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德江曾氏宗祠
      曾氏祠堂位于德江縣楠桿鄉(xiāng)樓房村天井組天井古民居中部,座南朝北,于大清乙亥年,為當地曾氏家族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該祠分主殿、廂房、圍墻、院落。主殿為歇山式青瓦頂建筑,闊面寬6.5米,進深長8.2米,殿柱通直周長最大可達1.35米,整個建筑結構極講究擇木、結構堅實、氣勢宏偉壯觀,廂房位于殿兩旁五列四間,樣式一致,極為對稱,各闊面寬15米,進深長5米,圍墻呈長方形,系土石建筑;院落為用青石板鋪就,中間有天井一個,現仍為當地人飲水使用。整個建筑系當地建筑風格,但樣式、雕刻、紋飾極具特色,應該是本土豪宅的典型代表;同時,由于該建筑系當地豪門曾氏家族的祠堂,折射出曾氏先祖的顯赫地位,是具有重要…[詳細]
    方永同公祠
      方永同公祠,位于蘇莊鎮(zhèn)唐頭村內,至今已有1200年歷史。方永同公祠,總布局為縱長方形,坐西朝東。建筑自東向西,依次為戲臺,大廳和堂三進。廳堂之間有天井,天井兩側有回廊,總占地面積約790平方米。戲臺面積為83平方米,明次間為九架抬梁式,山墻梁架為九架穿斗式,前方檐柱有人物花草的馬腿雕刻,上方屋檐有斗拱,戲臺臺面用木板鋪成陰陽合瓦,有瓦當,并有圖案裝飾。天井左右兩邊的回廊為五架穿斗式梁架,檐柱上有馬腿。該建筑物于1994年公布為開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永同公祠由方氏107世裔孫方永同主持建設,原是用于祭祀方氏先祖方元越太公的,方元越是個大孝子,孝敬雙親,尊老愛幼,鄰里和睦,樂于助人,救…[詳細]
    黃岡祠
      黃岡祠黃岡祠位于涵江梧塘公路黃巷坡西側,這是紀念黃岸的祠堂。門樓是四柱三樓的花崗巖0式,黃色琉璃瓦頂,埕內列石馬、石羊……。碑墻上嵌著十多塊自唐代以降的歷代碑碣,是黃巷歷史的真實記載。埕前有一口幽深的千年古井,據傳為由年已七十、精于地理的妙應禪師親手勘定形勢所開鑿的古井。黃岡祠正面闊三間,二進,門廳與正廳以天井相隔。因天井寬大,正廳又是敞口廳,祠內顯得明亮舒展。祠內梁楣上金匾耀眼,立柱楹聯(lián)豐富。正廳的神龕上,懸掛著自唐至明黃氏列祖列代中功成名就的歷史人物畫像。有入莆始祖黃岸、“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儒學名家黃璞、宰輔黃鏞、狀元黃公度、方志學家黃仲昭、良臣黃鞏等。幾案上還有兩座髹金座像,是唐代高僧…[詳細]
    東莞丁氏祠堂
      東莞丁氏祠堂地處廣東省東莞市東坑鎮(zhèn)丁屋村。始建于明朝景泰(1450~1461)年間,清朝光緒九年(1883)重修,現存良好。在東莞素有“三間祠堂、四間廟”之說,歷代傳聞,“丁氏祠堂”就是其中之一。 祠堂坐南向北,呈長方形,是一組左右通巷、深三進院落式建筑群,占地約500平方米。由長方形大理石鋪砌而成的左右青云石巷,令庭院群相隔而座,相互廊道穿插。祠堂正中“存著堂”供奉先祖靈位。廳堂軒昂,雕梁畫棟,庭院幽雅。檐梁之處,龍飛鳳舞,造型維妙,人物栩栩如神,其技藝之精湛,建筑規(guī)模之宏偉,充分體現我國古代南方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2002年,被列為東坑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月列入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詳細]
    郝氏宗祠及住宅
      郝氏宗祠及住宅位于葛武郝榮村,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郝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民國重修。郝氏故居始建于1919年4月,穿堂三進,東南圍墻建有廂房和走廊,占地面積307.45平方米,建筑面積165平方米,整個建筑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小磚青瓦、雕梁畫棟、木椽望磚,為典型的里下河地區(qū)晚清時期家族民居建筑風格,內部陳列了郝柏村先生生平圖片、手稿等珍貴資料。郝氏宗祠有正堂和南屋兩幢主體建筑,南北長23.40米,東西長23.42米,呈正方形,圍墻和庭院具有蘇南園林風格。正門上方為鹽都籍臺灣知名人士郝柏村之父郝緒齡手書的“龍鳳靈奇”匾,整個建筑朱漆廊柱、雕梁畫棟,體現了獨特的家族建筑文化。2011年12…[詳細]
    神農祠
