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書院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書院篇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chuàng)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后,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fā)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于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jīng)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guī)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致,大方不俗。嵩陽書院與河南睢陽書院(又名應天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江西白麓洞書院并稱我國四大書院。嵩陽書院環(huán)境十分幽美,為讀書勝地。書院內(nèi)建筑布局保持著清代前的風格,現(xiàn)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間,共有五進院落組成。首為先師祠,供奉與書院有關的先師先賢,其后為講堂…[詳細]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原址在衡陽石鼓山,時衡州名士李寬在石鼓山尋真觀旁結(jié)廬讀書,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額“石鼓書院”,遂與睢陽、白鹿洞、岳麓書院并稱全國四大書院。書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節(jié)公祠、大觀樓、七賢祠、敬業(yè)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中毀于日軍炮火。2008年當?shù)卣抡涨宕臅焊窬种亟耸臅。建于唐代衡州石鼓山(今衡陽市石鼓區(qū)石鼓山),故名。唐初,刺史齊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側(cè)。憲宗元和年間,州人李寬筑屋山巔,讀書其中。宋代太平興國2…[詳細]
    儋州東坡書院
      位于海南島儋州市中和鎮(zhèn)的東坡書院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時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彎彎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鋪成,古廟古寺石碑隨處可見。古老的東坡書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東坡書院坐落在宜興市丁蜀鎮(zhèn)東北隅的蜀山山麓,建于北宋年代。東坡書院所處環(huán)境十分雅致,樹木蔥蘢,鳥語啁啾,一條小河從院門前靜靜的流過;院內(nèi)建筑整齊壯觀,古樸典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東坡書院雖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滄桑,天災-,但代代鄉(xiāng)黨重文厚教,募資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東坡書院與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文學家蘇東坡有著密切的關系,他才華橫溢,對中國文學藝術(shù)的日臻發(fā)展有著多方面的貢獻,尤其散文,為世人稱道,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東坡書院位于那大…[詳細]
    湘鄉(xiāng)東山書院
      湘鄉(xiāng)東山書院是毛澤東走出韶山,求學勵志、成長報國的第一站。東山書院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由原湘軍將領、新疆巡撫劉錦棠及湘鄉(xiāng)縣舉人許時遂、黃光福等人倡修,于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成,規(guī)模為正廳三進,東西各五齋,合計60余間。書院門額“東山書院”四字,系清代榜眼、大書法家黃自元所書。書院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書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體現(xiàn)了“禮樂相成”的儒家思想,采取中軸對稱、多重院落、前后連串、層層深入的空間組合,給人以幽深寧靜的感覺。在裝璜上不求華麗,青磚青瓦,沒有堆砌的裝飾和虛造的聲勢,呈現(xiàn)出端莊、樸實、寧靜、典雅的特色。書院建筑同時融入了地方祠廟建筑特點和西式建筑風格,如圍以圍墻…[詳細]
    花洲書院
