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州媧皇廟
      媧皇廟位于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東郊大張鎮(zhèn)賈村。四周青山環(huán)繞,東有潺潺泉水流過。據(jù)傳,此廟始建于明代,后毀,清同治四年重修。媧皇廟內現(xiàn)存有懸塑及壁畫,尤以正殿內壁畫而聞名。正殿東一側的壁畫高4米,長6.5米,面積為26平方米;媧皇圣像左側壁畫,高4米,長3米,面積為12平方米,與東側壁畫連為一體。整組畫面表現(xiàn)了圣母宴請百官司時,宮廷內忙碌、熱鬧的生動情景。村內至今仍現(xiàn)存著大量古建筑遺構,如媧皇廟之東為清代懸山頂建筑魁星樓,廟之西為文昌閣高臺遺址,廟之北為清代遺構劉家祠堂、清代六邊形六層樓閣式磚構文峰塔,廟之西北為與媧皇廟同時期的建筑群玄帝廟。是反映清代黃河流域村落風俗、民俗的典型實例。由于村中…[詳細]
    平遙城隍廟
      城隍廟位于平遙城內城隍廟街中段,整個廟群坐北朝南,總占地7302平方米,前后共四進院落。它是一所規(guī)制齊全,宗教、歷史文化、內涵豐厚的道教廟觀,除正殿和寢宮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廟、財神廟四大部分組成。布局規(guī)整、層次分明、氣勢宏偉、風格別致。臨街廟門之外,是寺廟標志性建筑--高大的木結構牌樓,為四柱三門十一踩斗拱規(guī)制的歇山頂建筑。牌匾額書城隍廟三字,系當?shù)刂麜亿w望進先生之筆。背面楷書威靈百里四大金字,配有青石獅和拴馬柱,柱上題善游此地心不慚,惡過吾門膽自寒,直接道出了城隍廟宗教文化的主題。山門廊下正墻書善惡報應四個碩大楷書,增加了森嚴肅穆的氣氛。山門兩側下塑有相對而立的神馬兩匹,精…[詳細]
    日升昌舊址(中國票號博物館)
      日升昌票號位于平遙古城中的“大清金融第一街”——西大街的繁華地段,始創(chuàng)于1823年,它是中國第一家票號,也可以說,這里是中國第一家銀行,當時的經(jīng)營網(wǎng)點幾乎遍布整個中國,而如今日升昌已成為中國票號博物館,保留了一些當時經(jīng)營所用的實物資料,向人們展示著中國古代銀行業(yè)的輝煌歷史。日升昌票號的前身是“西裕成顏料莊”,總莊設在平遙,并在北京崇文門外設有分莊。清朝嘉慶(1796-1820年)末年各地間貨幣流通量大增,而過去運輸白銀的方式由于很不安全,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西裕成顏料莊首先在京、晉兩地間試行匯兌辦法,結果效果很好,便開始兼營匯兌業(yè)。清朝道光(1821-1850年)初年,西裕成顏料莊正式更名…[詳細]
    太和巖牌樓
      太和巖牌樓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東北20公里北辛武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造。因它通身包砌精美華麗的琉璃飾件,而被當?shù)厝朔Q之為“琉璃牌坊”。太和巖牌樓,原是該村真武廟前的門前坊,其坐北向南,占地27.7平方米。據(jù)傳,該牌樓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北辛武村晉商巨富冀氏家族冀以和在對村內的七座廟宇進行補修時,在真武廟中軸線之山門前所新建。雖然現(xiàn)在只剩下了牌樓這個單體建筑,但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真武廟的氣勢,在明間西側柱底有“光緒丁酉年(1897)年造立”的題記。此牌樓為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磚石結構,坊高8.5米,長9.65米,寬1.55米,臺明為長方形,四周設壓檐石,中間用方磚斜墁,…[詳細]
    介休五岳廟
      介休五岳廟介休五岳廟(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介休市城內東大街草市巷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是一處建筑宏偉的道教古建筑群。廟坐北朝南,總面積為2158平方米,F(xiàn)存建筑有臨街影壁、八字影壁、山門、戲樓、鐘鼓樓、正殿、獻殿、東西配殿、后寢殿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硬山頂,殿內明間金柱上有“二龍戲珠”懸塑。獻殿平面呈“凸”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出單檐歇山頂抱廈。廟的山門、戲樓、鐘鼓樓三座建筑屋面結構組合連接,為一座三位一體的建筑。五岳廟的建筑頂部脊飾全部以孔雀藍為主調的琉璃飾件裝飾,色澤純正,造型優(yōu)美,均為當?shù)責!?a href=/landscape/38/jiexiuwuyuemiao.html target=_blank>[詳細]
    錦山龍泉寺