      神農祠神農祠位于雙江自治縣勐庫鎮(zhèn)北部南勐河上游,勐庫大雪山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山腳的古茶谷中心地帶。祠內塑有一尊采用雪花白石雕制而成的炎帝神農塑像,高9.5米,基座9米,寬4米。對稱建有兩間傳統(tǒng)民族風格房屋,左為茶展館(以茶之源、茶之魂、茶之歌三個方面用54張圖片展示雙江勐庫大葉茶原生地形象和茶葉產業(yè)發(fā)展情況),右為茶藝館(在墻體上精心制作一幅反映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飲茶習俗為主的壁畫,高2米,長13.8米)。塑像基座四周及中心廣場共鋪貼大理青石板530.9平方米,從神農祠牌坊至炎帝神農塑像共有69級臺階。神農祠依山傍水,綠樹成蔭,兩河交匯,環(huán)境優(yōu)美,是游客休閑度假、朝拜茶祖神農之圣地…[詳細]
    天柱林氏祠堂
      位于水吼鎮(zhèn)天柱村勝利組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民國1924年,公元2005年至2007年由“十德堂”與“九牧堂”兩支林氏后裔合資重新修葺。林氏祠堂內的檐口、梁架、欄桿、柱礎、龍井等構件,其木雕、石雕工藝精湛,構思精巧,深受明清時期古建筑文化之影響,生動地反映出了成熟的徽派建筑的雕刻藝術。祠堂一進設有亭閣式全木結構的戲樓,并在兩側置副臺與廂樓;二進為“九牧堂”廳堂,為祭祀、祈;顒訄鏊。在一進與二進之間配一口天井。西邊耳房有3扇“哥特式”窗戶,是中國工農紅軍在此-議事時改建的。整個建筑設計為二進,軸線取南偏西5度;通面闊25.6米,通進深21米,占地面積達540平方米。在硬山墻面砌四列二級馬頭墻,穿斗…[詳細]
    北京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府學胡同63號,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遭囚禁和就義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現存大門、前殿、后殿。1979年文天祥祠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對外開放,1992年被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天祥祠廟小(僅600平方米)神大,20年來共接待中外游客20余萬人次。人們在這里吟頌《正氣歌》和《過零丁洋》,感受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以身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修繕后的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歷史照片資料,復原了后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龕、供桌及部分匾額、楹聯(lián);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柜,通過圖表、照片、繪畫、實物等,展現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情操。201…[詳細]
    北京于謙祠
      于謙祠在東城區(qū)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于忠肅公祠”,于謙(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土木之變”后,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率軍民保衛(wèi)北京城,英宗復辟后以“謀逆罪”于天順元年(1457)將于謙殺害,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jié)祠,萬歷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并在祠中立于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 祠坐北朝南,東為于謙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于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詳細]
    集賢祠
      集賢祠位于長虹鄉(xiāng)霞塢村·民國·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西朝東,共有三進,依次為戲臺、廳、后堂,占地面積約340平方米。第一進戲臺,臺前檐柱為減柱造法,雀替雕刻人物。一、二進間天井兩邊廂房有樓。二進為廳,大廳面闊三間,通面闊14.45米。明間兩縫五架抬梁,前雙步,后單步,雀替為圖案裝飾。脊瓜柱下,有花瓣形平盤斗。第三進為堂,其案架高出二進梁架。屋頂乃硬山頂,陰陽合瓦,有滴水瓦當。四柱三間五樓牌坊式門樓,左右各有兩券頂小門,大門框用青石條筑成,整座建筑為磚砌墻,三合土地面。祠堂大門對河溪與公路,其它三面均為民居。據民國十年版《余氏宗譜》載:明·崇禎初,余承旭、承魁、承運兄弟三人,從本鄉(xiāng)碧家遷入![詳細]