      乍提花洲書院,也許知道的并不多,因為它畢竟沒有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聲名顯赫,但倘提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則人們一定會耳熟能詳,花洲書院雖在名氣上不能和四大書院相比,但也是我國古代很有影響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書院創(chuàng)始花洲書院始建于宋代慶歷年間,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鄧州知州期間創(chuàng)建了書院內(nèi)講學堂——春風堂、藏書樓、齋舍,并在書院東側(cè)創(chuàng)建百花洲,重修覽秀亭,構(gòu)筑春風閣,花洲書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公元1045年,范仲淹謫知鄧州,為學風不興而憂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帶環(huán)境幽靜,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學場所,于是在百忙中謀劃,創(chuàng)辦花洲書院![詳細]
    尼山孔廟和書院
      尼山孔廟和書院位于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約28公里處的尼山東麓。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圣諱,故名尼山。其山并不高大,海拔約340米,風景秀麗!吧讲辉诟,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因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出生于此,所以尼山名揚海內(nèi)外。相傳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和母親顏征在登尼山祈禱而生孔子,后世以建廟奉祀。此廟初名為叔梁紇廟。唐《括地志》載:“叔梁紇廟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縣五十里尼丘山東址”。五代后周顯德(公元954—960年)間,兗州太守趙侯于尼山再建廟奉祀,宋仁宗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孫、襲封文宣公孔宗愿“作新宮廟、有殿、有寢、有講堂、有學舍(原在廟…[詳細]
    東林書院
      導游楊時,號龜山,曾受學于理學家程頤,在無錫講學達18年之久。他當年講學的場所,稱為“東林書院”,又稱“龜山書院”。楊時離錫后,書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廢。直到明萬歷年間,無錫人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等捐資,在舊址上重建東林書院。此后,東林書院名聲極大,一度成為左右全國輿論的中心。當時無錫的顧憲城、高攀龍、顧允成、安希范、劉元珍、葉茂才和武進的錢一本、薛敷教,人稱“東林八君子”。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無錫著名人士因東林書院歲入失修,集議恢復舊觀,發(fā)起重修。院內(nèi)現(xiàn)存石碑坊、儀門、麗澤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書院里有一幅著名的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北磉_了顧憲成為學治世的…[詳細]
    岳麓書院
      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岳麓書院是我國四大書院之首,F(xiàn)占地1.2萬平方米,掩映在岳麓山東坡幽深的山水之中,是一座坐西朝東,由門堂、亭、臺、樓、軒、齋、祠組成的古建筑群,中軸線上依次為前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和御書樓,北側(cè)是半學齋、文廟、湘水校經(jīng)堂、船山祠等紀念性建筑、南側(cè)有教學齋、百泉軒、麓山寺等到景點。岳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tǒng)的書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書院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詳細]
    洣江書院
      洣江書院坐落于云陽山麓,洣水河畔的獅子山上(現(xiàn)茶陵一中校園內(nèi)),是茶陵古代規(guī)模和影響最大的一所州立書院。書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由時任茶陵知州林廷玉創(chuàng)建。創(chuàng)辦之初,格局宏敞,規(guī)制齊全。有主敬、行恕、修德、凝道四齋舍及講堂、鄉(xiāng)賢祠、汲秀亭等建筑。后歷經(jīng)戰(zhàn)亂動蕩,于清乾隆六年(1741)得以恢復。乾隆五十九年(1794)復遷至獅子山原址。再經(jīng)多次改造擴建,增之御書樓、大成殿、崇道祠等建筑,刊刻《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規(guī)制更其完整,規(guī)模更其宏大。光緒二十八年(1902),書院改為茶陵州立高等小學堂。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為茶陵、安仁、酃縣、攸縣四縣聯(lián)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民國三十年(194…[詳細]