      龍泉寺位于喀喇沁旗錦山鎮(zhèn)西北3公里處的獅子崖下,始建于元代,面積達5000平方米。龍泉寺始建于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寺廟布局以山勢三進三階形式而建,總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山門居前院墻正中,近方型,高六米,五脊頂,四檐角翹起.娛樂項目現(xiàn)在主要有:賽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劃艇、游泳、垂釣、水上游戲、奇石觀賞、沙漠駝隊探險等。東西配殿前各立高3.2米螭首龜?shù)蛔,東為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松州獅子崖龍泉寺住持慈光普濟大師然公道行碑”,碑文清晰,記敘“延佑四年安西咸寧張智然大師見此地”‘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于塵世相隔’,于是‘去除瓦礫,剪剔荊榛。不數(shù)年間,山門佛殿,克日落…[詳細]
    呼和浩特大召寺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名無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區(qū)。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順義王后,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萬歷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銀佛像,俗稱銀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稱“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1),擴展召廟規(guī)模,大殿改覆黃琉璃瓦。佛殿內有高2.55米的銀鑄釋迦牟尼像。釋迦牟尼像前有一對金色木雕巨龍,蟠于木柱之上,作雙龍戲珠狀。殿前漢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啟七年(1627)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昂首仰視,形象別致。召廟內另有山門、過殿、東西配殿及九間樓等建…[詳細]
    綏遠城墻和將軍衙署
      綏遠城墻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區(qū)北垣街和東護城河北巷。清雍正年間為加強戰(zhàn)備,雍正帝將駐守在長城以內的大同右衛(wèi)城屯兵北移至長城之外,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東北五里另筑新城作為屯兵之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動工,歷時兩后竣工,乾隆賜滿漢名“綏遠城”。綏遠城是清代營建城垣為數(shù)不多的實例。墻原高二丈九尺五寸、頂寬二丈五尺、底寬四丈,現(xiàn)存東北隅城墻700余米,馬面四處。將軍衙署位于新城區(qū)西街,為綏遠城將軍辦公衙門和生活府邸,清廷對綏遠城區(qū)執(zhí)行政治、軍事統(tǒng)治的最高機構。整個建筑群包括五進院落,由東西跨院及中間院落三部分組成。綏遠將軍衙署是嚴格按照清廷《大清會典》及八旗駐防城的要求營建的官式衙署建筑群,…[詳細]
    貝子廟
      貝子廟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位于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貝子廟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2年),歷經(jīng)七世-不斷修繕。整個建筑群有朝克欽、明干、卻日、珠都巴、甘珠爾、丁克爾、額日特圖七座大殿,五座拉布楞(-殿),五座佛塔,此外尚有30多個廟倉及兩間-住宅在廟宇的東西兩側和后面。建筑群規(guī)模龐大,氣勢雄偉,主要殿宇重樓復閣,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壯觀典雅。位于錫林浩特市內額爾敦敖包山下的貝子廟,始建于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歷經(jīng)七代-精修而成,共耗費白銀174多萬兩。全廟共分五大殿,中為朝克沁(行政教務)殿,兩側分別為拉布…[詳細]
    定遠營
      定遠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行署駐地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王府銜。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蒙古族顧實汗之孫和羅理歸順清政府,后又出征青、藏有功,-為世襲親王,封其駐地為定遠營(今巴彥浩特)。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又將定遠營賜予和羅理之子阿寶。阿寶之子羅布桑多爾濟襲位后,在王府西側建家廟,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賜名延福寺,俗稱衙門廟。定遠營坐北朝南,占地約25萬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設計獨特,建筑精巧、宏偉,兼具蒙古、漢民族建筑藝術風格。原有衙門、宅院、廟宇、花園等。西院現(xiàn)存府門、大殿及東、西配殿等,東院存王爺眷屬住所,東北部尚有民國時期…[詳細]
