平方米,為全臺灣面積最大、規(guī)畫最完整的圣跡亭,已列為縣定古跡。龍?zhí)妒ホE亭位于龍?zhí)镀挛鱾?cè),四周林木蒼綠,環(huán)境優(yōu)美,為桃園縣眾多圣跡亭中最壯觀美麗的一個。它整體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配置亭身、中門、頭門等建筑,整體空間井然有序。由云墻八字門所構(gòu)成的中門,弧線優(yōu)美而柔和,兩側(cè)高聳的石筆增加了整體空間的穩(wěn)定與崇高的視覺感受,顯示了設(shè)計者與工匠的虔誠與用心,是臺灣現(xiàn)存圣跡亭中唯一營造園林布局的…[詳細]
    寒亭高廟
      寒亭高廟舊址,位于寒亭城區(qū)以東寒亭一村內(nèi)。寒亭高廟,原稱“云臺山廟”,因坐落在云臺山上而得名,又因廟宇所處位置在當?shù)刈罡撸室喾Q寒亭高廟。從其舊址出土的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52年)的石佛像和隋唐時期的廟宇磚瓦推斷,此處自南北朝時期就已有廟宇,到隋唐廟宇建筑已非常壯觀。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又重建修為三官廟。公元1937至1938年,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又重修為三皇五帝廟。后因失修而倒塌。寒亭高廟倒塌之前,被稱為寒亭四大景觀之一,譽為寒亭的商標,海內(nèi)外馳名。逢年過節(jié),山會集市,前來游覽觀光、進香朝拜、商販貿(mào)易者絡(luò)繹不絕,給寒亭的經(jīng)濟、文化帶來了勃勃生機。寒亭高廟,雖僅存遺址,但當?shù)卣痛迕瘛?a href=/landscape/30/hantinggaomiao.html target=_blank>[詳細]
    中山陵行健亭
      中山陵行健亭 行健亭位于中山陵西南部,處在中山陵園大道與明孝陵交接處,1933年夏天落成,是由廣州市政府捐款建造,著名建筑師趙深設(shè)計,王竟記營造廠承建。 行健亭之名,取自《中庸》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語。該亭平面為正方形,邊長約9.33米,高12米。重檐攢尖頂,屋頂為木結(jié)構(gòu),屋面覆藍色琉璃瓦。亭內(nèi)地面采用水泥方磚鋪砌。每個亭角有支柱四根,四角共有亭柱16根,亭柱均涂以紅漆。梁、柱表面為仿木結(jié)構(gòu)形式。梁、柱和上層窗格等全部用鋼筋混凝土砌成,表面施以彩繪。行健亭的彩繪精致細膩,絢麗多彩,當時在中山陵的建筑群中最為精美。在亭內(nèi)四周,設(shè)有鑿毛水泥欄桿,可供游人坐憩。 1975年,有關(guān)部門在對亭…[詳細]
    打虎亭漢墓
      打虎亭漢墓位于鄭州市西南35公里處新密打虎亭村。穿過仿漢闕式大門,沿路南行約七十米,但見路的右側(cè)有一個高大的土冢,猶如土山,東西兩墓并列,相距約30米,這就是打虎亭漢墓。該墓為東漢宏農(nóng)太守張伯雄及其親屬的陵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已發(fā)掘的最大漢墓之一,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虎亭漢墓墓東為畫像石墓,墓西為壁畫墓,墓主可能是和張伯雅有親屬關(guān)系的人。這兩座漢墓的內(nèi)部建筑形式和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墓壁均繪有色彩絢麗,內(nèi)容豐富的石刻畫像和壁畫,它們給研究東漢時期中原地區(qū)民生風俗的專家們留下了重要的線索。畫像石墓通長26.64米,寬20.68米,中室高6.3米,由前室、中室、后室、東南北三…[詳細]