    霞山汪氏宗祠(含啟瑞堂)
      霞山汪氏宗祠(含啟瑞堂)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清、民國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汪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進,面闊五間,設戲臺、廂房,總面積842.12平方米。一進門廳梁架為七檁,五架梁前雙步用四柱,明次間設一活動戲臺,戲臺為重檐歇山頂。天井兩側為過廊。二進大廳,梁架為八檁,五架梁前雙步后單步用四柱。三進后堂及兩側過廊,均為二層單檐。整組建筑保存完整,為浙西地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祠堂。 啟瑞堂,民居建筑。坐南朝北,主軸線上為正廳、后廳、花園水榭、花廳。軸線東側有別院、落轎廳、書齋等建筑?偯娣e3339平方米。整體結構完整,功能齊全。木雕裝飾題材類型豐富,工藝精湛,題材品種多樣,是我省一處…[詳細]
    隔塘鄧氏大宗祠
      隔塘鄧氏大宗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樂從鎮(zhèn)水藤村隔塘大街10號。始建于明朝末年,清道光三年(1823)重建,1999年再重修。坐南向北,面闊三間12.5米,進深三進25.6米。硬山頂,灰塑龍舟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麻石腳。頭門進深兩間8架,前設三步廊。前廊的雕花駝峰、木雕托腳以及磚雕墀頭精致。中座為四柱三間三樓磚石牌坊。鴨屎石質構筑。正面刻有“文章華國”,背面為“詩禮傳家”,在順德祠堂中少見。后堂孔皆堂進深三間12架,前雙步廊,后三步廊。步梁砍削成月梁形式,并存有鴨屎石柱。祠堂主體為清代建筑風格,遺存部分明代建筑構件,能反映祠堂的沿革,有一定價值。 2009年7月,…[詳細]
    王氏宗祠追來堂
      王氏宗祠追來堂位于南靖縣金山鎮(zhèn)水美村,年代為明至清。簡介:明正德四年(1509)始建,清乾隆年間(1736-1796)重修。占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85平方米,由前廳、主堂、內天井和廊房組成。祠前曠埕西南側立三對石旗桿,祠內懸置明萬歷二十二年(1593)御賜“卓樹清標”匾額。前廳和主堂明、次間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懸山頂。梁架及斗拱、花板等多以雕刻、彩繪裝飾,正脊仍保留清代的剪瓷雕。附屬文物水美塔為同期建造的七層八角實心塔,通高8.9米。保護范圍:王氏宗祠:向東延伸15米、向西延伸30米,南、北各向外延伸10米。水美塔:塔基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王氏宗祠追來堂被福建省…[詳細]
    陳宏謀宗祠
      陳宏謀宗祠座落在臨桂縣四塘鄉(xiāng)橫山村,有屋三棟。一進大門翹首望去,陳宏謀“進士”匾當先映入目中,匾左方刻著“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會試中試第一百八名殿試第三甲九名”。第二進匾額為陳首壑“解元匾”,匾左方刻有“嘉慶癸酉廣西鄉(xiāng)試中試第一名舉人”。陳繼昌“狀元”匾赫然居于正中,狀元匾左端鐫有“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殿試第一甲第一名”。此外,尚有陳鐘琛、陳鐘璐、陳蘭生、陳蘭策、陳兆熙、陳泰熙等人的翰林、進士、舉人、拔貢等匾額多幅。從東氏家譜記載和宗祠所懸掛的匾額來看,自陳宏謀起到陳數功止的190年間,中科舉者計有狀元一名、翰林二名、會元一名、進士四名、解元二名、舉人二十六名、貢生九名,總共三十五人,官至巡撫總督以…[詳細]
    長安杜公祠
      杜公祠位于長安縣韋曲鎮(zhèn)東南1.5公里處的少陵原南麓半坡上。明嘉靖五年(1526年)為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建的祠堂,清乾隆末被焚,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1949年后多次整修,1983年大規(guī)模翻修后基本保持了其明清建筑的格局。祠院坐北面南,東西長,南北短,占地3000平方米。院內北面正中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歇山頂的杜甫享殿,殿內正中臺座上有新塑的杜甫泥坐像,泥像東側豎立刻有杜甫朝服半身像的石碑一通。享殿東接圍墻及后門,西接碑廊,廊西有面寬三間、進深一間、硬山式的陳列室。院內東、西面各有硬山式配殿三間。以上建筑組成一長方形四合院,院中有一古槐。祠內留有明清時代重修祠堂的碑記六通及當時文人游者…[詳細]