    平陰書院泉
      書院泉又名東流泉,東流泉在洪范池鎮(zhèn)天池山腳下的書院村,因明代中丞劉隅曾臨泉建書院,故村名為書院。此處山環(huán)水抱,草木蔥郁,清雅幽靜,冬暖夏涼,有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泉水從書院東天池山腳下的巖石縫隙中散溢流出,匯入邊長約8米的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搖曳,魚蝦嬉戲,清澈見底。該泉常年涌流,水流極盛,是洪范池群泉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盛水期日涌水量可達8000多立方米。泉水從池南壁的石砌龍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圓水池,隨之噴珠吐玉,沿小溪盤村繞戶,穿林潤木,匯入書院村西的匯泉湖中。泉水中含有豐富的硒、砷等20余種礦物質(zhì),水質(zhì)優(yōu)良。當?shù)鼐用癫昏従,不設水缸,泉水日夜奔流,飲之延年!扒饔x,以娛…[詳細]
    汝城濂溪書院
      汝城縣濂溪書院始建于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距今已有785年歷史,為紀念北宋理學鼻祖周敦頤而建的,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元1041-1044年,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任桂陽(今汝城)縣令。期間勤民耕讀,風節(jié)慈愛,吏治彰彰,并在此寫下《愛蓮說》、《拙賦》等千古名篇。千百年來,汝城吏率其教,民懷其德,興建書院永作紀念。從1220年縣令周思誠建濂溪祠起,雖屚經(jīng)盜火和滄桑變遷,但九異其址,薪火相傳,一直保存至今。濂溪書院為仿宋建筑,四合院磚木回廊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1618平方米。自創(chuàng)辦以來,書院人文蔚起,聲名遠播,濂溪遺韻歷久彌光,歷代名師在此傳道授業(yè),一大批經(jīng)天緯地之才脫穎而出。明代兩廣總督、太…[詳細]
    蓮華書院
      蓮華書院是黃河三角洲文化產(chǎn)業(yè)園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11棟徽派建筑老屋組成的,每一座建筑都是原建筑材料拆封標注后,運到濱州,再請安徽10多名老木匠完整地將老宅重新復原的。不只是建筑物獨一無二,部分建筑還被取名百草園、三味書屋,讓觀者仿佛置身魯迅先生的文章之中。這11棟老宅,成了濱州市黃河三角洲文化園·蓮華書院的主體建筑。地址:濱州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營業(yè)時間:全天游覽時間:大約3小時…[詳細]
    長沙城南書院
      南宋年間,儒學名臣張栻隨父張浚遷居潭州(今長沙),常到長沙城南的妙高峰下游玩覽勝,此處景色宜人,與岳麓山隔岸相望,遂有創(chuàng)立書院之心。此后開鑿亭沼,修建精舍,經(jīng)過幾年時間的籌備,紹興三十一年(1161),創(chuàng)城南書院于妙高峰下。張浚書“城南書院”額。乾道元年(1165),張栻開始在這里授徒傳業(yè)。城南書院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研習儒家經(jīng)籍為主,間或議論時政,對湖南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使之成為“昔賢過化之地,蘭芷升庭,杞梓入室,則又湘中子弟爭來講學之區(qū)也”。書院舊址寬闊,屋宇引所、基地園土26處。書院有監(jiān)院、講堂、書房等六齋。另設納湖、月榭、卷云亭、所雨舫、采菱舟…[詳細]
    瀏陽文華書院(里仁學校)
      100多年前,瀏陽文家市一些知名人士憂于當?shù)匚倪\稍遜而謀建了一所學宮(儒學設在孔廟的叫學宮,為秀才讀書之所),名為“文昌宮”。道光十九年(1839)春,時任瀏陽知縣的胡芝房來到了文家市,在察看了集鎮(zhèn)中街的文昌宮后,提議將它改為書院興辦義學,他的倡議得到了當?shù)剜l(xiāng)紳的積極響應。不久,當?shù)厝耸勘慵Y數(shù)千緡,良田數(shù)頃,在當?shù)孛鍎⒋箴サ鹊闹鞒窒麻_始興建書院。書院興建后,仍有人不斷捐資助學,前后捐募的資產(chǎn),除用于營建書院外,尚有山、田、鋪屋出租,歲收租額700余擔,以作師生薪俸膏火之用,極大方便了文家市及整個瀏陽南區(qū)弟子入學,并取“文章華國”之義,為書院名。咸豐元年(1851)、同治三年(1864)、同…[詳細]
    瀲江書院
      瀲江書院位于瀲江鎮(zhèn)樓街,書院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為庭院式建筑,由門廳、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閣等組成,占地面積4903平方米。1929年4月,毛澤東作為紅四軍-表在這里傳達了0六大會議精神,并在此主辦土地革命干部訓練班。1930年至1934年,書院為興國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雕梁畫棟的瀲江書院,位于興國縣瀲江鎮(zhèn)橫街,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朱門丹窗。建于乾隆三年(1733年),占地面積4903.8平方米。依山造形,五重遞進,由門廳、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宮和崇圣祠組成一個建筑群。由低而高,階梯次,設計嚴謹,布列有序,氣勢恢弘,雄偉壯觀。牒樓式門樓,坐西向東,以取“紫氣東來”之意。歇山頂…[詳細]