    復旦亭
      復旦亭系本村先祖,明兵部司務(wù)吳懋修隱歸故里倡建的,踞舉溪與云泉澗水交匯處。因村形如月,需佐之以日,一日為旦,取日月長明之義,故名復旦。吳懋修當年事于明弘光帝與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反清復明,后因兵敗隱歸故里,仍念念不忘大明江山社稷,在家鄉(xiāng)構(gòu)建“復旦”、“尊光”二亭,寓意雙關(guān),“復旦”即復明,“尊光”即尊明。2001年村民在原址上籌資重建。該亭雙重檐結(jié)構(gòu),六角飛翹,亭內(nèi)五面有亭凳,外有回廊,設(shè)一門,門檐上懸掛“復旦亭”匾額,亭內(nèi)正上方掛“樂助琴鳴”的匾額,其余各面均有字畫和建亭小記,頂部為龍鳳呈祥的彩繪,亭之西側(cè)上方懸掛一“壬水鐘靈”的匾額。有一回文楹聯(lián):“月轉(zhuǎn)山移山轉(zhuǎn)月,亭浮水面水浮亭”。亭…[詳細]
    雅集亭
      在焦尾軒上西北山麓,亭坐北朝南,用花崗石構(gòu)筑,為歇山頂、正方形。面寬單間3米,高5米。原碑已毀,市博物館藏有部分拓本。焦尾軒系明弘治間知縣楊子器所建。弘治十七年(1504年),繼任知縣計宗道與吳門及邑中名流楊循吉等19人相約觴詠于亭,并分別由計宗道撰《虞山雅集亭記》,沈周繪《虞山雅集圖》,合各家詩文刻石嵌砌于亭壁中,一時傳為文壇盛事。后亭圮,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泰安縣令邑人蔣因培重修。由吳縣吳慈鶴撰文、顧莼書《重建明蔣忠烈公雅集亭詩并序》碑一通,稱亭為蔣因培十世祖明贈光祿寺卿蔣欽與計宗道等人觴詠處。亭中懸吳縣狀元石韞玉隸書“雅集亭”石匾一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泰州畫家朱鶴年重…[詳細]
    封平約亭
      封平約亭位于澄邁縣大豐鎮(zhèn)大豐村內(nèi),距老城鎮(zhèn)(古縣治)約十公里。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同治二年(1863 年)重新修葺,保存至今。封平約亭,坐北朝南,木石結(jié)構(gòu),一進四合院式布局,前為大門,中為庭院,后為正屋。面闊10 米,進深約20 米,總占地約200 平方米!胺馄郊s亭”意為封平都議事的場所。 因其地處當時交通要道,村莊密集,人口眾多,商貿(mào)物流繁盛而形成了市集,所以又叫“封平多峰鋪(市)”。青石板路邊還立有集市行界碑,如:肉、魚、米、油、鹽等,均分界買賣,依約交易,童叟無欺,可見當時商賈云集,繁榮之盛。封平都治就設(shè)在該地。 地址:澄邁縣大豐鎮(zhèn)大豐村 交通:環(huán)島西線高速…[詳細]
    云亭書室
      時代:清咸豐元年地址:恩平市圣堂鎮(zhèn)區(qū)村村委會西頭村云亭書室始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由何姓先輩勤佐、勤杰兄弟在國外謀生發(fā)跡后,為勉勵子孫勤奮讀書,出資興建,民國十八年(1929)重修,1987年再度重修。曾作鄉(xiāng)政府辦公室,信用社,民兵營,文化室,現(xiàn)為西頭村文化娛樂場所。坐北向南,磚木結(jié)構(gòu)?倢26.46米,總長16.27米,占地總面積430.5平方米。云亭閣以中廳為中軸線,中廳為枱梁式與穿斗式梁架混合結(jié)構(gòu),檐廊外置有一半月形金魚池,左右兩側(cè)均開巷道。中廳前為院子,院子前東角一通道達院門。在巷道東邊又是一小院子,小院子東側(cè)是云亭書室,現(xiàn)已經(jīng)改為磚混結(jié)構(gòu)的兩層小閣,第2層由室外北角登樓。在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