    龍氏家祠
      龍氏家祠位于云南昭通城南10公里簸箕灣村,系民國時期云南省主席龍云祭祖修建的祠堂。家祠始建于1930年,由龍云的胞妹龍志楨負責修建,祠堂于1933年完工。宅院及附屬工程1935年因龍志楨病故停建,1938年龍云派次子龍繩祖和時任云南省昭宣師管區(qū)副司令的陳純初繼續(xù)修建,最后竣工于1942年,占地26.5畝,祠堂坐南朝北,外設護城河,寬4米,河中的水與黑泥地捧水圍堰塘相連,河水清澈靈動,河內種有荷花。原有城墻用土夯筑,僅留下毛石堆砌的墻垣,F維修后的城墻在原基礎上改為磚砌,高3.8米,寬3.2米,恢復垛口及女兒墻。城墻西北角建有碉堡。高大的門樓歇山頂,蓋青瓦。2013年5月,龍氏家祠被公布為第七批…[詳細]
    大良羅氏大宗祠
      大良羅氏大宗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大良街道文秀居委蓬萊路,是大良北門羅氏的祠堂,號稱“本原堂”。始建于明代,歷經重修,其石雕、木雕、梁架等均保留典型的晚清建筑風格。坐東北向西南,原三路建筑布局,中路原三間三進,現存中路頭門。頭門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龍舟脊,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面闊三間16.8米,進深兩間7.8米,前設三步廊。以瓜柱、柁橔、斗栱承托梁架及檁條。墻楣上繪飾多幅彩畫。門枕石浮雕龍紋。大良羅姓在嶺南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祠堂內曾開設順德較早男女同校的學堂—本原學堂,現為本原幼兒園使用。頭門垂脊采用雙重脊,頗具特色,比較罕見,為研究順德晚清祠堂提供了新的樣式。2006年10月25日,羅…[詳細]
    磐安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含鐘英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雙溪鄉(xiāng)梓譽村。蔡氏宗祠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朝東偏南,共三進。第一進為牌坊式門樓,第二、第三進及穿堂組成“工”字廳。通面寬12.4米,通進深32.25米。硬山頂。明間抬梁結構,邊縫穿斗結構。九檁前后用四柱。地面方磚錯縫。鼓形石礎有乳釘兩排,柱頭卷剎,徹上露明造。鐘英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東偏南,三開間,通面寬12.3米,通進深9.6米。硬山頂。鼓形柱礎,直柱無卷剎。明間東西縫為抬梁結構,次間兩邊縫為穿斗結構,用九檁,前為軒廊,前軒為卷棚頂。屋頂用陰陽合瓦,有勾頭滴水。集木雕、石雕、磚…[詳細]
    蟠龍祠
      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政治部指揮中心舊址位于陸河縣河田鎮(zhèn)寶山村委青龍背自然村的蟠龍祠,始建于1923年,2009年重修,座北朝南,面闊19.3米,進深19.6米,建筑占地面積378平方米!吧衔逑挛濉辈季,石磚墻,硬山頂,灰瓦面,琉璃瓦溝頭滴水。堂內雕梁畫棟,墻上花鳥壁畫。上廳置龕供神主。正中上方懸掛“豫章堂”巨匾?谷諔(zhàn)爭時期,這里曾是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政治部指揮中心;是東一支隊機關報《大眾報》社址、是廣東省通用“新陸券”及“河田流通券”鈔票印刷廠的駐地。民國時期抗日名將廣東省政府主席羅卓英以及羅為雄、羅尚忠等官員為該祠題匾。據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廣東省委書記--同志當年曾…[詳細]
    黃氏峭公祠
      黃氏峭公祠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東北,朝西南,磚木構,硬山頂,三山式斗磚封火馬頭墻,穿斗式構架,單進廳,面寬五間,為18.7米,進深28.1米。時代風格明顯,古樸且具地方特色。黃氏峭公祠的價值:黃峭作為晚唐五代的一位歷史人物,創(chuàng)辦書院,造福桑梓,培育人才,教育子孫不靠祖蔭,自強自立,晚年時毅然分遣諸子往異方開拓創(chuàng)業(yè)。這種精神至今猶具現實意義,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祠作為歷史名人的紀念建筑,具有歷史文物的價值。今其后裔已遍布海內外,人口達數千萬之眾,其祠對吸引海內外后裔前來尋根認祖,促進各地后裔的聯(lián)誼活動,增強民族凝聚力,都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成為聯(lián)絡海內外黃峭后裔的紐帶和橋梁,其潛在的價值…[詳細]