    靈悅寺
      在喀喇沁旗錦山鎮(zhèn)。建于清康熙年間。全寺共有建筑物50余間,占地25畝,中軸線上有山門、前殿、中殿及后大殿等建筑,東、西兩側建有鐘、鼓樓。佛殿和經(jīng)堂建筑結構分別為歇山、硬山、樓閣三種,為漢式佛寺建筑的形式和布局。寺內原有釋迦牟尼、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塑像,以及高約7米和2米的嘛尼輪,現(xiàn)已殘缺不全。旅游時間:每年正月和六月,全寺-聚此誦經(jīng)成為定制藏經(jīng)殿藏有各種經(jīng)卷二百余部。由于藏傳佛教在清代成為蒙古族的一致信仰,因此這座瑰麗堂雖歷經(jīng)滄桑而游人不斷。景區(qū)交通:乘赤峰至錦山班車,1個多小時可到喀喇沁旗,靈悅寺就在喀喇沁旗政府大院對面。旅游住宿:靈悅寺就在喀喇沁旗政府大院對面,離錦山賓館很近。當?shù)孛朗?…[詳細]
    諾爾古建筑群
      諾爾古建筑群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旗多倫縣城多倫淖爾鎮(zhèn)會館前街。古街區(qū)府前路南,前牛市街、馬市、東盛街、興隆巷一帶清代建筑古色古香。興隆巷的裕和永銅鋪原是清代多倫四大銅鋪之一,專營鑄造銅佛,四合院有房四十余間,現(xiàn)存臨街向東鋪面,占地80平方米,面闊三間,磚木結構,卷棚硬山頂,券拱形門窗。聚興長鋪原為山西艾、常二姓老板旅蒙在多倫的最大的商號,原四合院有房三十余間,現(xiàn)存臨街向西鋪面,占地65平方米,面闊三間,亦為磚木結構,磚券拱形門窗,飾有雕花。附近多倫照相館舊址原是鎮(zhèn)集內的八大商號之一,臨街向西,占地104平方米,二層樓閣式建筑,硬山瓦頂,底層面闊五間,帶前檐廊。街區(qū)內山西會館又稱伏魔宮,是清…[詳細]
    庫倫三大寺
      庫倫三大寺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庫倫旗駐地庫倫鎮(zhèn)中部。庫倫是17世紀建立的古城。城內依北高南低的斜坡分層建筑有壯觀的三大寺:興源寺、福緣寺、象教寺。庫倫旗是清代內蒙古唯一實行政教合一的-旗,是蒙古族崇尚的宗教“圣地”。興源寺是旗政教中心,福緣寺為財政中心,象教寺為-住所。興源寺始建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正殿有61根瀝金龍柱,面闊、進深各九間,有“八十一間殿堂”之稱,天王殿、山門兩側有配殿、鐘鼓樓等,占地2.5萬平方米,為藏漢結合式-廟,現(xiàn)設博物館。福緣寺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有山門殿、誦經(jīng)殿、佛殿、老爺廟等四重殿宇及偏殿、鐘鼓樓,原有舍利塔,“0”中被毀。象教寺亦為四進院落,山門內有彌勒…[詳細]
    僧格林沁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原為“科爾沁郡五府”,1855年,著名愛國將領、本旗第十任札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因戰(zhàn)功顯赫,被清廷晉升為親王,賜“博多勒嘎臺”號。此后,旗的名稱也改為“博多勒嘎臺親王旗”,簡稱博王旗,王府改稱為博王府。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王府院落呈正方形,占地約4萬平方米。博王府,現(xiàn)僅存珍貴的正殿五間,后倉九間。僧格林沁,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后旗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后旗哈日額格蘇木百興圖嘎查普通臺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爾,史書稱壁啟,是吉爾嘎朗鎮(zhèn)巴彥哈嘎屯人,家境貧寒。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后旗第九代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突…[詳細]
    寶善寺
      寶善寺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拉奇如德蘇木駐地達蘭花,蒙名為巴拉奇如德廟。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原址在西拉木侖河北岸,賜漢名寶善寺,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遷于今址。寶善寺是一處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建筑群,系典型的藏式建筑,有“小布達拉宮”之美稱。原建有8座大殿,總建筑面積為11762平方米,現(xiàn)存的薩布騰拉哈木宮、蘇克沁獨宮2座大殿和1座葛根正殿,是阿魯科爾沁旗寺廟中建筑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薩布騰拉哈木宮分前后兩院,前部分是寺廟主持葛根生活居住區(qū),后部分是廟宇舉行宗教活動區(qū)。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中軸線上,逐級而上,層迭有致,其余建筑物分列兩廂,相互對稱。前有花墻橫…[詳細]