    淥江書院
      【淥江書院】是我省著名的書院之一,是在宋元明三代學宮的基礎上,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創(chuàng)建起來的,迄今有250年歷史,是公園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院內(nèi)古樹參天,蔚然深秀。文星朗耀,名碩輩出。里面有靖興寺、宋名臣祠等著名古建筑。南宋學者張南軒、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時,醴陵進士吳獵與他們交游甚密。吳獵先從張南軒學,后拜朱熹為師。朱熹任潭州知府時,曾聘他的學生、醴陵學者黎貴臣掌岳麓書院。由于醴陵學者與岳麓書院人事交往密切,“醴人望風景從”,興辦書院。宋朝大理學家朱熹兩次來醴講學。一次是乾道三年(1167)往潭州訪問張拭回來,另一次是紹熙五年(1194)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時。兩次來醴都在醴陵淥江書院…[詳細]
    瀏陽洞溪書院
      洞溪書院的前身是瀏陽張家坊例貢生張良贊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建于瀏陽張家坊文昌閣的義學。道光二十七年(1847)張卒后,夫人遵其遺囑,召集眾人商議,推舉鄉(xiāng)賢張祖德、李元善經(jīng)理,并將義學改為書院,取名“洞溪書院”。咸豐二年(1852)始聘名師啟館,時“遠近士子麇至,至齋舍不能容”。鄉(xiāng)人辦學熱情高漲,決意擴大齋舍,乃發(fā)起募捐。是時正值年歲豐穩(wěn),鄉(xiāng)人捐資非常踴躍,數(shù)年間共募得白銀17000余兩。此事驚動了湖南巡撫駱秉章,他專題奏請朝廷嘉獎捐資人士,以促進鄉(xiāng)村書院的發(fā)展。到咸豐十一年(1861)又捐白銀25320兩。瀏陽知縣鄧爾昌詳請議敘,湖南巡撫毛鴻賓冉次題請朝廷嘉獎。同治四年(1865),里人…[詳細]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石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之一,位于五老峰東南,始建于公元940年,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書院歷經(jīng)滄桑,屢興屢廢。至到南宋朱熹重建書院,并親自在此講學,方得以興盛。白鹿洞書院現(xiàn)存在建筑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lián)式而筑,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筑群落組成。建筑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jié)構(gòu),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新中國成立后,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后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詳細]
    興道書院
      興道書院興道書院在棉湖鎮(zhèn)之東南,前臨云湖。湖兩旁,一為“之”字形橋,一為拱形橋,各有千秋,湖邊木棉挺立,直刺云天。站在書院之前,近望隔湖嶺頂埔,有如硯臺。遠望則層巒疊嶂,正中有鐵山,海拔近五百公尺。三山并排,有如筆架。真?zhèn)是“三山排青,一水汀碧”。書院正座寬十三公尺,深四十六公尺,前面門樓高聳,屋檐凌空,大門上有石刻“興道書院”四字,有聯(lián)云:“興紀五百年,見知聞知,自古皆稱名世;道傳十六字,同學同鄉(xiāng),于今共頌作人!遍T背則刻“砥行立名”。門樓內(nèi)為天井,步入大廳,為文昌爺寶座。再過一天井,是一排高樓。樓下一廳二房,樓上斗拱交錯,畫棟雕梁,脊檐巍峨,祀魁星爺。樓前掛木匾書“造鳳樓”。又有聯(lián)云:“是…[詳細]
    應天府書院
      應天府書院即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其前身為南都學舍,為五代后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chuàng)辦,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國家4A級風景區(qū)商丘古城南湖畔,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為應天府書院,慶歷三年(1043年)改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國子監(jiān),為北宋最高學府。北宋初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于繁華鬧市,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fā)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位居北宋四大書院之首。應天府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時的后晉,當時有邑人楊愨“樂于教育”,在將軍趙直的支持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