    云接寺塔
      云接寺塔坐落在遼寧省朝陽市城東南15里的鳳凰山云接寺內,因山上、山下均有寺塔,此塔又稱為中寺塔。該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高37米。分為塔座、塔身、塔檐、塔頂四個部分。塔座為須彌式,四面各有一假門,兩側各雕有三個壺門,壺門內雕有佛和菩薩,兩側配有伎樂人,四角有力士。其上有仰覆蓮承托塔身。塔身四角為圓形倚柱,塔身四面正中各雕一尊坐佛,端坐于蓮花寶座之上,坐佛兩側各有一尊脅侍,頭戴冠,身披絡,神態(tài)恭敬。脅侍兩側各有一座小靈塔,似是大塔的縮影。塔身上為十三塔檐,由下至上逐層收斂。每層塔檐之間均鑲嵌銅鏡,四角掛風鈴。塔頂仰蓮覆缽,串四顆寶珠為塔剎。云接寺是古建筑中的精品,2006年5月,云接寺塔…[詳細]
    中前所城
      中前所城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城西44公里今京沈鐵路北側,是遼寧現(xiàn)存最完整的“所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中前所”全稱“中前千戶所”。所城略呈方形,東西510米,南北502米,非正南正北,偏40°。城墻現(xiàn)高8米,墻基6.3米,頂寬5.3米,基部為條石砌筑,墻頂女兒墻無存,場內中心有十字大街通向東、南、西三門,分別稱定遠門、廣定門、永望門。北面嵌石匾,刻有“中前所”三字。城門用青磚作六丁橫拱券法砌筑,白灰填縫,門洞高6米,寬4.2米。在城門內側,可沿斜坡式馬道登上城頂,F(xiàn)唯東門馬道尚殘留遺跡。城墻四角有方臺,現(xiàn)僅有西南隅方臺保存完好。中前所城歷史悠久,是山海關外第一城,歷史上是兵…[詳細]
    廣寧古城
      廣寧城位于遼寧省北鎮(zhèn)市。廣寧城即北鎮(zhèn)城,始建于遼代,金元時置廣寧府,明置廣寧衛(wèi),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的遼東鎮(zhèn),總兵戍守。清置廣寧縣,民國初改名北鎮(zhèn)。明初所建廣寧城(北鎮(zhèn)城)南城墻南城門樓正處于今之北鎮(zhèn)鼓樓位置。后來城池向南擴展,明代南城門樓遂成為今之鼓樓。磚砌臺基,長24米、寬20米、高8米。樓臺上有女墻。臺上兩層樓閣有民國十八年(1929年)書“幽州重鎮(zhèn)”、“冀北嚴疆”八個大字。鎮(zhèn)城中街北、鼓樓前有明神宗萬歷八年(1580年)敕建的表彰遼東總兵李成梁功績的石坊,石坊全部采用暗紫色沉積砂巖建造,為三間四柱五樓式、單檐廡殿頂仿木結構牌樓,高9.25米,寬13.1米,翹檐、通枋、欄板、斗拱等俱全,間飾人…[詳細]
    佑順寺
      朝陽佑順寺位于朝陽市老城區(qū)內。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經(jīng)康熙皇帝批準,于次年破土興建,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竣工,其建殿閣堂舍150楹。寺廟落成之后,康熙皇帝賜名“佑順寺”,并賜檀香佛像一尊。乾隆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去盛京(今沈陽)謁陵祭祖途中曾駐蹕佑順寺,并親書“真如妙覺”匾額,懸于寺內正殿。可以想見,佑順寺早在清初就已因屢蒙皇恩,僧眾佛盛而馳名遐邇了。佑順寺建筑布局為中軸線對稱五進院式,共六層殿閣。寺院南北長163.6米,東西寬63.8米,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其主體建筑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經(jīng)閣、大雄寶殿、更衣殿、后殿(七間殿);其他建筑則東西兩側對稱分列,自南向…[詳細]
    羅源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羅源縣城南郊的蓮花山腰,進深三楹,依山而筑,漸次升高,沿中軸線為山門、天王殿、蓮池、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大殿左側為棲云洞,右側為門房和香積廚。首進天王殿,三開間硬山頂,兩邊封火山墻。殿后有“瀉露池”,即蓮池,泉水從石壁涌出,池中栽種荷花,旁有題刻“清池皓月”!吧彿逶律睘榱_源八景之首。第二進為大雄寶殿,單檐懸山頂,面寬五間,中央三間凹入為前廊。殿前兩側為鐘鼓樓,殿旁邊有客堂,為朱熹客居傳學處,手書“南石古道”至今仍在,也稱“文公書院”,“書室清幽”亦為羅源八景之一?吞眠吀艄靶涡∈瘶虮闶菞贫础T摱礊樘烊皇,高約三米,口窄內寬,有許多不同朝代的題刻。洞內供奉觀音及十八羅漢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